第五章:规矩成铁律,草与人共荣
五年后的腾格里沙漠,春风掠过沙丘,麻黄沟(乌珠部落给麻黄生长地起的新名)的沙地上,新抽的麻黄芽像翡翠簪子,一节一节地刺破沙砾。巴特尔的儿子小巴特尔,正带着几个半大的孩子,学着父辈的样子采麻黄茎。
“记住阿爷的话,”小巴特尔举起手里的麻黄茎,对孩子们说,“只掐中间的壮茎,留着顶芽和根,这样它还能再长。”他示范着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茎秆,轻轻一掐,“咔嚓”一声,青黄的茎秆断了,渗出带着辛味的黏水。孩子们学得有模有样,筐子里的麻黄茎很快堆了小半筐,却没一株被挖断根须。
这些年,乌珠部落的日子渐渐安稳。每年秋末,他们都会按规矩采麻黄,阴干后储存在用红柳编成的囤里,既能治风寒,遇到驼队还能换点茶叶、盐巴。有个走南闯北的驼队首领,喝了乌珠部落的麻黄汤,治好了多年的关节疼,竖起大拇指说:“你们这草,比关内药铺的还管用!就是规矩怪严,想多要几株根都不给。”
巴特尔听了,只是笑笑:“不是咱小气,是山神定下的规矩,挖了根,草没了,往后谁还能治风寒?再说,它的根能固沙,咱的帐篷才能稳稳扎在这儿。”他指着麻黄沟周围的沙地,那里的沙子果然比别处紧实,连最烈的风也吹不起大沙砾——这都是麻黄根在地下默默织网的功劳。
巴图年纪大了,眼睛有些花,但每天还是要拄着鹰羽杖去麻黄沟转一圈。他看着那些在沙地里倔强生长的麻黄,就像看到了部落的希望。有次他发现几株麻黄被风沙埋了半截,赶紧让牧民们小心地把沙子扒开,培上细土,嘴里念叨:“咱护着你,你也护着咱,这才是约定。”
第六章:他乡破规矩,沙进人迁移
消息传到了西边的“额济纳部落”。那个部落的人也听说了麻黄能治病,却没把乌珠部落的规矩放在心上。他们觉得“根比茎更有劲儿”,趁着夜色偷偷跑到乌珠部落的麻黄沟,不仅掐了茎,还抡起镐头把根刨了个干净,装了满满几骆驼,运回去煮水喝,还炫耀:“乌珠部落太傻,不知道根才是好东西!”
巴图发现后,心疼得直掉泪,对着神山方向磕头:“是咱没看好草,是咱的错……”巴特尔气得要去找额济纳部落理论,被巴图拦住了:“山神看着呢,破了规矩,总会有报应。”
果然,第二年春天,额济纳部落住地周围的沙子开始“活”了——以前被麻黄根固住的沙地,没了根的束缚,一刮风就漫天黄沙,帐篷都快被埋了。更糟的是,他们挖光了麻黄根,自己部落周围的麻黄也长不出来了。那年冬天,“寒风怪”再次来袭,额济纳部落的人没了麻黄治病,不少人关节僵硬、高烧不退,只能拖着帐篷,往南迁了。
路过乌珠部落时,额济纳的首领红着脸来求麻黄。巴图没拒绝,给了他们一些储存的麻黄茎,却指着麻黄沟说:“不是草不救你们,是你们先破了和山神的约定。根没了,草没了,沙就进了,人就待不住了。”
额济纳的人看着乌珠部落稳稳的帐篷和绿油油的麻黄,再看看自己被风沙追着跑的狼狈样,终于明白了“只采茎、不挖根”的道理,低着头说:“我们错了,以后再也不敢了。”
第七章:麻黄新用显,智慧代代传
小巴特尔长大后,成了部落里的新首领。他不仅守着老规矩,还琢磨出麻黄的新用法。有次他发现,用麻黄茎煮的水,不仅能喝,用来洗僵硬的关节,效果也挺好。有个老阿妈,膝盖硬得弯不了,小巴特尔就每天用温热的麻黄汤给她擦洗,半个月后,老阿妈竟能自己走到麻黄沟去了。
他还发现,麻黄的茎秆晒干后,可以编成小筐,轻便又结实,装沙枣、苁蓉都不漏水。“这草全身都是宝,”小巴特尔对部落的人说,“茎能治病、编筐,根能固沙,咱更得好好护着。”
巴图临终前,把鹰羽杖传给了小巴特尔,指着岩石上的符号说:“记住,这不是普通的草,是咱和山神的约定,是咱在沙漠里活下去的根。只要草在,规矩在,咱部落就永远能在这儿扎下根。”
小巴特尔跪在地上,接过鹰羽杖,重重磕了三个头:“阿爷放心,我记着,子子孙孙都会记着。”
巴图走后,小巴特尔在麻黄沟旁立了块更大的石头,上面刻着巴图编的顺口溜,还画了麻黄的茎和根——茎秆向上,根须向下,中间用一条线连着,意思是“草护人,人护草,生生不息”。
第八章:风沙知约定,千年草常青
又过了几十年,乌珠部落的帐篷换了一茬又一茬,人也老了一茬又一茬,但麻黄沟的麻黄,依旧在春风里抽芽,在秋阳里结籽。
有一年,腾格里沙漠刮起了百年不遇的黑沙暴,天昏地暗,连最壮的骆驼都吓得趴在地上。周围几个部落的帐篷被吹翻了,羊群被卷走了,只有乌珠部落的帐篷,因为扎在麻黄沟附近,沙子被麻黄根牢牢锁着,虽有颠簸,却没被埋。
风暴过后,牧民们在麻黄沟发现,那些根深叶茂的麻黄,像一道道绿色的墙,把沙子挡在了外面。“是山神在护着咱,是麻黄在护着咱!”老人们激动地说。
后来,有汉族的商队路过,听说了乌珠部落和麻黄的故事,把“只采茎、不挖根”的规矩带回了中原。有人照着做,发现这样采麻黄,来年真的还能长,而且药效一点不差。他们感叹:“沙漠里的部落,比咱懂草啊!”
如今,腾格里沙漠边缘,依旧能看到麻黄丛生的沙地。当地的牧民,不管是哪个部落的,采麻黄时都守着乌珠部落传下来的规矩。他们会指着沙地里倔强生长的麻黄,对孩子说:“这草叫沙人参,是山神赐的药,也是护沙的兵。咱要好好待它,它才会好好待咱。”
风掠过麻黄沟,茎秆“沙沙”作响,像在回应着什么。或许,它在说:约定还在,守护还在,只要人记得对草木的敬畏,沙漠里就永远有绿色的希望,有生生不息的家园。
尾声:约定刻石上,共生传千古
在乌珠部落旧址附近,那块刻着麻黄符号的岩石依旧矗立,风吹日晒,符号却愈发清晰。岩石旁,新的麻黄芽正顶破沙砾,带着露水,闪着光。
考古队员来到这里,发现了岩石上的符号和周围密集的麻黄根遗迹,结合当地牧民的传说,终于明白:这不仅是一个关于药草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的智慧结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才能在贫瘠的土地上,守住生机与希望。
而麻黄,这株沙漠里的“救命草”,依旧在履行着它的约定:用茎秆驱散风寒,用根须锁住流沙,年复一年,在风沙里站成永恒的绿色,见证着一个古老部落与自然的千年约定。
(全文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