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淮猜测,“不会是郑楷安吧?”
“哎哟,表弟真是料事如神。”林致远激动的拍大腿,“我出来的时候,正好看到两名考生羞辱郑楷安。
他骨头轻,是自私自利的小人。
反正话里话外,都在为王志辉抱不平。”
王志辉是翠山书院的老二,又是王家最有出息的孙子,身后自然有一帮‘小弟’为他鸣不平。
就算王家什么都不做,也会有人找郑楷安的麻烦。
“你是不知道,郑楷安连个屁都不敢放。”林致远十分幸灾乐祸,还想到了个好主意,“表弟,顾舟的画技好像还可以,要不我们请他帮忙,把这事画下来?”
沈淮嘴角微扬,“我有更好的主意。”
“什么好主意?”
“很简单,将此事透露给郡城那帮考生,我相信他们很乐意帮忙的。”
敌人的敌人,就是盟友。
何况,郑楷安为了出气,不惜‘认’王志辉为‘大哥’,让其给沈淮下‘战书’,比斗上又那么不要脸,不知多少人鄙夷他。
只要小小操作一番,就够郑楷安受的了。
“哈哈,还是表弟会借力。”
“你们在聊什么这么开心?”
就在这时,方启贤、陶行简、许仪章几人,从屋外走进来。
“淮弟,我们正要去找你对答案呢。”许仪章走到沈淮旁边,见他还没吃完饭,说道,“你们先用饭,我们去外面等你们。”
几人来到凉亭。
方启贤动手泡了一壶茶。
其他人坐在位置上,一边闲聊一边等待。
片刻后,沈淮和林致远来了。
沈淮见他们面前都压着答案,不禁挑眉道,“诸位兄台,我的答案,并非百分百正确。”
“沈兄,你就当是一场讨论便好。”赵勋说着,一把将沈淮按在位置上,“第一场和第二场,我们几个的答案差不多,第三场差异最大,我们讨论第三场的策问就行。”
接着,一纸答案直接塞进沈淮的手中。
沈淮有些哭笑不得,“真是怕了你们。”
其余几人‘得逞’的笑了笑,随后也将手中的答案递到沈淮面前。
经爹翠山‘比试’,他们都知道,沈淮的才华远远在他们之上。
虚心请教,才能更上一层楼。
“你们何时准备的?怎么不叫我?”林致远目光扫过前面几人,“你们都默了答案,就我一个人没有。”
方启贤坦荡道,“我们醒来时,你跟淮弟还在睡觉。”
好叭!
林致远闭嘴了。
他也没想到自己这么能睡。
睡了一天一夜外加一个大上午。
沈淮快速阅览手中的答案。
过了许久,他才开口道,“既然是讨论,那我就直说了,经济策论题中的‘常平法’和‘义仓法’,大家第一反应是赈灾用的。
但这道题的本质是通过这两种办法,如何实现平衡谷价、保农安民、促进经济发展,而不是侧重天灾洪涝之后的救济措施。
你们看陶兄这篇,救灾篇幅占了大半。
还有赵兄这篇,也偏题了。”
赵勋苦着脸,“我知道此题的重点在事前预防,汲取前人的经验,可具体的执行办法,我想了半天就是想不出来呀。”
“我也是。”陶行简感同身受,“若只是分析和论证,完全没问题,可要结合实际,给出可执行的办法,我便束手无策了。”
其他人纷纷点头。
策问难就难在这点。
而办法并非凭空想象,前人的经验又不能直接拿来套用,所以答题的时候很无助。
“除了我,还有谁看《齐民要术》么?”沈淮问。
“还有我。”林致远反应很快,“表弟,答案跟‘齐民要术’有关?”
陶行简突然拍案而起,“‘齐民要术’是农书,而此题又涉及保农安民事宜,肯定能从中寻到答案。”
赵勋直接哀嚎起来。
顾梁烨和顾舟更是一脸悔恨。
“‘齐民要术’对县试院试帮助不大,但对乡试、会试、甚至殿试,肯定是有帮助的。”沈淮说,“除了这题,水利那道同样也可以作为参考。”
“我赞同淮弟的说法。”方启贤开口,“正式答题之前,要先审题,明确题旨才能开始破题。
怎么破,如何破,能不能破,涉及到个人的知识储备和运用能力。”
许仪章接着说,“我没看过‘齐民要术’,但我知道家里的田怎么种,秋收之后,家中长辈如何分配粮食,家中收入来源有哪些。
赵兄和陶兄之所以想不出具体办法,我觉得是思考的角度不对。”
赵勋和陶行简齐齐盯着许仪章。
“二位想想,每年收粮时,家中长辈是不是会讨论,今年的粮要预留多少,拿出去卖多少。
还有过冬吃的菜,家里是不是会提前准备?”
赵勋和陶行简点点头。
“家里如此,朝廷和官府也是如此,只是方式跟我们小老百姓有所不同。”许仪章直接举例,“这几年,万秀村附近的村寨,都会把自己的果卖给沈家。
果农卖得果钱,帮工也得了工钱。
口袋有了银子,就不会在过年的时候卖粮,大家还会多买两尺布、两斤肉。
集市的交易多了,镇衙也能多收一点摊位费。”
“对哦,我这猪脑子怎么没想到呢?”赵勋激动的拍自己的脑袋。
陶行简这下也有了思路。
“我的思路跟许兄相似,但我是以林家的情况去设想的,可是考虑的问题过于表面,应该入不了考官的眼。”
林致远叹气,“我应该是没希望了。”
顾舟和顾梁烨眉头紧蹙。
“上策论课时,李教谕曾说过,要站在朝廷和官府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结合实际去思考,从中发挥个人才智,解决问题。”
沈淮觉得,策论这东西,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写好的。
看天赋,也看知识储备。
除此之外,还有个人对时政的了解、眼光与格局、能否将所学灵活运用。
许仪章的思路,是从微观到全局,以小见大。
方启贤是从全局出发,站在客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策论没有标准答案,只要所写紧扣主题,言之有物,有解决办法,就是好答案。
有些东西,不能讲的太直白。
沈淮索性转移话题,“过两日,我打算去九画山和文武庙游玩,你们要一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