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五娘因此跟李二郎闹别扭,但被李二郎哄了几句,就哄好了,只心下恨后院里那些作妖的妾室。
石弦月离开的时候,去见了乌山意,两人到底是有一份情谊在。
乌山意将自己做的香囊递给了石弦月:“你现如今有了更好的前程,我没别的贺礼,这香囊里的花,是我从芙蓉城带来的,愿你前程似锦。”
石弦月收了香囊,回了一根金钗:“这钗是我阿娘给我的,郎君的生母白娘子戴过的,我将这东西留给你,你借着它也许能重获恩宠。”说着,就将金钗放在了乌山意的手里。
乌山意没有推辞,也许这就是她最后的机会了。
乌山意送走石弦月后,待坐许久,不由地独自抹泪。
自己到底不如对方命好,有个万事为其打算的母亲,人与人真的就不同命。
乌山意也不知自己哭了多久,等丫头荷花找来的时候,她脸上的胭脂,都被泪水冲掉了。
吴七娘带着丫头送石弦月归家,孟妈妈在并州城内有一处小院儿,虽然不大,但足够石弦月居住。
送石弦月上了牛车后,吴七娘对身边的花妈妈道:“啧,也不知道她怎么想的,偏要去做贫家妻,日后只怕只能穿麻着葛。”
花妈妈脸上带着笑,没有言语,各人有各人的追求,对于他们这些下人来说,石弦月的结局,已经算好的了,做了几年富贵人家的妾,身家也丰厚,再找个男人依靠,不受旁人欺负,日子会好过的。
要知道,好些人家后院的丫头爬上去的妾,都是打发了送人的玩意儿,也是石弦月命好,有个得用的阿娘为她图谋。
吴七娘回去后,花妈妈又去找小菊姐妹两人,想问问她们现如今有什么打算,别真等到郎君去外地赴任了,她们还没成事。
刚到琉璃院,就听见里头的动静,花妈妈拉住那个帮忙传话的婆子,就问了一句:“里边是怎么回事?”往常她过来的时候,这琉璃院是最安静的,今日怎么这么闹腾?
那婆子摇头,不曾多嘴,只说自己进去帮忙叫人。
“劳老姐姐快走几步,我这儿有些要紧的事情。”花妈妈见问不出话来,也不再多问,给了对方一个荷包,让对方脚程快些。
婆子点头,收了荷包进去给小菊姐妹两人传话,两人正在杨夫人跟前伺候着,小菊给琪小娘与李四郎端茶,小梅在门口往里走几步的位置候着。
婆子进来,悄悄拉了小梅衣袖,没有惊动里面的主子们。
小梅便跟她往外走,知晓是花妈妈来了,就出去瞧瞧。
花妈妈见她出来了,就道:“里面闹腾什么呢?”
小梅回道:“不是什么要紧事儿,是琪小娘知晓四郎君偷偷求了大人,要与二郎君一起去边疆,正在闹呢。”
李四郎想从军,但琪小娘不愿,母子两人正在闹,就闹到了杨夫人跟前。
花妈妈点点头,就拉她去角落,要问她事情:“你跟你姐姐,是如何想的?现如今都到了夫人跟前,怎么还不谋划着进郎君的后院?等郎君去赴任了,只怕三五年都回不来。”
小梅回道:“妈妈不必担心,现下正谋划呢。”
花妈妈却收了脸上的笑,对小梅道:“你莫唬我,我听底下的丫头说,最近外边的一个百户还是千户的,是不是跟你走得近?”
小梅脸上的神情一滞,随即笑道:“妈妈这是听了谁的闲话?人家百户、千户,都是正经的官儿,哪能瞧得上我?”她语气里带着几分不屑,说是对方瞧不上她,可那神情却是瞧不上对方只是个小小的百户、千户。
花妈妈见此,也就放心了,她还真怕小梅被迷了眼去。双生并蒂莲,少了哪一朵,效果都没那么好了,但还是安抚了几句:“倒是我多心了,你也别怪妈妈我多嘴,我也是替你跟你姐姐着急,怕轻易辜负了女子的年华。”
小梅也笑嘻嘻的挽过花妈妈的手道:“妈妈放心,既进了这富贵窝儿,我哪里舍得离开?我可不像那石小娘,那么傻,一门心思往外跑。”这话半真半假,倒也哄住了花妈妈。
两人说了好一会儿话,小梅就道:“里边琪小娘还闹着呢,我也不能陪妈妈你多说了,还得去夫人跟前伺候呢。”
花妈妈就道:“那你就快回去吧。”得了准信儿,花妈妈也安心了,不是她急躁了,而是她真的担心,毕竟时间不等人。
花妈妈溜溜达达的回去,准备走演武场那边的近道,这边虽然偏僻些,好歹能近些。
她穿过演武场,走了过去,不想却见着了乌山意身边的丫头荷花,与一个婆子拉拉扯扯的,不知道在做什么。
花妈妈下意识的避到隐蔽处,想听听她们在拉扯什么。
荷花拉扯着婆子的袖子,央求道:“邓妈妈,求你了,你上次说的生子的方子,我拿钱跟你买!成不?”
那婆子拿乔道:“你买?你拿什么买?是拿你头上的破铜簪子还是手上的边角料绿檀手串?你要知道,这生子的秘方,那是旁人求也求不来的,你还是回去吧,我的秘方,你也买不起。”
荷花见此,有些着急道:“好妈妈,求你了,你就卖给我吧。”
“哼!”那婆子扯回袖子,冷哼一声走了。
想要做成大生意,就得拿乔,就得吊着,这些后院的小娘,伺候贵人久了,肯定有压箱底的好东西。
见婆子离开了,荷花气得直蹬脚:“这老王八,要不是听人说你手里的方子是从宫里传出来的,我才不会求你!”说罢,又狠狠跺两脚地,撒了气,才好受些。
等她走后,花妈妈才出来,看见荷花背影直摇头。
看来,乌小娘是着急了,这才求起了生子方来。
想想也是,整个后院,就她没个依靠,可不得着急生个孩子。
花妈妈想着,便慢吞吞的溜达回去,怕走快了跟荷花撞着了。
没几日,东大院那边下人,就隐约传着,雹厦那边日日闻得见药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