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晚晴轻轻合上那本满是批注的人类学典籍,眼神中透着坚定与期待。作为一名醉心于人类学研究的学者,高坡这个名字,如同神秘的召唤,在她的脑海中萦绕许久。那是位于西南腹地省都会市边缘的苗族乡,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便吸引了众多中外人类学者的目光,而今日,她终于要踏上这片充满未知的土地。
夏日的阳光炽热而张扬,洒在花溪街头,夏晚晴拖着简单的行李,在人群中穿梭,急切地寻觅着前往高坡的班车。她一次次询问路人,得到的却总是模糊的指引。就在她有些焦急之时,一辆破旧却写着“花溪 - 高坡”的中巴映入眼帘。她赶忙上前,带着一丝忐忑问道:“师傅,去高坡吗?”司机点头示意,她便迅速上车,等待着这场未知之旅的开启。可这等待,远比她想象得漫长,半个小时过去,车子才缓缓启动。
一路上,车窗外的风景不断变换,夏晚晴的心也愈发澎湃。她在脑海中不断勾勒高坡的模样,那是通过无数文献资料构建起的神秘之地。然而,当车子终于爬上高坡大坡,进入乡场时,眼前的景象却让她微微一怔。这里并非她想象中那般古雅宁静,青瓦木楼、石板小巷难寻踪迹,取而代之的是破旧的楼房,以及湿地边的垃圾和乱飞的蚊虫。
夏晚晴找到一家旅店住下,简陋的环境并未让她退缩。安置好行李后,她便迫不及待地走出旅店,漫步在高坡的街头,试图从每一处细节中探寻这个地方的独特韵味。
黄昏的余晖为高坡的巷道披上一层金黄,夏晚晴结束一天的初步观察,回到旅店。此时,旅店的小院里,两个留着长发的小青年正热闹地洗漱着。见到夏晚晴,他们热情地打招呼,言语间满是对高坡的新奇与兴奋。他们来自上海,学美术专业,听闻高坡的神秘,特意前来采风,已在此处待了三天。
夏晚晴饶有兴致地询问他们的见闻,他们便滔滔不绝地讲述起来,从苗寨的古朴,到古墓的神秘,再到岩洞的奇妙。说着,他们还兴奋地展示自己的“收获”——几个破陶罐、几块看似人骨的物件以及一些苗家旧物。夏晚晴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她严肃地说道:“这些东西承载着当地的文化与信仰,随意拿走是对这里极大的不尊重。”
小青年们却满不在乎地摆摆手:“老师,您别这么严肃,我们就是觉得好玩,带回去留个纪念。”夏晚晴心中涌起一股怒火,她深知这些文物对于高坡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怎能如此被亵渎。她再次强调:“这不是小事,你们必须把东西还回去。”可小青年们依旧嬉皮笑脸,并未将她的话放在心上。夏晚晴无奈又气愤,转身回到房间,可那两人还不依不饶,甚至追问她的联系方式,心烦意乱之下,她竟鬼使神差地告诉了他们。待冷静下来,她才懊恼不已。
第二天,夏晚晴前往乡政府,期望能获取更多关于高坡的资料。然而,工作人员的态度却十分冷淡,简单的“欢迎”之后,便告知负责资料的人不在,让她过几天再来。她虽有些失落,但并未气馁。幸运的是,当天有车前往甲定村看洞葬,她得以搭车一同前往。在途中,她结识了乡政府工作的小李。小李热情开朗,得知夏晚晴的来意后,一路上为她详细介绍着高坡的风土人情,这让夏晚晴对接下来的调研多了几分期待。
车子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终于抵达甲定村。夏晚晴怀着敬畏之心,走进那神秘的山洞。洞内,数百副棺材有序摆放,这便是高坡苗族独特的洞葬习俗。昏暗的光线中,棺材散发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气息,夏晚晴轻轻走近,仿佛能听见历史的低语。
她注意到,在棺材之间,还散落着一些陶罐。带着疑惑,她向身旁的村民请教。村民耐心解释道:“这些陶罐是用来装先人的骨灰的。我们苗家人的祖先从东方来,死后灵魂也要归向东方。有些人死在外面,像在越南战场上牺牲的,就用陶罐把骨灰装回来,放在这里。还有些从别处迁来的,即便只有骨头,也会用陶罐装好。把大家放在一起,灵魂就有伴了,不怕野鬼侵扰。”
夏晚晴认真聆听,手中的笔在本子上飞速记录。这一刻,她深刻感受到田野调查的魅力。那些在文献中略显抽象的记载,如今在眼前变得鲜活而真实。洞葬不仅仅是一种丧葬形式,更是高坡苗族文化、信仰与历史的深刻体现。相较于单纯依靠文献研究,身临其境的观察与交流,让她更真切地触摸到了事物的本质,填补了知识体系中的诸多空白。
从洞中出来,夏晚晴思绪万千。她深知,这仅仅是高坡神秘面纱下的一角,还有更多未知的故事等待她去发掘。而她,也将带着这份对文化的敬畏与执着,继续深入探索高坡的每一寸土地。
有了小李的热心帮助,夏晚晴的调研工作有了新的进展。小李不仅主动担当向导,陪她走访了多个村寨,还为她提供了不少高坡乡政府的相关材料。为了更方便开展工作,夏晚晴从旅店搬到了小李的宿舍。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夏晚晴穿梭于各个村寨之间,与村民们深入交流。她倾听着他们的故事,观察着他们的生活,收集着关于高坡苗族文化、习俗、经济等各方面的信息。然而,调研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一日,夏晚晴在一个村寨中遇到了几位所谓的学者。他们手持相机,在村寨里大声喧哗,对着村民进行着看似专业的采访。出于好奇,夏晚晴驻足观察。只见他们提出的问题十分肤浅,诸如“你为什么穿这样的衣服”“你们过节都做些什么”,而且当村民回答稍有偏差时,他们便立刻打断,引导村民按照自己预设的答案回答。
夏晚晴心中涌起一股愤怒,她深知这种采访方式根本无法真正了解高坡的文化内涵,不过是浮于表面的作秀。她上前制止道:“你们这样的采访毫无意义,是对村民的不尊重,也是对学术的亵渎。”那些人却不屑地瞥了她一眼:“你懂什么,我们这是为了快速获取信息,赶时间呢。”夏晚晴义正言辞地反驳:“人类学研究需要的是深入、真实的观察与交流,而不是这种走马观花、预设答案的虚假调研。”双方各执一词,不欢而散。
这次经历让夏晚晴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真正的人类学田野作业与那些流于形式的社会调查有着天壤之别。她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秉持严谨的态度,将高坡的真实面貌呈现出来,让更多人了解这片土地的独特价值。
随着调研的不断深入,夏晚晴逐渐将目光聚焦到高坡的贫困问题上。她走遍了高坡的每一座山头、每一个村寨,与数百位村民和干部促膝长谈,试图探寻贫困背后的根源。
通过大量的走访和资料查阅,她发现高坡的贫困现状与生态环境的恶化息息相关。从1957年起,高坡大规模砍伐森林,一方面是为了响应当时大炼钢铁的国家号召,另一方面则是盲目开垦“良田”。然而,高坡独特的地理环境并不适合大规模种植水稻。山高坡陡、风急雾大,石灰岩地貌导致水源匮乏,新开垦的万亩梯田收成寥寥,却换来森林资源的枯竭,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曾经支撑苗民生活的传统狩猎、采集产业也因森林消失而中断,村民们陷入了“因贫毁林,因林致贫”的恶性循环。
更让夏晚晴感到痛心的是,外界对高坡的贫困状况似乎漠不关心。许多所谓的学者、游客,来到高坡只是为了欣赏所谓的“原生态景观”,对村民们的生活困境视而不见。当地政府虽从1982年起就安排多个局级单位对高坡实施扶贫行动,但二十年过去了,高坡的贫困依旧如顽疾般难以根除。是政策执行不力,还是缺乏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这一系列问题在夏晚晴的脑海中盘旋,她深知,自己的调研不仅是为了学术研究,更是为了寻找改变高坡命运的良方。
在这段艰难的调研过程中,夏晚晴也曾感到迷茫与疲惫。无数个夜晚,她独自坐在窗前,看着高坡宁静的夜空,心中满是对这片土地未来的担忧。但每当想起村民们那充满期待的眼神,她又坚定了继续前行的决心。她知道,自己肩负着一份责任,要用自己的所学,为高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不知不觉,夏晚晴在高坡的调研已近尾声。整理着厚厚的调研笔记,她心中满是不舍与眷恋。这里的每一条巷道、每一张质朴的脸庞、每一个动人的故事,都已深深烙印在她的心中。
离别那天,村民们纷纷前来送行。他们带着自家腌制的腊肉、亲手编织的苗绣,眼中满是感激与不舍。一位苗族老奶奶拉着夏晚晴的手,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道:“姑娘,谢谢你来看我们,以后常来。”夏晚晴眼眶泛红,点头应下。
坐在返程的车上,夏晚晴回望渐渐远去的高坡,心中已然有了新的打算。回到都市后,她将全身心投入到调研成果的整理与撰写中,通过学术报告、论文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高坡的真实情况。她还计划联系更多的公益组织、社会力量,为高坡的生态修复、经济发展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