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眼界的问题了,朱吾适心里想的是大明,金谦宝心里想的只有他自己。
所以金谦宝掠夺自己治下百姓,朱吾适掠夺他国人民。
本质上来说,两人没什么区别。
对于大明百姓来说,两人就是天使和魔鬼的区别了。
所以朱吾适才说金谦宝是个走了歪路的人才。
但凡他多了解一下朱吾适,然后申请去欧洲或者瀛洲当官。
都不会有现在这样的下场。
只能说很多时候选择是大于努力的。
这一点上,金谦宝还不如黄飞红这个农民呢。
田地很快就分好了。
都是老农民,村里有哪些田地,他们门儿清。
收到田地,这个村子都被喜悦包围了。
余杭县可是个好地方,放到现代那可是杭州城的一个区。
距离杭州城近,就业机会多,农产品也好卖。
再加上余杭县的土地又不贫瘠,只要肯干,明年的这个时候,村民的生活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整个村子都弥漫着快乐的氛围,要不是因为穷,这些人肯定会张灯结彩放鞭炮。
就连隔壁村子的人都跑来看热闹了。
隔壁村子比较小,只有几十户村民。
正是因为人少,反而没有遭到金谦宝的毒手,小日子比黄老财他们村好过多了。
这个村子里的人以前一直都看不起黄老财他们村,嫁闺女娶媳妇儿都躲着他们村。
明明村里人口众多,偏偏让黄老财吃得死死的。
眼下听闻村里要分土地了,他们也 壮着胆子来看热闹了。
两个村很多田地都是相邻的,看热闹非常的方便。
“黄二五,你分了多少田地?”
有好事儿的隔着田垅问道。
黄二五笑得见牙不见眼。
“一个人八亩良田,一亩瘠田。”
据统计,大明初期,杭州府人均耕地面积是5.9亩。
刨去地主,官宦人家,老百姓估计也就人均两三亩吧。具体朱吾适也不清楚。
毕竟这里面的水太深了,朱元璋都不清楚,他又怎么可能知道呢。
反正村里一人分八亩良田,那真的是翻身农奴把歌唱了。
隔壁村人均耕地面积也就三四亩,这还要算上瘠田。
毕竟他们村虽然不大,可也是有地主的,只不过这个地主远远不如黄老财那么富。
黄二五的话隔壁村很多人都听到了。
不是一家分八亩,是一人分八亩,还都是良田。
“黄二五,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你家大儿子已经二十岁了,还没有成亲吧?”
话语中的意味就非常明显了。
以前黄老财剥削得太厉害,导致村民穷到媳妇儿都娶不起了。
眼下情况不一样了,一人八亩良田,这样的亲家那可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
家里有适龄女子的,更是捶胸顿足。
这要是提前一年把女儿嫁过去,现在分田地的时候,自家女儿不也能分到八亩良田嘛。
黄二五刚才可是说了,只要是他们村的,不管男女老少,不论年龄,都有田分的。
分了分田地,整个村子都成了香饽饽,村民们对黄飞红更加尊敬了。
没有黄飞红,就没有他们的今天啊。
至于朱吾适这个王爷,等级差太多了,感谢放在心里就行了。
这样的场景不只是在这个村上演。
整个余杭县,凡是人口比较多的村子,都在上演同样的一幕。
那些个地主也不是都毫无关系的,有的家里也出过读书人,甚至有功名的。
可惜大部分都是前朝的功名。
有当官的,职位也不高。
听说朱吾适这个王爷亲自出动,还拉着提刑按察使和布政使充当打手,谁还敢当这个出头鸟啊。
这些地主只能认栽。
余杭县还是紧邻杭州城的 地方,朱吾适都不敢相信,那些偏远地区的村民们到底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现在的他是鞭长莫及了,只能先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儿。
打倒地主,分了田地之后,朱吾适终于有时间视察西湖工地了。
西湖其实挺好改造的,就是稍微加高一点儿堤坝,然后修两条环湖公路。
一条是紧邻西湖,人行走或者骑车观光用的。
稍微靠外的一条则是供马车通行的。
西湖那么大,绕一圈儿很累的。
古代大家闺秀不经常出门,更不会跑步骑行健身,指望她们走着或者骑车绕西湖一圈儿,那简直是痴人说梦。
所以马车走的路必须要有一条。
修路这个工作大明已经很有经验了。
先把土地平整,夯实,然后铺上石板,上面再铺一层厚厚的水泥。
为啥要铺石板,主要是考虑到大明打夯的工具不行,全靠人力,水泥路铺好之后有路面坍塌的风险。
铺上石板的话,后续修路相对容易一些。
水泥路也更加的耐用。
朱吾适提出这个意见后,大明的工匠们研究了一下,发现此法还是可行的。
至于耐用性,这个朱吾适也不懂,反正大明的水泥路肯定是不如现代的水泥路那么耐用的。
不过相对的,大明也没有载重量非常大的车。
所以使用年限估计比现代质量更好的水泥路还要更久。
朱吾适的要求也不高,能坚持个二三十年就行。
以后不行了该修就修呗。
总不能指望一条路用个几百年吧。
西湖工程的建设难点不在于环湖公路,而在于旁边的商业中心。
西湖毕竟是个大湖,南方雨水又比较充沛,再考虑到大明会进入小冰河时期,极端天气比较多,万一有洪涝灾害咋办。
虽然朱吾适上网查 了一下,西湖好像没有决堤的记录。
可是有备无患嘛。他可不希望哪天商业中心一冲就塌。
就算西湖不决堤,一个好的下水道系统可以用个几百年的。
眼下杭州城的人口不算少,这也是跟大明其他城市比。
跟现代的杭州城一比,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朱吾适理想中的西湖是,周围的商业中心在几百年后还可以用,到时候这里就是个正儿八经的古镇,游玩起来更加的有意境。
眼下的工程就是下水道。
这里汇集了大明超过一半的建筑人才。
古法加上朱吾适从现代搜集的资料,应该能搞一个几百年后让意林都夸奖的下水道。
到时候看意林的读者就不用担心他们总是夸奖老外的下水道多牛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