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知和马推官一同来到衙门前,只见街道上的百姓们已经排着一条长龙,或挑着担子,或推着小车。
见到宋应知出来,百姓们纷纷围了上来,脸上满是激动!
“宋大人!您回来了?!”
“大人!咱们来换粮食了!”
“大人,当初要不是您借我们粮食,我们哪能活到现在。”
“谢谢大人的救命之恩……”
百姓们你一言我一句的,各自表达着心中的感恩之情。
大旱的这一年,大人事事亲力亲为,亲自带着他们一起开凿水渠,一起种地一起浇水。
如今,百姓们已经不畏惧他们的父母官了,每每看到只觉无比亲切。
见百姓们拥了上来,宋应知连忙摆了摆手,示意大家回到自己的位置。
“乡亲们的心意本官已知,现在请大家回去排好队,咱们一个一个的来。”
听到宋应知的话,百姓们又各自回到自己的粮食边上。
这个间隙,负责看管粮仓的官吏以及衙役已经准备就绪。
“大人,账本下官拿来了,新的粮仓也准备好,可以开始了。”
闻言,宋应知又朝百姓们说了一句:“咱们按照之前的约定,借多少还多少,念到名字的,就挑着粮食上来。”
说罢,就见官吏翻开账本,开始念着账本上的第一个名字:
“城西白玉巷第一十三户李大牛!欠粮二石~”
话音刚落,队伍中很快有两人各挑着一担粮食出来。
“城西白玉巷第二户张大石!欠粮三石~”
宋应知与马推官安静的站在一旁看了一会儿,见官吏有条不紊地记录百姓们送来的粮食数量,无任何错漏。
百姓们也都积极配合,现场秩序井然,遂彻底放下心,悄然离场。
南阳府的百姓们粮食还了没几天,下辖十一个县也相继把所欠的粮食运送到府城。
这个时候府城的粮仓已经装不下,宋应知只好联系到城中各大粮铺,将粮食全部卖了出去。
由于粮食都是今年的新粮,加上卖粮的还是宋应知本人,商人们纷纷给宋应知面子,没怎么压价就把粮食收购了。
有了这次愉快的合作,接下来三年收上来的粮食税,宋应知直接以同样的价格卖给城中各大粮商。
三年的风调雨顺,让宋应知难得过了个舒心日子。
随着第三年的粮食税收上来后,也预示着五年期限的定期债券到期。
宋应知要还钱了
从十月初开始,陆续就有各地商人到达南阳,府衙瞬间变成镖局一般,每日人来人往。
为了防止有人拿着假债券到府衙来冒领银子,债券一事皆是宋应知亲力亲为,新来的同知与通判在一旁辅助。
当初宋应知在设计纸质债券时,字迹的墨水是自己亲自调制的,颜色独特,难以模仿。
但在检查的过程中,还是发现了不少作假的债券。
无奈,他只能一一鉴别。
进入十一月,来往南阳的商人有所减少,宋应知发行出去的一百万债券只剩下二十万还没还。
随着冬季来临,北夏各地开始下雪,道路日渐难行。
“看来不会有人来兑换债券了,付大人,你即刻张贴告示,让南阳各县应征徭役,这个月开始,咱们把树种到山上。”
“是,大人,下官这就去安排。”
付大人是新来的同知,早就听闻了宋应知的手段,所以对宋应知一向是言听计从。
这三年来,每年冬天,宋应知都会带着百姓们上山种下一批树。
三年的努力没有白费,如今南阳盆地周围的山脉一到夏天就变得郁郁葱葱。
但宋应知觉得还不够,想要减少南阳旱灾频率,得把所有的的山全种上树,这是一个极为耗费时间的工程,只能一步一步来。
这天,宋应知如往日一般,正要领着数名衙役正要去种树时,京中赫然传来消息。
“大人!请留步!京中来消息了!”
时隔三年,马推官再次拿着圣旨来找宋应知。
“大人!好消息啊!”
与上次不同,这个马推官笑容满面,春风得意,好似这圣旨是颁给自己的一般。
听到京中来了圣旨,官吏们纷纷下地高呼:
“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万岁!”
宋应知站在衙门前,背篓里背着一团树苗,手中扛着一把锄头。
见大家都下跪了,他也只能无奈下跪,待行过礼,他才起身说道:
“马大人,皇上说了什么?”
由于身上脏,宋应该没有伸手去拿圣旨。
“大人!京中来旨,特命你为广西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
布政使?!
宋应知一激动,手中的锄头“哐当!”掉地。
“你没看错?!”
“大人!千真万确!您看!”说罢,马推官将圣旨摊开,好让宋应知看清圣旨里写的内容。
宋应知定睛一看,圣旨上明明白白地写着任命他为广西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一职。
布政使官居从二品,掌管一省的民政、财政等重要事务,权力不可谓不大。
布政使司为最高行政机构,与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并称“三司”。
圣旨一到,宋应知便要即刻上任,今儿注定去不了山上植树了。
他将背上的树苗放下来,命官吏们自行上山种树,自己则是回到府衙安排其他各项事宜。
“马大人,去把同知和通判大人叫来,本官有事叮嘱。”
任命一事来得匆忙,府衙好多工作都没有实行,这里倾注了他五六年的心血,可不能因为他被调走而半途而废。
“是!大人,下官这就去。”马推官领命后,快速到内院去请两位大人。
马推官走后,宋应知也回后院换了一身干净衣裳。
等他换好衣服回来,三人早已在正厅等候多时,见知府大人来了,三人赶忙行礼:
“大人。”
宋应知快速摆手,示意三人无须多礼。
“两位大人,事发突然,本官即刻就要赶往岭南广西任职,在下一任知府到来之前,还请诸位多加费心……”
宋应知事无巨细,将自己未完成的事项以及计划讲与三人听。
“大人放心,你对南阳做的贡献,我等都看在眼里,这剩下的事,下官定会依照大人嘱托,将事情圆满完成。”
替宋应知高兴的同时,马推官心中生起了一股恋恋不舍之情。
原本两年前,三年一审时间到,宋应知本就该走了。
但考虑到种树和债券一事还未解决,这才又多待了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