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人,南阳百姓旱情严峻,在没有水的情况下,他们种出来的红薯几乎都是根条!你身为朝廷命官不体恤百姓反而剥削他们,你和贪官污吏有什么区别!!”
此话一出,李得昀瞬间被反驳得说不出理,好半晌才支支吾吾道:
“即、即便如此,你也不应该先斩后奏!擅自扣下税银!”
“本官先斩后奏?”宋应知气极反笑。
“尚书大人倒是提醒下官了,年初,旱情出现之时,本官就写下数道奏折送入京中,每一件事,本官都写了奏折,可每次都石沉大海!这种情况下,本官要怎么奏?”
“奏折?”此时,龙椅之上的景君尧眉头一皱,问向左凡:
“左凡,今年可有宋应知呈上来的奏折?”
“回皇上,并无……”
左凡话刚说完,太和殿内的气氛顿时一沉。
不等皇上开口,宋应知立刻举起右手发誓!
“皇上,臣敢以一族性命起誓!臣说的话,句句属实!”
这等毒誓,一个不好可真害了一族性命!文武百官面面相觑,难道此事真的有隐情?
“通政使何在?!”
这会儿,也没人追究宋应知的责任了,所有人都把目光放在负责传递奏折的通政使大人身上。
“皇上……”
通政使赶紧出列,跪在宋应知一旁,滴滴汗水开始从额头上流出。
“奏折呢?”
“回、回皇上……臣没、没看到。”巨大的压力下,通政使说话变得十分不利索。
“朕再给你最后一次机会!奏折到底去哪了?”
景君尧目光如炬!阴沉地盯着通政使。
对方立刻吓得瘫倒在地,瞬间没了先前的冷静。
“回皇上,是钱大人不让下官上奏的……”
通政使战战兢兢的望向内阁首辅钱子瞅,“钱大人说,南海战事紧张,不能让中原旱情影响了皇上,所以、所以……关于旱情的奏折,都是钱、钱大人在批。”
原来,南海战事再起,景君尧为鼓舞士气,竟携十万将士亲征南海,朝中一切事宜暂由内阁首辅钱子瞅协助太子打理。
“钱子瞅!你来说!”
“皇上,中原疫情,臣早已命户部发放赈银与赈粮,至于宋大人所说的奏折一事,的确有此事,只是本官公务繁重,许是没来得及看……”
一个内阁首辅,竟忘记看奏折?这话谁信?
“先不说奏折一事,就大人所说的赈银赈粮,南阳府一粒粮食都没收到!”
宋应知将早已备好的圣旨从怀中掏出,双手呈上。
“皇上请过目,这是当初发放赈粮的圣旨,里面并没提及赈银一事,就连答应的赈粮到现在都没有没运来,下官不能眼睁睁看着南阳的百姓饿死,只能发行南阳债券集资。”
左凡看了一眼皇上,随即快速向前接过宋应知手中的圣旨,将其打开让皇上过目。
当看见自己的皇印时,景君尧瞬间怒火中烧!
“钱子瞅!朕让你协助太子打理朝中事务,你竟敢欺下瞒上!你眼里还有没有朕这个皇帝?”
“皇、皇上,臣绝对没有以皇上的名义下过圣旨,这圣旨绝对是假的!请皇上明鉴!”
面对皇上的怒火,钱子瞅似乎早有准备。
然而这一举动却是让景君尧愤怒至极,拍椅而起:
“放肆!朕的国玺朕会认不出来?!”
闻言,钱子瞅吓得浑身一抖,连连磕头求饶。
“皇上饶命,臣绝对没有写过这道圣旨,求皇上彻查此事……”
这时朝堂上出列了一位官员,一针见血地说道:
“钱大人的意思是,这道圣旨难不成还是宋知府自己伪造的不成?”
此言一出,宋应知顿感不妙,果然,下一秒,又一人出列禀道:
“皇上,据微臣所知,这宋大人曾是举人出身,在绘画和书法一道颇有成就,尤其是临摹的画和字迹简直难辨真假。”
文武百官一听,瞬间哗然!
“不知你们还记不记得,当年朱大人一事。”
有人小心翼翼说道。
“当然记得!虽然朱大人确实有意揽下这份功劳,但后面也承认了自己没去过制造司,既然没去过,那这些欠条的字迹是不是也是宋大人伪造的?”
局势突然逆转,宋应知来不及应对,便听皇上厉声问道:
“宋应知!你可有话要说?”
“皇上,给臣一百个胆子,臣也不敢伪造圣旨!求皇上明鉴!”
至于朱大人的事,打死他也不认,但很快,宋应知就说不出话了。
“宋大人,本官早就知道你不会承认此事,楚郎中,你来说!”
太和殿内,楚北颤颤巍巍的从文官队伍中出列,当看见宋应知难以置信的望着他时,楚北不由苦笑。
“对不起宋大人,我只想活下去……”
宋应知没再说话,一颗心彻底沉到谷底。
“启禀皇上,当年朱大人被贬一事,的确是宋大人伪造了朱大人的字迹,写下了欠条让微臣以朱大人的名义去找夷人,最后栽赃给朱大人。”
话音落下,朝堂内落针可闻,就连皇帝也是一脸不敢相信。
看来,这些人今儿是不准备放过他了,宋应知瞥了一眼楚北,嗤笑一声。
“皇上,本官的确擅长临摹,但也不能因为我会临摹,就把这子虚乌有的罪名强加在我的身上吧?”
钱子瞅眼神一禀,恶毒的盯着宋应知,“宋应知,人证物证俱在!你还想狡辩不成?!”
“人证物证?”
宋应知冷笑,“可笑至极,天下擅临摹者何其多?试问钱大人,你该如何证明这圣旨和欠条是我临摹的?”
“你……这圣旨和欠条皆是出于你手,怎么就不是你临摹的了?!”
宋应知不慌不忙,问道:
“其一,楚郎中刚才亲口说了,这欠条是他给夷人的,其二,这圣旨是大人派人送去南阳的,这两者,这二者第一手人都不是我,何来证据之说?”
“你这是强词夺理!”钱子瞅气急败坏,不想与宋应知再多说,直接朝皇帝禀道:
“皇上,宋应知伪造欠条与圣旨,人证物证皆俱全,求皇上定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