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坤庙乐章之九
郊庙歌辞·仪坤庙乐章·舒和
送文迎武递参差,一始一终光圣仪。
四海生人歌有庆,千龄孝享肃无亏。
注释
1. 送文迎武递参差(cēn ci)
? 指祭祀中“文舞”退、“武舞”进的交替仪式,节奏错落有序。
2. 一始一终光圣仪
? 从仪式开始到结束,都彰显帝王与神灵的庄严威仪。
3. 四海生人歌有庆
? 天下百姓歌颂太平盛世,庆贺福祉。
4. 千龄孝享肃无亏
? 千年万代的孝祭庄重严谨,无有缺失。
译文
文舞退去武舞登场,节奏起伏错落相间,
从始至终庄严神圣,尽显皇家祭祀威仪。
四海之内百姓欢歌,共庆天下太平盛景,
千年孝祭肃穆虔诚,传承不绝福泽永续。
说明
此为仪坤庙祭祀乐章中的“舒和”篇,描绘祭祀舞蹈的有序更迭,歌颂天下康宁与孝道传承,语言明快,基调庄重喜庆,突出礼仪的神圣与王朝的兴盛。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祭祀活动始终是华夏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的追思、对神灵的敬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唐代胡雄所作的这首《郊庙歌辞·仪坤庙乐章·舒和》,作为祭祀仪坤庙时奏响的乐章,宛如一幅古老而庄重的画卷,以简洁却饱含深情的笔触,徐徐展开了一场盛大祭祀仪式的壮丽图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古代祭祀文化的深邃内涵与独特魅力。
诗的开篇“送文迎武递参差,一始一终光圣仪”,恰似奏响了祭祀大典的激昂序曲,瞬间将我们带入到那个庄严肃穆又充满动感的祭祀现场。“送文迎武递参差”,“文”与“武”分别指代文舞和武舞,它们是古代祭祀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寓意。“递参差”生动地描绘出文舞和武舞交替登场、错落有致的动态场景。文舞时,舞者们手持羽龠,身姿轻盈,动作优雅,仿佛在诉说着对祖先或神灵的赞美与敬意;武舞时,舞者们则手持干戚,步伐矫健,气势磅礴,彰显着力量与勇气。两种舞蹈交替进行,节奏明快而富有变化,犹如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既展现了祭祀仪式的丰富多样,又为其增添了一份庄重与肃穆之感。这一描写,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祭祀仪式的精心编排,更反映出他们对仪式细节的极致追求,每一个动作、每一次转换,都蕴含着对祖先或神灵的深深敬意。“一始一终光圣仪”,着重强调了祭祀仪式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性和庄重性。“光圣仪”三字,将祭祀仪式的神圣与庄严推向了高潮,仿佛整个仪式都被一层神圣的光辉所笼罩,每一个环节都在彰显着对祖先或神灵的尊崇。从祭祀的准备工作,到文舞武舞的精彩演绎,再到仪式的圆满结束,每一个瞬间都承载着人们的虔诚与敬畏,它们共同构成了这场神圣而庄严的祭祀大典,让人们深刻感受到祭祀仪式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此联开篇即点明祭祀的起始,通过对文舞与武舞交替场景的生动描绘,为祭祀场景增添了独特的动态美与庄重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祭祀现场那热烈而庄重的氛围,体会到古人对祭祀仪式的敬重与用心。
颔联“四海生人歌有庆,千龄孝享肃无亏”将视角从祭祀现场的具体仪式转向祭祀活动所产生的广泛影响以及其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四海生人歌有庆”,描绘出一幅四海之内的百姓共同参与祭祀、歌颂庆典的宏大场景。在古代,祭祀被视为国家大事,是全民共同参与的重要活动。当祭祀仪式举行时,无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偏远的乡村,人们都怀着对祖先或神灵的崇敬之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神圣的时刻。他们用歌声、用舞蹈、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先或神灵的感恩与祈福,这种全民参与的盛况,充分体现了祭祀的广泛影响和深远意义。祭祀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凝聚人心、传承文化的力量,它将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千龄孝享肃无亏”,“千龄”强调了时间的长久,“孝享”则体现了祭祀所蕴含的孝道传承。在华夏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孝道被视为百善之首,而祭祀则是表达孝道的重要方式。千百年来,人们通过祭祀祖先,缅怀先辈的功绩,传承家族的文化,这种孝道的传承从未间断。“肃无亏”突出了祭祀过程的严谨与规范,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步骤都严格遵循着传统的礼仪,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孝道的坚守,更反映出他们对祭祀仪式的敬畏之心。在他们看来,只有以最严谨的态度对待祭祀,才能表达出对祖先或神灵的敬意,才能获得他们的庇佑与福泽。此联通过对祭祀影响和文化内涵的深刻描写,进一步展现了祭祀的庄重与神圣,字里行间都流淌着对祖先或神灵的敬意与深深的祈福之情,使读者深刻体会到祭祀在古代社会中所承载的精神寄托与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