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均田制是逐步削弱世家豪族们兼并土地、藏匿人口这些问题的手段,那府兵制就是削弱地方世家豪族们拥兵自重这一问题的手段。但这些还不够,袁熙创立的袁家书院在打破世家豪族们垄断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把人才的来源给扩充,为将来的科举制做好准备。
不过,袁熙始终有些急躁了,在察举制过渡到科举制之前,中间出现的“九品官人法”这时候才从陈群这个刑罚司尚书手里写出来,送到了袁熙中书台的桌案上。
袁熙仔细拜读了陈群的“九品官人法”,发现里面的内容其实跟袁熙利用书院吸收人才的方式很像,只不过“九品官人法”的考核方式是由官方决定的,而不是书院的老师们决定的,这就有着很重要的不同。因为老师们虽然也与朝廷官员们有瓜葛,但是由于是袁熙名下的书院,他们选拔人才时得为袁熙负责,否则袁熙会直接问责书院;而官员们选拔,掺杂了太多政治因素,不一定是为了帮袁熙选拔人才,特别是“九品官人法”中的第一项就是出身,之后才是这个人的才华和品质,最后给人定品级,而且品级一定,当什么官都给定了。
虽然袁熙不想使用“九品官人法”,但是陈群给官职定义品级这个事很重要,要知道,之前袁熙其实一直无法很直观的感受到自己设立“三台六司制”下的官员到底有多大权力,现在有了品级,袁熙就可以给自己设立的“三台六司”制度设立品级,让他们更为直观的表达出来,而且给他们发放俸禄的时候也不用天天“中两千石、真两千石、比两千石”的绕着一个“两千石”在那发晕了,直接叫品级,既知道地位,也知道领多少钱, 方便。
于是,袁熙在“九品官人法”奏折上特地批示是,官员的九品定级马上交由官吏司实行,人才的九品定级交由袁家书院研究。
因此,陈群这个刑罚司的长官,天天泡在官吏司,跟荀攸一起研究怎么把品级定下来,这个非常折磨人,一方面,袁熙设立的“三台六司制”下的人员品级不能低,而原有的“三公六卿制”下的官员们也不能太轻贱;另一方面,这两者还得必须有着明显的区别,否则,袁熙重用“三台六司制”,边缘“三公六卿制”的设想就没法实现了。
结果就是,陈群和荀攸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法,就是同品级下,分正、从两种区别。
首先是一品,不分正、从。大“三公”中的丞相、大将军、御史大夫,“三师”中的太师、太傅、太保,这六个职务全部都是。
二品,开始分正、从。其中,中书台、尚书台的主要长官中书令、尚书令,是正二品;“三公”中的太尉、司徒、司空,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是从二品。
三品,分正、从。“三台”的副手们侍中(中书台的副手,因袁熙自己是中书令,就没安排人,暂时空缺)、尚书左右仆射、御史中丞,司隶校尉,是正三品;前后左右、征东南西北将军,是从三品。
四品,分正、从。“六司”的主要长官尚书们,各州长官刺史、州牧,是正四品;“九卿”,镇北、安西等称号将军,是从四品。
五品,分正、从。“六司”的副手侍郎们,中书郎,各州副手别驾、治中,颍川府尹,是正五品;讨寇等杂号将军,是从五品。
六品,分正、从。各郡国长官郡守、国相等,是正六品;宁国等称号中郎将,是从六品。
七品,分正、从。各郡国副手郡丞等,是正七品;普通中郎将,是从七品。
八品,分正、从。各县城的长官县令、城守等,是正八品;称号校尉,是从八品。
九品,分正、从。各县城副手县丞、都尉,各乡长官乡长,普通校尉,是正九品;各亭长官亭长,军司马、军侯,是从九品。
其他的从属官员或者胥吏,各府台司衙门等按照品级需要自行申请,由官吏司上报中书台定夺,御史台审核。
这一官职的品级方案,被陈群和荀攸一起送到了袁熙的桌案上,二人一脸的疲惫。袁熙能看的出来,他俩确实是很重视,而且每个品阶对应的俸禄也都进行了详细的备注,虽然还是用的“中两千石、真两千石、比两千石”等那类说法,但是袁熙很清楚,以后一定会逐步变更为具体数值的。
“一人兼多职的怎么定品级?”袁熙自己现在就是这种情况,既是大将军,又是中书令,所以干脆让他们定清楚。
“位次当然是按照高的那个。俸禄嘛?我二人的意思是可以都给。”荀攸回答的很干脆,而且明显替袁熙考量了一下。
“位次没问题。至于俸禄,高的那个全给,兼职的部分给七成就行,没必要全给。”袁熙听完立刻做出了微调。所谓“位次”,其实就是上朝的时候站哪,这个就是品级的重要性;至于俸禄,袁熙还真不打算兼职就都给,当然也不能只给一份,否则显得太抠了,大部分兼职的人员都是比较特殊的,例如朱盖在辽西郡的那种情况。
“喏!”荀攸肯定没有什么意见,他在这件事上虽然是主官,但实际上主要是帮陈群把把关,别让陈群太得罪其他世家豪族们,再加上荀家能帮陈群兜兜底。
“崔季珪那边怎么说,让他研究人才评定的事宜,有没有什么具体方案?”袁熙为了方便把书院和官吏司接轨,甚至把如今的男子分院负责人崔琰安排进了官吏司当侍郎,人才评定等级的事宜,被袁熙分给崔琰以及书院的各科教师们去研究,这次荀攸和陈群的结果里面没有任何人才评定的内容。
“崔侍郎似乎没什么进展,他也有些不太赞同!”陈群回答道。
其实陈群被崔琰给怼了,虽然陈群的“九品官人法”其实在维护清河崔家这类世家豪门,但是崔琰自从成为书院男子分院的负责人,又接触了一些寒门子弟甚至平民子弟之后,对于主要靠着门第当官一事产生了动摇,特别是“九品官人法”一旦实行,如今书院,特别是男子分院的大部分学生就会被立刻淘汰。因为世家豪族其实在袁熙上次大闹邺城世家之后,多数就把家中子弟都给召回了家中,自行教育,即便崔琰等河北名士去解释,也没能挽回多少学生,反而是寒门子弟和平民子弟多数留了下来,这才让那些河北名士们真正接触到寒门子弟和平民子弟,而且他们惊喜地发现寒门子弟和平民子弟并不比世家豪门的子弟差,甚至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