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制度数据可以被污染,那么制度本身就不再具备说服力。”
赵建国望着眼前这份由省委政策研究室、组织部、财政厅联合编制的制度复制数据评估报告,语气低沉。
会议室内,气氛如压抑的山雨前夜。
省委常委碰头会在紧急召开的背景下进行。除了赵建国,李尚民、李一凡、许宏志、王平、陈松年、唐志衡皆已到场,赵建国亲自主持。这在潇湘省,极为罕见。
“我请大家来,不是为了表态谁对谁错,而是为了明确一件事:我们推动制度改革,究竟是要走得稳,还是要看谁先倒?”
赵建国目光缓缓扫过与会常委,最终落在唐志衡身上。
唐志衡神情冷静,仍然保持着他一贯的“谨慎官腔”:“我对改革从无异议,唯一的忧虑,是数据之下,是否真的支撑得起这场制度复制的工程量。”
“比如审计厅提供的数据与平台数据的偏差,我们不能回避。”
“但是否因此怀疑整个制度本身?”赵建国声音更沉。
唐志衡略微皱眉,尚未回应,李尚民已经出声:
“星城市的数据模型在立项之初,省委发改委、财政厅、审计厅就全部参与评估。今天质疑平台数据基础,岂不是否定了当时整个组织系统?”
“省委、省政府在制度试点中承担的,是责任,不是退路。”
“我支持制度扩围继续执行,数据解释可另行规范。”
李一凡适时开口:
“书记,省长。”
“既然争议在数据,那我们就用制度去回应。”
“我建议,设立潇湘省级《指标标准化协调组》,统一不同平台、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模型、口径说明、指标含义。”
“每一项数据,是否可比、如何生成、由谁解释,全部公开透明。”
“同时,我请求组织召开一次由中立专家组成的制度成效评估论坛,由省委研究室牵头,邀请人大、政法大学、大夏社科院相关学者,独立发布评估报告。”
“平台可以被污名,学术不能。”
赵建国点点头:“很好。”
“既然有人觉得我们的数据靠不住,那我们就让第三方评估,用外部权威盖章。”
他转向许宏志:
“组织部配合,成立制度评估专家推荐小组。”
“下周之前,把名单交我审定。”
许宏志应声:“明白。”
王平也出声:“纪委将在平台同步上线数据操作留痕审计系统,所有数据口,谁点了、谁批了、谁改了,一查到底。”
赵建国看向唐志衡,语气平静:“唐副省长还有补充意见吗?”
唐志衡微微颔首,沉默三秒:“没有。”
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场交锋,他并未认输,只是暂避锋芒。
—
当天下午,李一凡在星城市召开了制度改革协调小组内部会。
“下一阶段,我们要启动‘标准化三步走’。”
“第一步,搭建数据公开框架。”
“第二步,设计制度外部评估样式。”
“第三步,建立反质疑操作规范。”
贾宏业、王志明、刘海涛等人围坐在一起,逐条讨论推进方式。
贾宏业低声道:“书记,刚刚我们收到消息,衡阳市改革试点平台出现‘审批时长异常跳跃’情况,可能有人在后台故意制造数据波动。”
李一凡眼神一寒。
“什么时候的事?”
“昨天下午开始,今天早上就被截图传到了一个内部平台群里。对方说‘连时间都跳得太完美了’,质疑平台伪造流程数据。”
李一凡沉声道:
“马上派团队过去,所有后台接口由星城市政务办直接接管。”
“不要等衡阳系统反应,直接临时托管。”
“制度是我们主导的,数据也只能由我们把控。”
“否则任何一个波动,都可以被无限放大。”
—
而此刻,在潇湘省审计厅大楼内,唐志衡正与副厅长徐思达密谈。
“这件事,你做得不错。”他轻声说。
“我们不需要否定制度,只需要制造出‘可疑数据’的氛围。”
“有人被质疑多了,自然就开始自我怀疑。”
徐思达略有迟疑:“但赵建国已经表态力挺……”
“赵建国终归是书记,终归要稳全局。”唐志衡目光冷静,“他不可能为一个人,把省委拖入风险里。”
“制度不是李一凡一个人的舞台。”
“而我要做的,就是让大家看到——他不一定就是那个最稳的选手。”
—
三天后,《大夏日报》头版发表评论文章:
“改革制度的争议,不仅是治理方向之争,更是技术工具透明度之争。星城市制度扩围的背后,映射出地方治理‘数据博弈’的本质。”
这一段评论,被赵建国批示送至省委各部门传阅:
“言语之争,不如制度回击。数据之争,不如机制立证。”
—
与此同时,受李一凡邀请,大夏政法大学、人民大学、大夏社科院三位学者抵达星城市,正式启动制度成效第三方评估任务。
第一阶段调研报告,将于15天后提交省委。
—
深夜。
李一凡独自站在市委大楼阳台,望着远处灯火如织的城景,轻轻吐出一句话:
“想用数据打我,就得做好,自己也别出一行错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