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赵骥也在筹划着对国军的最终决战。
“目前全国战场主要分作四个地方,分别是东北战场、华北战场、华东战场和我们所处的华中战场”。
东北战场,在国军第二天才陈诚的一通骚操作下,我军已经在最近一年时间里扭转了最初的颓势,不仅大量歼灭国军有生力量实现了战力上的反超,还通过土改和剿匪把绝大部分农村地区纳入了解放区的行政范围。
华北战场,与原时空轨迹不同的是,由于赵骥和华中野战军的存在,晋冀鲁豫野战军并没有千里跃进南下插入中原,使得华北野战军的实力比历史上强了许多,现在以一部和傅作义保持相持,另一部则把阎老西打得只剩下了几座孤城,形势一片大好。
华东战场,是国军唯一拥有战力优势的地方,徐州剿总不仅云集了大量的国军精锐,其所辖各部的军事主官如王耀武、邱清泉、张轸、黄百韬等也多是国军中颇为能打的将领,华野对付起来并不容易,至少目前来看还是处于被动防御的态势。
赵骥对野司的其他几位班子成员分析说:“我估计,未来我军与国军之间的大决战大致上就会是由这四场战役来最终分出胜负,而我们需要对付的就是长沙剿总的白崇禧部”。
在南京否决在长江以南统一设立南昌剿总的建议后,赵骥第一时间就得到了这个消息,甚至比对面的国军将领都还要先知晓此事。
“到时候全国四处战场一起联动,北方且先不论,在南边我们中野大概率是需要跟华野协同作战的”。
赵骥点点地图上的一个位置说:“大家看这里,虽然现在还不显眼,但等到华野进一步削弱徐州国军的兵力后,这里就将会变成决定决战成败的关键棋眼”。
赵骥指的位置是蚌埠。
自从击败园部和一郎收复皖北以后,国军就一直对这个沟通南北的铁路交通要点虎视眈眈。
先是顾祝同,这家伙觊觎皖北已久,但在皖南狠狠吃了赵骥一次亏以后,挨一次打涨一次记性的他便只能把这个念头深深埋在心底,有心无胆不敢有任何越境之举,生怕激怒了赵骥这个丧门星。
抗战胜利后,当年在豫东挨过赵骥毒打的汤恩伯同样没敢把手往中野的防区伸,哪怕赵骥在皖北摆的是地方独立师而非主力部队,汤恩伯仍然以要优先专心剿灭苏北和山东共军为由,宁愿走海路和公路运兵也只当看不见中野在皖北的存在。
目前,双方在华东地区的主战场是山东,对国军来说,徐州尚属安全的大后方,根本没有考虑过会被华野击败的可能性,所以蚌埠的重要性尚未凸显。
但作为穿越者的赵骥很清楚,别看华野眼下还不够强,作战范围也与历史上大相径庭,但只要那尊战神在,无论之前的汤恩伯还是现在的刘峙都决计讨不了好,迟早会生出向江南撤退的想法。
“国军之前没有对皖北动手,那是还没到生死存亡的时候,一旦他们发现他们会有灭顶之灾时,肯定是要全力攻击蚌埠打通南下道路的,到时候光凭几个独立师是挡不住的”,赵骥说道,“我准备拿出两个军的兵力秘密进入大别山区藏起来,等未来需要时就奇兵突出,一举切断徐州国军主力撤往长江以南的通道”。
说完,赵骥看向陈明仁续道:“这两个军和当地的独立师还是照旧由陈副司令员指挥,你们眼下的任务是按兵不动,不要引起徐州国军的警觉,待到国军南撤的迹象显现时再进入蚌埠固守”。
“是”。
“至于我们自己这边”,赵骥继续分析说,“首先要看的是白崇禧这个人的心态”。
“他的眼睛就只瞧得见广西那一亩三分地,我预计正式开战后,他会把主要兵力在衡阳至宝庆的公路两侧,以及粤汉铁路衡山至乐昌一线展开,依托湘江、资水等构建起一条弧形防线护住身后的广西和广东,而不会弃两广于不顾东进去替刘峙解围”。
赵骥说到这里,副司令员陈光忍不住插嘴道:“这家伙的确是这样子的,当年我指挥红二师突破湘江时,延安就是这么评价他的,要不是那时候……”
陈光话未说完,参谋长陈奇涵赶紧打断他道:“是的,我当时是一军团参谋长,情况的确如此”。
“既然大家都同意我对白崇禧的看法,那我就再说说我构想的战役原则”,赵骥继续分析道,“这人本钱小,心头存的又是自保为上的念头,那不到万不得已他肯定是不愿意跟我军进行主力决战的”。
“我的意见是组织一次大迂回作战,不再采取传统的正面攻守作战,而是正面主动出击牵制,两翼大范围迂回,大胆穿插,让他觉得身后的老巢受到威胁,随时都可能被我军攻占”。
“这样,白崇禧就会完全失去作战的主动权和指挥自由,陷入到极其被动的局面,从而为我大规模歼敌创造出有利条件,一战彻底解决掉这股敌人”。
赵骥说完看向在座诸人,只见大家果然都沉默着在陷入深思长考。
穿插迂回是我军一贯的打法,但以往都还是局限于战术层面的,像赵骥刚讲的这种以省为单位来组织如此大范围、长距离的机动作战尚属前所未见,这就难免叫人担心了。
几个副职不好率先出头质疑军事主官的意见,只能由政委傅秋涛问了一句:“在国统区进行这种规模的穿插作战会不会太困难了一点,比如后勤问题如何解决?”
“我现在只是提出一个粗略构想,具体的作战方案和补给方法就有赖于大家一起来完善了”,身为穿越者,赵骥知道我军是完全有能力做到这一点的,“我军首次执行这种大迂回战术,其中肯定是会暴露出许多新问题的,不过我们要对战士们有信心,也要对自己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