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怪陈奇涵对胡宗南如此忌惮。
解放战争期间,胡宗南被彭总打得可谓灰头土脸,再加上其所辖部队没有名列五大主力的美械标准师,以至于让后世很多人都以为他麾下的部队是战五渣,事实上胡宗南部虽然没有换装美械,但绝对称得上兵强马壮。
首先,胡宗南抗战期间在陕西创办了一系列兵工厂,能自行生产包括马克沁重机枪、捷克式轻机枪和七九式步枪在内的枪支弹药和部分火炮零件,并建立了完善的三级仓储制来保障供应,除身管火炮以外都能做到自给自足,这也是他能和陈诚、汤恩伯齐名在国军中自成一派的重要原因。
pS:这一点在国军中极为难得,对长期维持部队战斗力至关重要。
另外,胡宗南部还在抗战结束后得到了大量倭械补充,光是其麾下的第三军(即将与中野对阵的整编第三旅)就通过受降获得了近万支步枪、超百挺重机枪和近四百挺轻机枪,以及大量的掷弹筒和迫击炮,甚至留用了部分倭制坦克和装甲列车。
此外,胡宗南部兵员素质较好,主力部队的士兵基本都是五年兵龄以上的老兵,比如其整一师一旅虽然并非五大主力,但其前身却是大师自己的起家部队——北伐军第一军第一师,号称天下第一旅,军饷都是按最高标准来发,军官的军衔也高人一等,就连团长都挂的是少将衔。
赵骥拉着陈奇涵一起坐下宽心道:“胡宗南部虽强,却很难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发挥出全部实力,他们只要一钻进陕北的山沟沟里头,战斗力至少得砍掉一半”。
“陕北土地贫瘠、物产有限,人多了不仅不是优势,反而会因为后勤补给艰难而变成一种劣势”。
“而且就黄土高原那千沟万壑的复杂地形,没有当地老百姓的支持,胡宗南进去以后能不迷路就不错啦,彭总不牵着他把他脑袋绕晕算我眼瞎”。
说迷路或许有点夸张,但胡宗南要想在黄土高原上准确的捕捉到西野的主力的确绝非易事。
陈奇涵之前长期在陕北担任中央军委参谋部长和圣地卫戍区司令,对陕北的环境再清楚不过,他关心则乱,现在听了赵骥的一番分析后便稳住了心神:“你说的不错,既然如此,那就干脆做戏做全套吧”。
“那就起草命令吧,让第六军先把万县给打下来,给张耀明上上强度”。
胡宗南部南下集团以整编三十八师师长张耀明为总指挥,这人是黄埔一期毕业,从北伐时期就追随大师,屡有战功、忠心不二,深得大师和胡宗南的信任。
张耀明率部进驻重庆后,一改国军先前沿江布下一字长蛇阵的打法,把部队全部收拢到重庆左近,让他带来的三个整编师再加上陈宗进的整四十一师紧紧抱成一团,缩成一个让中野无处下嘴的刺猬。
孟浩然几乎兵不血刃地攻取万县,但却未能达成大量歼敌的目标,收到第六军报告的赵骥无奈地对郭勋祺苦笑道:“看来这个张耀明不好对付呀,至少比孙元良强多了,郭大哥,你看我们到底要不要占住万县?”
“你小子明明心头早就有主意了,又何必来考较我”,郭勋祺听完一笑,“如果我军占据万县的话,那岂不是变得跟孙元良一样蠢,从万县到宜昌拉开一条长长的阵型,一旦受攻就前后难以救应”。
“那郭大哥你说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赵骥不问陈奇涵、不问陈光,偏偏单问郭勋祺,郭勋祺稍微一想就猜到了他的意思:“还是把万县留给张耀明吧,不然等我的那些往日旧友到了重庆又该在哪儿落脚呢?”
“哈哈哈”,赵骥闻言忍不住笑了出来,“那就依郭大哥所言,让第六军马上撤出万县退防奉节,能扼住川口保持对重庆的威胁就行”。
生怕重庆万一有个散失的大师派来增援重庆的可不止张耀明这一路人马,还有川军邓锡侯和潘文华的部队。
邓锡侯和潘文华都是刘湘的死忠,也一直按照刘湘“联合中共、防蒋图存”的嘱托牢牢把部队抓在自己手头,他们本来对与中野作战毫无兴趣,收到南京的增援命令后迟迟不肯动身上路。
可当得知张耀明率部进驻重庆后,邓锡侯和潘文华这俩人立即就跟打了鸡血一般,纠结起部队就气势汹汹地往重庆急行军而来。
潘文华和邓锡侯早在抗战期间就已经与我党取得了联系,我方还派人在潘文华军中设立了秘密电台,可以直接与陕北取得联系,甚至潘文华所部的不少军官干脆就是我方直接从陕北派来的,所以两人早就知道中野目前无意进取四川。
和当年一方面军长征进入四川时如同一辙,既然中野无意染指四川,那就容不得胡宗南把手伸到重庆来了,之前孙元良的麾下好歹还有半数人马出自川军系统,你张耀明这次带来的可全是西北人。
“你马上带着部队去万县驻防,孤城不守,难道你们校长就没教过你这些打仗的基本道理吗”,重庆的指挥部里,潘文华厉声责备张耀明,“你现在这么部署就等于自己主动放弃了全部的战役纵深,只要摆上一场重庆可就完了”。
张耀明身为嫡系中央军将领,压根儿不打算给潘文华任何面子:“你凭什么指挥我,我哪儿也不去,偏就要留在重庆不走了”。
“哼,就凭老子是川黔湘鄂边署主任”,潘文华一拍桌子在气势上不遑多让,“给老子站起来敬礼,你个小小中将竟敢在我这个二级上将的面前放肆,成何体统!”
作为刘湘之后“保定系”川军人马事实上的首领,邓锡侯也在旁冷冷说道:“要是一个上将不够分量,还可以再加上我,要是川黔湘鄂边署主任不够分量,还可以再加上我这个四川省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