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带一提,这个汝中柏其人,虽然他的政治能力、治理能力等方面情况不好说,但是他搞事情搞斗争倒确实是有一手。】
【脱脱是右丞相,在脱脱远离朝堂和重新起复这段时间,有一个左丞相叫做“太平”,太平此人能力出众,手腕高明,在脱脱不在朝中期间曾经提脱脱说话让脱脱归乡安葬父亲——脱脱不知道这件事情,不过这不是关键;后来,脱脱起复,和太平关系急剧恶化,其中的关键人物正是汝中柏。】
【顺带一提,太平这个名字虽然是个蒙古名,但是人却并非蒙古人,而是汉人,他原名贺惟一,早年是少数炙手可热的汉人权臣之一。后来,脱脱罢相,蒙古贵族争斗不休,贺惟一被元顺帝任命为丞相。】
【早在几年前,贺惟一就担任御史大夫——在元朝,有个传统,这种官职不是“国姓”不能担任,于是元顺帝就给贺惟一赐姓又改名,是为“太平”。】
【后来,太平还进一步稳固了自己的地位,并且杀死了手握重兵、皇后亲族出身的蒙古贵族右丞相,手腕之过人可见一斑。】
“一个汉人能够在元朝走到这个地位,那确实手段够高明的。”杨坚深深赞同了这个评价。
元朝,蒙古人建立的王朝,还搞四等人制度,显而易见的对汉人不友好——虽然地方上对汉人大地主之类的非常照顾,但是在朝堂中央。在权力核心,那必然是严重排斥汉人的。
就像是重要官职非国姓不能担任一样。
而且从之前四等人制度就能看出来,元朝对汉人的排斥还要高于那些色目人,说不定色目人能够担任的官职,汉人都不能担任。
不论汉人的一些大族在实质上到底拥有多大的权力,那都是“潜规则”之下的;在明面上,在规则中,汉人就是没有那么大的权力、那么高的地位。
而这个太平、贺惟一能够走到这一步,甚至日后还能直接杀死在元朝最正统出身且掌握军队大的右丞相……这种政治水准,哪怕有元朝皇室朝堂本身就相当混乱的背景,也同样相当证明了此人的水准。
——别说那个蒙古贵族右丞相罪大恶极、干了许多的坏事儿,那都不重要。
杨坚对此非常确定,在元朝这么一个蒙古人王朝的大环境下,一个蒙古贵族哪怕恶贯满盈,都不一定真的会受到惩处。这就是这种王朝的特点。
但是太平干掉了这人,即便是利用了其他因素,也已经足够。
【随后,就是张士诚起义,脱脱选择领兵出征。】
【走之前,脱脱任命汝中柏担任治书侍御史,辅佐自己的的弟弟也先帖木儿处理朝政。汝中柏劝说脱脱先把哈麻除掉,不然恐有后患,可脱脱却犹豫不决,最终让汝中柏和也先帖木儿商议。】
【但是也先帖木儿就纯纯是个拖后腿的家伙,之前被刘福通打得落花流水,现在面对朝堂斗争,他也做不出来什么决定,最终,也先帖木儿觉得,哈麻曾经有功于自己,于是否决了汝中柏的提议。】
【可问题在于,这种事情商量了就商量了吧,放弃了也就放弃了吧,偏偏连保密都没有做到——这件事情竟然被哈麻给知道了。】
【哈麻作为一个小人,当然不是什么面对性命危机还宽容大度、无动于衷的人,他直接找上了皇后,挑拨皇后、皇太子和脱脱兄弟二人的关系,让皇后和太子对脱脱产生敌意。】
【脱脱对此一无所知,随后领兵出征了——但不确定他到底是在消息走漏之前走的,还是在消息走漏之后才走。】
【总之,在脱脱离开后,哈麻直接被元顺帝升为了中书平章政事,大权在握,说一不二。】
【随后,哈麻推动御史弹劾脱脱兄弟,内容包括脱脱出去三个月了还没有一点效果、也先帖木儿无能却占据官职、脱脱兄弟两人贪污腐败败坏风气……但是,真正触动了元顺帝内心的,是这么一句话:“倾国家之财以为己用,半朝廷之官以为自随”。】
【没两天,元顺帝就罢免了也先帖木儿,然后除掉脱脱兵权。】
【诏书送抵军中的时候,脱脱身边人劝说脱脱,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只要不打开诏书,我们就可以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
【但是脱脱没有听,他表示,这样做的话“君臣之义何在”?所以,交出了兵权,还安抚了因此而愤怒不满的将士——哪怕有将领因此在脱脱面前自尽,脱脱也没有改变主意。】
【而事实上,脱脱确实因此走向了末路:先是贬官,随后被流放云南,然后又被哈麻矫诏赐死,饮鸩自尽,当时是至正十五年。】
【至于说如今被元顺帝来了个临阵换将的百万大军,则迅速乱成一团——本来高邮外城已破,内城人心惶惶,甚至在思考投降的可行性,但得知脱脱被撤,张士诚所部顿时军心大振趁机出兵,而百万元军只是做了一下象征性的抵抗,就四散而去了。】
【这些四散而走,毫无斗志的元军,除了一部分还被自己的主将带着,剩下无所依附者,基本上又全都投入到了红巾军的队伍中。】
【由此,情势大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