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
一处道口。
一群刚从魏国逃难而来的人正顺着路边的箭头走着。
当看到这处道口旁曾经用于军事作用的岗哨、被拆成了可免费供人休息的凉亭时,几个男人很是感慨。
很多年前,他们曾经被征召入魏军,还在这函谷关外徘徊了许久。
这座雄关不仅许多次护住了秦国、成为了秦国人心中的天下第一关隘,更是许多五国之人最为痛恨的地方。(关于齐国参加了几次伐秦史料有些冲突,加上齐国自复国成功之后就咸鱼了,所以这里只说了五国)
然而今天,他们离开故国前来逃难,却看到这座雄关的一些设施已经被秦国人主动拆了。
这算什么?
自废武功?
“他们不在乎这里了,因为今后没人能打到这。”
年纪最大的男人笑着摇头。
秦国日渐强大,六国此刻却在互相攻伐,就这样的对手,秦国人还怕个啥?
前方,一个小官走了上来,检查了他们的身份后问道:“你们从魏国来,为什么要去陇西?”
这可是横穿整个秦国,这几个人怎么想的?
“我是从赵国那三城逃出来的。”一个男人说:“来到秦国后,听说李牧将军可能在陇西?”
小官愣了一下。
李牧还活着的确切消息,只有秦、赵两国的顶层知道,其他流传在民间的消息从没有人去证明或者否认过,所以民间关于李牧的消息说什么的都有。
在秦国,流传最广的消息是两个,一个是李牧被秦军秘密征召了,一个是在陇西的堂兄家中隐居。
可……
“你就因为这个?”小官有些不理解。
就因为这个消息,就值得你们逃来秦国后再走上千里去找李牧?
“我跟你们说啊,陇西郡的发展可不如其他地方,更别提咸阳。”
小官似乎想劝说他们,但几人执意要去陇西,小官也不得不将他们的身份证明还给他们。
在这里休息了一会后,这一行人再次上路。
半天后,又一行人从东边而来。
这次是从韩国逃来的,其中还有些妇女老人。
小官照例上去查验,并问了句对方想去哪。
“国师可有封地?”
“没有。”小官说:“当今秦国,没有任何一个人有属于自己的私人封地,只有田亩和小部分宗庙之地,国师……”
“你真要说封地,那整个秦国都是的。”
从地位上来说,国师作为一个几乎与大王共享王权的人,整个秦国确实都可以算他的掌控范围。
一行人有些纠结。
他们是因为韩国国内的战争躲来的,听说秦国国师最看重平民,他们想着去对方封地能过得最好。
“秦国各地官府都不会为难你们的。”小官说:“如果你们不知道去哪,那就去一些人少的郡县吧,至少图个清静。”
一行人谢过他,接着出发。
但小官却陷入了沉思。
怎么好像,许多人来秦都是奔着某一个人来的?
他在这个职位上快一年了,知道大部分人即便来了秦国,也只是听说秦王仁慈而来的。
秦王,和秦国可不一样。
人们只是相信某一个人,在这个基础上,才愿意相信秦国。
“大王的意思明显是要用华夏族这个概念影响天下,这种个人崇拜……”小官隐约觉得这好像有点偏离国家主线了。
……
当嬴政看到这个小官递上来的谏言时,他直接在朝会上拿了出来。
虽然他一年多之前就下令全国所有官员都可以递交谏言给自己,但直到今天,这才算是唯一一封有营养的。
其他的,都是一些打着谏言旗号请安问好的……嬴政会打回并且赏他们几板子。
由于李缘没来上朝,地位最靠前的就是李斯了。
李斯率先接过,看了起来。
【微臣觉得,今后报纸上的宣传,应该淡化国师、李牧等人的个人崇拜,转而加深大王和秦国的整体意识……既然华夏族同为一家,那天下同为秦国的思想、总比出于某几个人的信任而聚拢的思想要好。】
【如今天下百姓都只知君王与朝廷,哪怕是国号,也只不过是朝廷代称,很少提及……以华夏族名号统一天下之机,也是国家意识可深入人心之时……秦之国号、秦人之身,当与华夏族同等;到那时,大秦之天下才可更加稳固。】
【百姓之认同,才应当是一个朝廷最坚固的城墙。】
李斯倒吸一口凉气……
这谏言思想之深远、目标之远大,完全不像一个小官所写的。
而且这胆子也忒大了,拿李牧做比较就算了,居然还说要把对国师的个人崇拜也限制……
李斯将纸递给身旁的阳沐。
不一会,又一口凉气被阳沐吸走。
他又递给对面的尉缭。
尉缭倒是没吸凉气了,只是陷入了仿佛宕机一般的沉思。
这个……好像用于军队内也可以?
“如何?”
嬴政问道。
李斯看了看其他官员,大王既然没有让锦陇当众念出来,想必是担心有人会直接针对这个官员。
“臣觉得,此谏言发自肺腑,可供百官共勉!”
我只是表达个态度,仅此而已。
嬴政点了点头,让锦陇念了出来。
随后百官都沉默了,一些人看了看李斯,有些欲言又止。
他们很想说这是在非议国师、质疑国策。
但李廷会都说要这是对方发自肺腑、要我们学习了,难道是大王的意思?
“别愣着,寡人觉得他说的国家意识,确实需要培养。”嬴政说:“尤其是在大秦内部!”
李缘跟他说过这方面。
后世的国家意识,其实是在他那个朝代的前一个朝代末尾时才培养起来的,在那之前,百姓一样是只知道有朝廷、有君王。
别的?
就只有宗族之分了。
只是李缘也说过,国家意识的培养,是需要时机,而不是靠说就能让大家认同国家身份的。
汉朝很牛逼。
但东汉没了之后,三国时期、甚至西晋时期的人们一样没觉得有什么,汉朝只是前朝了。
是到了晋朝中期,异族与中原人们发生剧烈冲突,而当时的朝廷又是个废物,这时候人们才开始以汉人这个身份聚拢。
正因为如此,最开始进行舆论宣传时,秦国也只能以华夏族这个概念去淡化国别。
那秦人身份的认同,又该怎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