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蔡京的话还没说完,他身后不远的大臣李纲便皱起眉头,打断了他的发言:“万万不可啊,陛下!如今金军来势汹汹,若达不成他们的目的,他们肯定不会退兵的!而且金军善于野战,我们突围恐怕是羊入虎口,依微臣之见,还是先想办法拖延时间,等待勤王军队的到来,再做定夺。”
朝堂之上,原本安静的氛围因为蔡京和李纲的意见不合而被打破。大臣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形成了两派观点鲜明的阵营。一方大部分人支持蔡京,另少一部分的人则对李纲的观点表示赞同,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使得朝堂上的争论愈发激烈。
蔡京听到李纲的言论后,脸色瞬间变得阴沉狠戾。他万万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太常少卿竟敢在朝堂之上公然与自己作对,还带头忤逆他的意见。蔡京心中暗忖:“好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等下了朝,我定要找个借口将他全家都关进大牢,看以后还有谁敢对我如此不敬!”
与此同时,李纲自然也注意到了蔡京那凶狠的目光。他心里很清楚,自己已经彻底得罪了蔡京这个权臣。然而,李纲并没有丝毫退缩之意,因为他深知,如果不趁着新皇刚刚即位的时机将蔡京扳倒,那么自己恐怕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再看看如今的大宋,已经被蔡京等奸臣祸害得不成样子。金国军队如入无人之境,轻易地就打到了国都。李纲作为一个忠诚于大宋的臣子,此时此刻,他觉得自己责无旁贷,必须挺身而出,与蔡京展开一场生死较量。只有这样,大宋才有可能在这艰难的局面下求得一线生机。
赵桓站在龙椅前,居高临下地俯瞰着下方争吵不休的大臣们,心中感到一阵烦闷和焦虑。他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的面庞,试图从他们的表情和言辞中找到一些端倪,但却发现这些大臣们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让他无从判断到底该相信谁。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赵桓心里很清楚,这个决定关系到大宋的生死存亡。一旦选错了方向,后果不堪设想,甚至可能会引发一场巨大的灾难。他不禁感到一阵压力涌上心头,额头上也渐渐冒出了一层细汗。
就在赵桓犹豫不决的时候,突然听到“噗通”一声,他定睛一看,原来是李纲跪在了地上。只见李纲从怀中小心翼翼地掏出了一条泛着血渍的白布,然后将其高举过头顶,大声喊道:“陛下,这是微臣这些年来收集到的蔡京的罪证!”
李纲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引起了众人的一阵骚动。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都对这条血布充满了好奇。赵桓也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吸引住了目光,他凝视着那块血布,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显然是一份详细的罪状。
“陛下,这上面不仅记录了蔡京的种种罪行,还有这些年来众多被他迫害致死以及与他政见不一的官员家人的共诉!”
李纲继续说道,声音中透露出一丝悲愤,“蔡京把持朝政多年,结党营私,贪污腐败,致使我大宋国力衰退,才让金军有机可乘。若不除蔡京,难以平民愤,更难以重振我大宋军威啊!”
李纲的这番话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朝堂上原本嘈杂的议论声瞬间安静了下来。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那块血布上,仿佛能透过那片猩红看到蔡京的累累罪行。蔡京的脸色变得煞白,他完全没有料到李纲竟然会拿出如此确凿的证据。
赵桓的眉头紧紧皱起,他的心中开始动摇。李纲的话不无道理,蔡京的所作所为确实给大宋带来了巨大的危害。然而,蔡京毕竟是朝廷的重臣,要想轻易将他定罪并非易事。赵桓陷入了沉思,他需要时间来权衡利弊,做出一个正确的决定。
蔡京强作镇定,额头上却已冷汗涔涔,他声嘶力竭地吼道:“李纲,你这是信口胡诌,含血喷人!”
然而,李纲却面不改色,气定神闲地从怀中又掏出几份文书,不紧不慢地展开,逐字逐句地念出其中所列举的蔡京的种种罪行。
赵桓见状,心中一沉,他挥手示意身边的侍从将这些证据呈上来。待他仔细阅读完这些文书后,脸色愈发阴沉,如暴风雨前的天空一般。
他以前当皇太子时,也曾听闻过一些关于蔡京的传闻,但那时他只当是市井流言,并未当真。如今,这些证据摆在眼前,与他所知道的一些事情相互印证,答案已然呼之欲出。
赵桓猛地一拍龙椅,怒发冲冠,厉声喝道:“来人啊!给朕将蔡京拿下,严加审讯,彻查其罪行!”他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如雷霆万钧,震得众人耳膜嗡嗡作响。
蔡京听到这一声怒喝,如遭雷击,双腿一软,颓然瘫倒在地。他的眼中充满了绝望和恐惧,仿佛整个世界都在瞬间崩塌。
朝堂上,支持李纲的大臣们见状,纷纷面露喜色,齐声叫好。这场激烈的争论,终于以李纲的胜利而落下帷幕。大宋的命运,似乎也在这一刻迎来了一丝转机。
然而,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就在士兵们上前准备将蔡京押走时,蔡京的党羽们开始蠢蠢欲动。他们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显然对这一结果心有不甘。
就在这紧张的时刻,其中一个大臣突然挺身而出,他的声音高亢而激昂,仿佛要冲破朝堂的屋顶:“陛下啊!李纲此举恐怕是别有用心啊!微臣斗胆猜测,他莫非是想趁着这个机会,将与他意见不合之人一一铲除?这所谓的证据,说不定就是他伪造出来的呢!”
这番话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千层浪。原本就对李纲心存疑虑的大臣们,此时更是找到了发难的借口,他们纷纷附和起来,一时间朝堂上嘈杂声四起,支持蔡京的声音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