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解释一下第5章讲过的伴侣方向的问题。
月上数日,落点的地支代表着方向。
比如落在申,西南方向。
你在她的西南,或者她在你的西南的意思。
所以说,反向延长线方向也对。
不过这里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一月是寅月,但有的人在正月出生,但八字不是寅月怎么办?
这就涉及到了阴历、阳历、农历和干支历等问题。
农历和阴历严格来说并不是完全一样,但平时老百姓说的时候是没有特意区分的。
人们一般会把日历上的阿拉伯数字叫阳历,把下面的初一初二叫阴历或者农历。
所以第5章说的,只是简单的用阴历的月份数日子。
如果能分清楚干支,直接用干支的月份更好。
干支跟月份如果不一致的情况下,结果会有一点偏差。
伴侣方位的计算方法本来就是一个粗略的参考范围,偏差一点影响倒也不是很大。
我们可以借着这个问题,说一下历法。
严格来说的话,阳历是指太阳历(以太阳运行轨迹指定的历法),阴历是指太阴历(以月亮运行轨迹制定的历法),而农历则是阴阳合历。
日历上的阿拉伯数字只是阳历的一种。
天干地支和二十四节气也是属于太阳历。
太阳绕地球一周是365天还要多五六个小时,咱们平时一年365天,所以每4年就少了差不多一天的时间,于是阳历的算法,每四年有一个闰年,多的一天加在了2月。(平时28天,闰年29天。)
但也不是每4年一定会有一个闰年,因为太阳绕地球一周不是准准地多出6个小时。
也就是说,不是每四年一定是多出来一天。
按照每四年一闰的话,每四百年会少3天。
所以还有一种说法是,“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意思是,第一二三个百年不闰年,只要第四个百年才闰,就把差那三天补上了。但也不是完全补上,还有少许差距。不过那已经是几千年之后的事情了,平时不考虑。)
意思是,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但不是100的倍数,为闰年。
如果尾数是00年份(世纪年),除非被400整除才是闰年,否则不是。(比如2000年是闰年,1900年不是。)
上面这个闰年,说的是太阳历。
下面说一下太阴历。
太阴历是指月亮的运动规律,比如初一月儿弯,十五月亮圆,这个初一、十五就是阴历。
阴历与潮汐有关系。
不过植物生长和一年四季,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有关系,太阴历无法反应季节的变化,所以又把太阴历和太阳历合起来,阴阳和合形成了农历。
一年四季跟着阳历走,月份跟着阴历走。
阴历一个月是29天或30天,所以12个月是354天,与太阳历365天差了11天。
为了弥补这个差距,设置了19年7闰法。
每19年有7个月份是没有二十四节气里的中气,这7个月被定为闰月。
闰月是阴历纪年法里才有的。
而算命理的话,一般使用的是干支历,不考虑闰月。
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个别门派好像也考虑。
就好比说时辰,正常古代十二时辰,是以11点为分界点,11点-1点叫子时。
有人却加入了24小时制,把12点之前叫做前子时,算作前一天,把12点之后叫做后子时,算作后一天。
24小时制也不是中国研究出来的计时法,为什么会影响到排八字,我不是很清楚,反正用的人也不少。
估计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数据统计吧。
我对八字不是很懂,以后有机会咱们可以一起研究一下大数据。
尤其是子时出生的人可以私聊我,咱多弄几个八字案例,用不同门派的理论推理一下运势就知道哪个准了。
( ?? ? ?? )???
由于时代的变迁,不但24小时制影响了命理,春节日期的改变也影响了属相的界定。
以前的春节是以立春为准的(用的是太阳历),民国才改成了正月初一(以太阴历为准)。
古代说的岁首或者太岁,都是以立春开始算的。
如果以正月初一换属相的话,就会出现八字是甲子年出生,但是不属老鼠,而是属猪或者属牛的情况,哈哈哈。
关于到底是“以古为鉴”,还是与时俱进,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
《道德经》第十四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意思是:掌握自古以来的规律,去理解今天身边发生的所有事,能够古往今来无所不知。
但帛书版的《道德经》却把“执古之道”写成了“执今之道”,意思是老子提倡与时俱进,要顺应现代的生活方式。
不过,生活方式的变化,那是术还是道?
到底要执哪里的道?
生辰八字要因为我们的计时法与世界接轨,而做出对应的更改和调整吗?
古代的书大多是手抄本,不同的版本是因为不小心抄错了,还是添加了抄写者个人的理解,我们不好妄议。
我个人是比较认同曾仕强教授的说法的。
他提倡“持经达变”,意思是通过掌握不变的原理,来应对万变的现象。
他说,“当整个社会都充满了变的时候,这个社会是永远不能安定的。”
有变,有不变。
或许这才是人们在迷茫中前行的倚靠。
我们总要给自己留一个固定的参照物,人生才不至于混乱。
所以说阴阳是易经的灵魂。
不论怎么变,至少阴阳之道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