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 年:创业的起点
1999 年,世纪之交,科技浪潮汹涌澎湃,在这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背景下,南京联迪信息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踏上了它的传奇之旅。当时,国内软件行业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市场潜力巨大,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国内软件企业数量相对较少,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市场竞争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业对软件的需求日益增长,为软件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彼时,日本离岸软件服务市场需求旺盛,而中国凭借丰富的人力资源和逐渐提升的技术水平,迎来了 “工程师红利” 的机遇期。联迪信息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市场趋势,将目光投向了日本离岸软件服务市场,通过为日本客户提供高质量的软件开发服务,开启了公司的创业征程。在创业初期,联迪信息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技术实力相对薄弱、市场知名度较低、客户资源有限等问题,都制约着公司的发展。然而,联迪信息的创业团队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积极拓展业务,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他们深入了解日本客户的需求和文化背景,通过与日本企业的紧密合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和客户资源。同时,公司注重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吸引了一批优秀的软件工程师加入,为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早期发展:扎根软件服务领域
在成立后的最初几年里,联迪信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软件开发技术服务和软件产品销售这两大核心业务上。在软件开发技术服务方面,公司凭借专业的技术团队和对客户需求的深入理解,为客户提供从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实现到测试维护的全生命周期服务。通过不断优化项目管理流程和技术研发体系,联迪信息逐渐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能够高效、高质量地完成各类软件开发项目,赢得了客户的广泛认可。
在软件产品销售业务中,联迪信息注重产品的研发和创新,针对不同行业的需求,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这些产品涵盖了金融、电力、交通、零售等多个领域,以其稳定的性能、丰富的功能和良好的用户体验,在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份额。同时,公司还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软件定制服务,根据客户的特殊需求对软件产品进行二次开发,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在这个阶段,联迪信息通过与客户的紧密合作,深入了解各行业的业务流程和信息化需求,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在金融行业,为银行开发核心业务系统、风险管理系统等,帮助银行提升业务处理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在电力行业,参与电力调度系统、用电管理系统的开发,助力电力企业实现智能化运营;在交通行业,协助交通管理部门打造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凭借着优质的服务和可靠的产品,联迪信息逐渐在行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客户资源不断丰富,业务范围也逐步扩大。
除了业务上的拓展,联迪信息还十分注重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公司持续加大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引进先进的开发工具和技术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同时,积极培养和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研发团队和管理团队。这些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在人才培养方面,联迪信息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为员工提供定期的技术培训和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帮助员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通过内部培训和外部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员工能够及时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为公司的技术创新和业务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三板挂牌:迈向资本市场的第一步
2016 年 11 月 16 日,是联迪信息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一天,公司正式在新三板挂牌,股票代码为
,成功踏上了资本市场的舞台。新三板,即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融资和发展平台,联迪信息的挂牌,标志着公司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挂牌新三板,对联迪信息而言意义重大。从提升知名度方面来看,成功挂牌使得联迪信息在资本市场上崭露头角,吸引了更多投资者、合作伙伴以及行业内人士的关注。在此之前,公司虽然在软件服务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知名度主要局限于行业内部和现有客户群体。挂牌后,公司的信息在公开市场上得到广泛传播,品牌影响力得到了极大提升。这不仅有助于公司在市场拓展中获得更多的机会,还增强了客户和合作伙伴对公司的信心。
在规范公司治理方面,新三板挂牌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促使联迪信息进一步完善自身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按照相关规定,建立健全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治理机构,明确了各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形成了有效的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同时,在财务管理、信息披露等方面,公司也更加规范和透明。通过完善公司治理,联迪信息提升了管理水平,降低了经营风险,为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挂牌新三板后,联迪信息在业务拓展和融资等方面都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在业务拓展方面,公司借助资本市场的平台,加强了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交流,积极拓展业务领域和市场空间。通过与更多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联迪信息能够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力。公司还利用挂牌后的品牌影响力,加大了市场推广力度,吸引了更多的客户,业务规模不断扩大。
在融资方面,挂牌前,联迪信息的融资渠道相对有限,主要依赖银行贷款和自有资金积累,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司的发展速度。挂牌后,公司的融资渠道得到了极大拓宽。一方面,公司可以通过定向增发等方式,向投资者募集资金,为公司的项目研发、市场拓展、技术升级等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认可也使得公司在银行贷款等传统融资渠道上更具优势,能够获得更优惠的贷款条件和更高的贷款额度。这些资金的注入,为联迪信息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冲刺北交所:新的里程碑
pay_read_line 当前卡片暂时不支持哦
在新三板挂牌后的几年里,联迪信息不断发展壮大,综合实力显着提升,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资本市场舞台 —— 北京证券交易所。2021 年 12 月 7 日,联迪信息召开第二届董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公司申请向不特定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议案》,正式启动了北交所上市之旅。
2021 年 12 月 31 日,联迪信息的上市申请材料获北交所受理,这是公司迈向上市的重要一步。此后,公司积极配合审核工作,经过多轮问询与回复,不断完善申报材料。2022 年 7 月 18 日,联迪信息成功过会,距离上市又近了一步。2022 年 9 月 2 日,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联迪信息成功在北交所上市,股票代码 ,正式开启了公司发展的新篇章。
联迪信息选择上市北交所,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和优势。从市场定位来看,北交所定位于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这与联迪信息的发展理念和企业定位高度契合。联迪信息作为一家在软件服务领域不断创新的企业,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通过在北交所上市,能够更好地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实现创新发展和业务拓展。
从融资和发展机遇角度分析,北交所上市为联迪信息提供了更广阔的融资渠道和发展空间。上市后,公司可以通过公开发行股票、定向增发等方式募集资金,为公司的项目研发、技术升级、市场拓展等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同时,北交所的上市平台能够提升公司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合作伙伴,为公司的业务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联迪信息在这一行业中深耕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客户资源。通过在北交所上市,公司能够更好地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加大在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方面的投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上市后的发展与挑战
(一)业务拓展与创新
成功上市北交所后,联迪信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开启了业务拓展与创新的新篇章。在业务领域拓展方面,公司充分利用上市后的资金优势和品牌影响力,积极进军电力、金融、航空等产业领域的数字化业务。在电力行业,联迪信息深入研究电力企业的运营需求和数字化转型痛点,为其提供智能电网调度系统、电力营销管理系统等一系列解决方案,助力电力企业实现生产运营的智能化、高效化,提高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这些解决方案,电力企业能够实时监测电网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故障,优化电力资源配置,降低运营成本。在金融领域,公司为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开发了风险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软件产品和服务,帮助金融机构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和客户服务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这些系统能够对金融市场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为金融机构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优化客户服务流程,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在航空领域,联迪信息参与了航空公司的航班管理系统、票务预订系统等项目的开发,为航空业的信息化发展贡献力量,提升航空公司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为旅客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出行体验。
在技术创新的征程中,联迪信息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探索新技术、新应用,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技术和产品。其中,Liandicode AI 是公司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与行业经验,自主研发的一款专为开发者设计的 AI 代码辅助工具。它旨在通过先进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代码理解能力,帮助开发者更高效地编写、调试和优化代码。Liandicode AI 的设计理念是 “无缝集成,智能辅助”,它针对市面上主流的开源大模型和闭源大模型的 ApI 进行了深度适配,既支持 qwen2.5 coder 系列大模型,也支持 Gpt4o、claude3.5、deepseek 等大模型 ApI,从而达到最佳效果。这一创新工具的推出,不仅提高了公司自身的软件开发效率和质量,也为整个软件开发行业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提升了行业的开发水平和创新能力。除了 Liandicode AI,联迪信息还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积极布局,不断推出新的技术和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数字化服务,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数字化需求。
(二)财务表现与市场反应
上市后的联迪信息,其财务表现备受市场关注,成为衡量公司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从 2024 年的财务数据来看,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25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5.35%,这表明公司在业务拓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市场份额逐步扩大,业务规模持续增长。公司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海外销售收入实现增长,带动了总体营业收入的上升。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963 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 11.94% ,这一数据反映出公司在盈利能力方面面临一定的压力。
净利润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市场,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联迪信息面临着来自同行的价格竞争、客户资源争夺等挑战,导致公司的毛利率有所下降。汇率波动也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了较大影响。由于公司业务涉及海外市场,汇率的不稳定使得公司在海外业务的结算过程中面临汇兑损失,增加了成本,压缩了利润空间。市场对公司财务表现的反应较为复杂。营业收入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表明公司的业务发展具有一定的潜力和活力。净利润的下降也引发了投资者的担忧,对公司的股价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在资本市场上,公司的股价出现了一定的波动,投资者对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持谨慎态度。这也促使公司更加重视自身的盈利能力提升,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行业竞争和汇率波动等挑战,以稳定市场信心,提升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表现。
(三)股东动态与市场影响
公司股东的动态也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对公司的股价和市场信心产生着重要影响。2024 年 1 月 18 日,联迪信息发布公告称,持股 5% 以上股东马向阳持有 13,067,440 股,占比 16.5480%,计划通过大宗交易的形式减持数量不高于
股,减持比例不高于 1%。2024 年 5 月 14 日,马向阳以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 78 万股,占公司普通股总股本比例为 0.9878%,本次减持价格区间为 8.07 元 \/ 股,减持总金额 6,294,600.00 元。2025 年 2 月 13 日,马向阳再次抛出减持计划,此次计划减持不高于 156 万股,减持比例不高于 2% 。马向阳的减持计划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从市场反应来看,股东减持往往会被市场视为一种负面信号,可能导致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下降。在马向阳减持计划公布后,联迪信息的股价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波动。投资者担心股东减持可能意味着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不看好,或者公司内部存在一些潜在问题。这种担忧情绪在市场中蔓延,使得部分投资者选择抛售股票,从而对股价造成了下行压力。
股东减持也可能带来一些积极影响。对于一些投资者来说,减持计划的公布可能会促使他们更加关注公司的基本面和未来发展战略,从而对公司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如果公司能够在此时向市场传递积极的信号,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应对策略,可能会稳定市场信心,减轻减持对股价的负面影响。股东减持也可能为市场提供更多的流通股份,增加市场的流动性,为其他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股东动态对公司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联迪信息需要积极应对股东减持带来的挑战,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向市场传递公司的发展动态和战略规划,以稳定市场信心,保障公司的稳定发展。
未来展望:机遇与挑战并存
展望未来,联迪信息在行业发展中面临着诸多机遇。随着全球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各行业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为联迪信息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在金融领域,数字化转型促使金融机构不断创新业务模式,对风险管理、客户服务等方面的软件需求大增;电力行业的智能化升级,也为联迪信息的电力信息化解决方案带来了更多的应用场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联迪信息提供了技术创新的机遇。公司可以借助这些新兴技术,不断优化现有产品和服务,开发出更具竞争力的创新产品,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然而,联迪信息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企业众多,市场竞争格局复杂。国内外的大型软件企业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品牌影响力和丰富的客户资源,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联迪信息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是另一个挑战,软件和信息技术行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框架不断涌现。联迪信息需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保持技术敏锐度,及时掌握新技术,才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避免技术落后被市场淘汰。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联迪信息可以采取一系列发展方向和策略。在技术创新方面,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完善的研发体系,吸引和培养优秀的技术人才,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究和创新,不断推出具有创新性的技术和产品,提升公司的技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市场拓展方面,巩固现有市场份额,加强与现有客户的合作,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通过优质的服务和产品,争取更多的业务订单。积极开拓新市场,关注新兴行业和领域的发展,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公司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参加行业展会、举办技术研讨会等方式,加强市场推广,提高公司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在成本控制方面,加强内部管理,优化业务流程,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通过精细化管理,合理控制人力成本、采购成本等各项费用支出,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