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根基日渐稳固,朝局平稳,四海升平。然而,朱元璋的目光,却从未离开过帝国的北疆。纳哈出虽降,但北元残余势力仍在草原深处窥伺,辽东、大同、宣府等边镇,依旧是大明心头之重。
这一日大朝会,议罢常例政务,朱元璋于龙椅上缓缓开口,声音沉浑,传遍殿宇:“自我大明立国,北疆未靖,始终是朕心头大石。纳哈出归附,虽暂缓边患,然残元未灭,其心不死。太子新政,河海并济,粮秣已通,军心渐稳。朕意已决,将于今秋,巡幸北疆,亲察边备,抚慰将士,以定国本!”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随即众臣躬身:“陛下圣明!”
皇帝亲巡边塞,非同小可。一则彰显武功,震慑不臣;二则体察边情,调整方略;三则也能亲眼看看太子新政在边地的实际效果。此议确实高瞻远瞩。
退朝后,朱元璋将朱标及兵部、五军都督府主要官员召至武英殿议事。
“标儿,朕此次北巡,意在务实,不尚虚文。行程规划,你以为当以何处为重?”朱元璋直接问道。
朱标略一沉吟,显然对此已有考虑:“父皇,儿臣以为,当以北平为核心,巡视北平行都司防务,此乃直面残元之前哨。随后可西行大同,视察山西都司,此处关乎河套安危。若时间允许,或可至宣府一行。沿途,除检阅卫所兵马、查看武备外,尤当关注屯田情况、军户生计,以及……新政之下,海运粮秣抵达边镇后的储存、分发实情。”
他特意点出“军户生计”与“粮秣实情”,直指边军战斗力的核心所在。光有兵器马匹不行,要让将士们无后顾之忧,吃饱穿暖,方能效死力。
朱元璋眼中露出赞许之色:“与咱想的一样!边军苦寒,将士用命,朕此次去,就是要亲眼看看他们吃得如何,住得怎样,军饷能否及时到手,朝廷运去的粮食,有没有被虫蛀、被克扣!”说到后面,语气已带肃杀之意。他对贪腐军饷、虐待士卒之事,向来是零容忍。
兵部尚书沈溍立刻奏道:“陛下,臣已初步拟定随行护驾兵马及沿途接待章程,请陛下御览。”
朱元璋粗略看过,提笔修改了几处,尤其强调了“不得扰民”、“沿途供给皆由内帑及国库支应,不得摊派地方”,将其定为铁律。
“标儿,”朱元璋看向朱标,“朝中政务,依旧由你监国。各部循例办事,重大决策,八百里加急报于朕知。此次北巡,你也需派得力之人随行,记录边情,核查新政实效,尤其是海运粮秣的交接仓储,你要心中有数。”
“儿臣遵旨!”朱标肃然应命。他知道,父皇此次北巡,既是对边备的考察,也是对他新政成果的一次实地检验,更是对他监国理政能力的再次信任。
旨意既下,整个朝廷机器立刻高效运转起来。圣驾出巡的仪仗、护卫、粮草、路线等事宜,由礼部、兵部、五军都督府等衙门紧密筹备。而朱标则着重安排随行的东宫属官及户部、工部精通实务的官员,准备详细核查边镇军屯、武备及海运粮秣情况,他甚至特意从沈家船队调了一名老练的船工头领随行,以备咨询海运细节。
消息传出,北疆各边镇闻风而动,一方面加紧整饬军备,修葺营垒,一方面也难免有些官员心中惴惴,不知皇帝陛下的突然到来,是福是祸。
秋高气爽,旌旗招展。庞大的皇家仪仗簇拥着朱元璋的龙辇,浩浩荡荡驶出金陵城,向北而行。朱元璋端坐辇中,目光锐利,透过珠帘望向北方辽阔的天空。这一次,他不仅要亲眼看看他亲手打下、又交由儿子们镇守的万里江山,更要亲自掂量一下,太子朱标为他、为大明规划的这条新路,是否真的坚实可靠。
留在金陵监国的朱标,站在高高的宫墙上,目送着父皇的仪仗远去,心中充满了责任与期待。他知道,当父皇北巡归来之时,大明的未来走向,或许将更为清晰。而他,必须确保在此期间,帝国的心脏——金陵,平稳而有力地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