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弟弟们安排得明明白白后,朱标并没有停下他“偷懒”,啊不,是“科学管理”的脚步。他深知,仅仅依靠兄弟们分担是不够的,必须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才能真正把自己从繁琐的日常政务中解放出来。
这一日,他拿着一份精心撰写的奏疏,再次来到了乾清宫。
“爹,给您看个好东西!”朱标献宝似的将奏疏呈上。
朱元璋接过,狐疑地打开,只见标题写着——《关于设立“文华殿议政会议”以提升政务处理效率之疏》。
“文华殿议政会议?”朱元璋念着这个拗口的名字,“这又是什么名堂?”
“爹,您听我给您解释。”朱标兴致勃勃,“您看啊,现在天下政务,无论大小,最后都堆到您这儿,由您亲自决断。您英明神武,自然没问题。但长此以往,不仅您过于辛劳,而且难免有顾及不到之处。”
他指着奏疏上的内容:“儿臣建议,从六部、都察院、通政司等关键衙门,选拔几位经验丰富、能力出众、且品性可靠的官员,组成这个‘议政会议’。每日在文华殿当值,专门负责处理各地上报的常规政务。”
“比如,某地请求修缮官衙,某处汇报秋粮入库,这些有既定章程可循的事情,就由他们根据律例和旧例,先行拟定处理意见,形成‘票拟’。然后,将这些‘票拟’好的奏章,连同他们的处理意见,一并呈送御前。父皇您只需要阅览他们的意见,觉得可行,便批个‘准’字,若觉得不妥,再亲自修改或发回重议。如此一来,父皇便能从海量的常规事务中抽身,专注于军国大事、官员任免等核心决策,效率岂不是大大提高?”
朱元璋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这套办法,听起来……确实有点意思。这不就是找几个靠谱的“高级秘书”先帮他把琐事过滤一遍吗?
“你这‘议政会议’,权力是不是大了点?”朱元璋提出了核心担忧,“若是他们勾结起来,蒙蔽于朕,该如何是好?”
“爹,您考虑得是!”朱标早有准备,“所以,这人选至关重要!必须选择不同派系、相互制衡的官员。而且,他们的职责只是‘票拟’,提出建议,最终决定权牢牢掌握在父皇您手里!此外,儿臣建议,此议政会议成员,定期轮换,避免其形成固定势力。同时,都察院可加强对他们的监督。多重保险,确保万无一失!”
见父皇神色松动,朱标又加了一把火:“爹,您想啊,这样一来,您就不用天天熬夜批阅那些请安、报祥瑞的折子了。保重龙体,才能带领咱大明走得更远不是?再说了,这也是锻炼和考察官员能力的好机会嘛!”
朱元璋被说动了。他确实被那些无穷无尽的奏折搞得头疼,若能有个高效的预处理机制,无疑能大大减轻他的负担。而且,最终拍板权还在自己手里,似乎也没什么风险。
“嗯……可试行。”朱元璋终于松口,“人选,你来初步拟定,交由朕最终圈定。”
“得令!”朱标心中暗喜,第一步成功了!
很快,由李善长(代表淮西勋贵)、刘伯温(代表浙东学派)、以及几位以干练着称的六部侍郎组成的首届“文华殿议政会议”便低调地开始运行了。起初,这些大臣们也颇不习惯,做事小心翼翼,唯恐越矩。
但朱标时不时会去“旁听”一下,美其名曰“学习”,实则是在引导他们放开手脚。他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他们从多角度思考,鼓励他们提出更优化的处理方案。
一段时间后,效果显着。大量常规政务得到了快速且规范的处理,只有真正重要或存在争议的事情,才会被筛选出来,呈送到朱元璋的御案上。朱元璋惊讶地发现,自己需要亲自批阅的奏章数量锐减,而政务运转却更加顺畅高效了!
他不得不承认,标儿这小子,又搞出了个实用的新花样。
而朱标,看着文华殿里那些忙碌却井然有序的身影,感觉自己离“甩手掌柜”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很好,政务预处理机制初步建立。接下来,得想想怎么把军务汇报也标准化一下,不能让徐帅和老四他们递上来的战报也那么冗长……”朱标摸着下巴,又开始琢磨新的“偷懒”,不,是“优化”方案。
他甚至开始构思,未来是否可以建立一套更系统的“绩效考核”制度,把这些大臣和各衙门的工作都量化一下……
帝国的管理机器,在朱标这位“总工程师”的不断调试和升级下,正悄然向着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转变。而这一切的初衷,除了提升效率,或许也包含了这位穿越者太子,对自身“工作与生活平衡”的不懈追求。毕竟,当皇帝是为了享受生活(和推动时代进步),而不是被活活累死,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