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文华殿外的汉白玉石阶旁,几株杏树已绽出粉白的花苞。殿内,朗朗读书声透过雕花窗棂传出,为这庄严的宫苑增添了几分难得的生机。
这里是大明皇孙及年幼皇子们读书进学之所。今日殿内,除了几位翰林学士和侍讲官员,还多了几位身份特殊的学生——皇长孙朱雄英,以及他的三位叔叔:秦王朱樉、晋王朱棡,以及尚未离京的周王朱橚等几位年幼皇子。因皇帝朱元璋深感诸子就藩后,兄弟情谊恐渐疏远,且希望他们离京前再多受些教诲,故特旨令年长些的秦王、晋王暂缓就藩行程,与皇孙、幼弟们一同在文华殿听讲旬日,以示天家和睦,重学崇文。
朱雄英年方七岁,聪颖伶俐,坐在最前排的锦墩上,腰背挺得笔直,小手捧着书卷,念得十分认真。他虽年幼,但身份尊贵,是太子朱标的嫡长子,未来的皇太孙,自有一股不同于常童的沉稳气度。
秦王朱樉坐在稍后些的位置,显得有些心不在焉。他性子本就有些浮躁,对于这些经史子集兴趣不大,目光不时瞟向殿外,心思早已飞到了西安藩邸的规划和未来的逍遥日子上。旁边的晋王朱棡则温和许多,虽也觉读书枯燥,但仍努力保持着端正姿态,偶尔还会提笔记录几句先生讲解的精要。
而最为认真的,除了朱雄英,竟要数坐在后排的燕王朱棣。他离京在即,深知此去北平,不仅要面对刀兵烽火,更要治理一方,文治武功皆不可偏废。因此,他格外珍惜这最后的进学机会,听得全神贯注,不时蹙眉思索,遇到不解之处,甚至会在课后恭敬地向翰林学士请教。
这日讲授的是《孙子兵法》。翰林学士引经据典,剖析“兵者,诡道也”的精髓。
朱雄英听得两眼放光,脆生生地问道:“先生,既然‘兵不厌诈’,那为将者,是否可以不择手段?”
学士捻须微笑,正欲回答,后排的朱棣却忽然开口,声音沉稳:“雄英,此言差矣。《孙子》亦云,‘上将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不择手段,乃是下下之策,易失道寡助。真正的‘诡道’,在于庙算之精,在于因势利导,出奇制胜,而非背信弃义,行小人之举。”他目光扫过朱雄英,带着长辈的慈和与教导的意味,“为将者,勇猛之外,更需仁德与智慧,方能使将士用命,百姓归心。”
他这番话,既是回答朱雄英,亦像是在告诫自己,更是说给在场的所有人听,表明他镇守北疆的决心与准则。
朱雄英似懂非懂,但看着四叔那严肃而正气的脸庞,还是认真地点了点头:“雄英明白了,谢谢四叔教诲。”
一旁的朱樉撇了撇嘴,觉得老四太过较真。朱棡则若有所思。
课后休息,朱雄英跑到朱棣身边,仰着小脸,好奇地问:“四叔,北平很远吗?那里真的有吃人的大老虎和跑来跑去的蒙古人吗?”
朱棣看着侄儿天真烂漫的脸庞,冷峻的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的温和笑容,他蹲下身,与朱雄英平视:“北平是很远,但那里有雄伟的长城,有勇敢的将士。至于老虎和蒙古人……”他顿了顿,用一种既不让小孩恐惧,又不失真实的语气说,“只要我们大明将士足够强大,纪律严明,他们就不敢来犯。四叔去那里,就是要让咱们大明的边关,固若金汤!”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自信和担当,让小小的朱雄英眼中充满了崇拜的光芒。
这时,太子朱标的身影出现在文华殿门口。他是特意抽空过来看看儿子和弟弟们的学业情况。见到朱标,众人连忙起身行礼。
朱标摆了摆手,目光扫过殿内众人,尤其在认真教导朱雄英的朱棣身上停留片刻,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他走到朱雄英身边,摸了摸他的头,又看向朱棣:“四弟讲解兵法,深入浅出,颇得精髓。北疆之事,交给你,为兄甚是放心。”
“臣弟定不负大哥期望!”朱棣拱手,语气铿锵。
朱标点了点头,又勉励了朱樉、朱棡几句,便离开了。他的到来,如同春风拂过,既体现了对子侄教育的重视,也再次确认了对弟弟们的信任与期许。
文华殿内的读书声再次响起。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朱雄英和几位王爷叔叔的身上,勾勒出一幅天家父子、叔侄和睦,共研学问的难得画面。这短暂的共学时光,不仅增进了彼此的情谊,更在朱雄英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文武兼修、忠勇报国的种子。而燕王朱棣那份沉毅果敢、忠诚担当的形象,也深深印刻在了这位未来皇储的心中。
北疆的星火尚未点燃,文华殿内的书香,已悄然滋养着大明未来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