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整天,杨皓都埋首在分镜的繁杂事务里,大脑飞速运转,和团队反复研讨、打磨。
随着夕阳的余晖渐渐消失在天际,夜幕悄然降临,分镜模板终于大功告成。
杨皓揉了揉酸涩的太阳穴,长舒一口气,心中满是完成一项艰巨任务的欣慰。
匆忙用过晚餐,杨皓便马不停蹄地朝着拍摄现场赶去。
此时,现场早已灯火通明,剧组人员如同训练有素的士兵,各就各位,等待着导演的到来。
他们的身影在灯光下拉得长长的,交织出一片忙碌而有序的景象。
杨皓径直走向爱德华所在的休息区,仔细打量着他的状态。
今天的爱德华,眼神里似乎多了几分神采,脸上的疲惫也稍减,比起昨天那副虚弱模样,明显好了一些。
杨皓暗自点头,心中盘算着,演员状态的起伏,直接决定着拍摄内容的选择。
在这部戏里,每个阶段的戏份对演员的体力和情感投入要求都截然不同,
只有根据爱德华当下的状态,精准挑选合适阶段的戏来拍,才能保证拍摄的顺利与高质量。
昨天,基于爱德华当时的状态,杨皓安排拍摄了第四阶段——临终时刻(76 - 95分钟)的戏份。
那是全片情绪最为浓烈、压抑的部分,对演员和整个拍摄团队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此刻,杨皓找到摄影师和剪辑师,一同核对昨天拍摄的镜头。
“先看妻子语音信箱(88:20)这个镜头。”杨皓一边说着,一边打开记录镜头参数的文件夹,
“角度是顶光直射,呈90°垂直角度,这一点执行得怎么样?”
摄影师连忙回应:“导演,这部分没问题。
我们专门定制了可调节角度的LEd灯架,从棺盖缝隙垂直向下照射,完全达到了您要求的效果。”
杨皓微微颔首,接着说道:“曝光要过曝+ 2EV,让面部呈现泛白的效果,这个呢?”
剪辑师翻开自己的记录本子,说道:“导演,我们在后期初步查看素材时,着重检查了这一点。
按照您的要求,过曝处理后,人物面部那种灵魂即将抽离的感觉十分明显,
和您想要的宗教式顶光暗示‘审判日’的意图很契合。
而且,整个画面构图遵循中心对称原则,头部刚好位于画面1\/3处,视觉效果很震撼。”
杨皓看着拍摄现场还原的布光示意图,沉思片刻后说:“很好,这一镜头对氛围和主题的表达至关重要,大家辛苦了。
再看看沙土掩埋(94:58)的镜头组合。
主观视角是第一人称拍摄沙土灌入,客观视角用棺外鱼眼镜头,
畸变率30%,拍摄整体掩埋的情况,剪辑时要交叉剪辑两组镜头,间隔0.5秒,这些都做到位了吗?”
摄影师拍着胸脯保证:“主观视角的拍摄,我们在演员身上固定了特制的微型摄像机,确保能稳定捕捉到沙粒灌入的真实画面。
客观视角的鱼眼镜头,畸变效果也调试到了最佳,能完美展现出棺材被沙丘逐渐覆盖的场景。”
剪辑师补充道:“在剪辑方面,我们严格按照0.5秒的间隔进行交叉剪辑,已经初步剪出了样片,
那种通过视角切换,让观众同时体验‘个体消亡’与‘世界漠视’的感觉,十分强烈,
相信最终呈现出来,会给观众带来极大的冲击。”
杨皓满意地笑了笑:“不错,大家的工作都很到位。
电影是集体创作的艺术,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环节都关乎着影片的成败。
咱们继续保持这种状态,争取早日完成这部作品。”
杨皓站在拍摄现场,目光扫过每一个忙碌的剧组人员。
灯光师正在调整灯光,摄影机已经架好,道具师在检查棺材内的道具。
现场一片忙碌,但秩序井然。
经过昨天一整天的高强度磨合拍摄,杨皓深知爱德华的状态对今日拍摄的走向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番观察之后,杨皓心中有了底,爱德华的状态较昨日有了较为明显的回升,精神头看起来也足了许多,这让杨皓颇为满意。
基于这样的状态判断,杨皓果断决定,今日开拍第三阶段——希望-绝望循环(31 - 75分钟)的戏份。
这一阶段的戏份充满了情绪的起伏与转折,对演员的演技和体力都是不小的考验,不过杨皓相信,以爱德华目前的状态,完全能够驾驭。
剧组各部门都已准备就绪,拍摄正式开始。
第一个要拍摄的关键镜头是救援坐标记录(45:07)。杨皓站在监视器前,眼神中透露出专注与期待。
负责摄影的团队成员们,小心翼翼地调试着设备,斯坦尼康稳定器稳稳地架在肩上,
那台老式的胶片机,被精心安装在稳定器之上,仿佛是即将出征的战士手中的利刃。
“各部门注意,准备开拍!”杨皓一声令下,整个片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气敛息,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摄影师开启稳定器,按照预先设定好的轨迹,开始缓慢移动。
“Action!”杨皓的声音在拍摄现场响起,现场的气氛瞬间紧张起来。
只见他跟随主角手部的动作,从棺材左侧缓缓划向右侧,
那速度把控得极为精准,保持着0.8m\/s的匀速,如同一位优雅的舞者,在片场的舞台上翩翩起舞。
摄像机的镜头忠实地记录下了眼前的一切,从刻有“x“的棺木左端开始,画面平稳地移动,
经过中央那片触目惊心的血迹,最终定格在右端那模糊不清的数字上。
杨皓紧盯着监视器里的画面,心中暗自点头。
这一镜头的意图十分明确,稳定器的平滑运动,本应给人带来一种有条不紊、清晰流畅的视觉感受,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镜头所拍摄到的内容——混乱无序的信息。
那模糊的数字、突兀的血迹,与稳定器的平稳运动格格不入,
这种强烈的反差,恰似一种无声的反讽,深刻地揭示了主角在绝境之中,试图抓住希望,却又被现实无情嘲弄的荒诞处境。
时光在紧张而有序的拍摄中悄然流逝,转眼便到了深夜。
此刻,剧组正在拍摄公司解雇通知(60:45)这一极具张力的镜头。
杨皓再次站到监视器前,眼神中透露出对这一镜头的高度重视。
“景别从中景,也就是膝盖以上,开始拉至全景,全身入镜,耗时6秒,注意节奏的把握。”杨皓向摄影团队再次强调拍摄要点。
摄影师深吸一口气,稳稳地操作着摄像机。
镜头开始缓缓移动,从最初的中景画面,主角膝盖以上的身体清晰地呈现在镜头之中,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主角那因挣扎而微微颤抖的身躯。
随着时间的推移,镜头逐渐拉远,焦距也从24mm慢慢调整至50mm。
与此同时,负责灯光的团队成员们也迅速行动起来,
按照预先的安排,同步调暗灯光,将亮度精准地控制在150lux,恰似那摇曳的烛光亮度,
整个片场瞬间被笼罩在一片昏黄而压抑的氛围之中。
在这6秒的时间里,画面发生着微妙而又震撼的变化。
初期,观众还能清晰地看见主角试图坐起的挣扎模样,
他的双手用力地撑着棺材底部,脸上的肌肉因用力而紧绷,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甘与倔强。
然而,随着镜头的拉远和灯光的调暗,
主角的身影逐渐被阴影所吞噬,最终全身蜷缩在那狭小棺材的阴影之中,几乎难以分辨。
杨皓看着监视器里的画面,心中感慨万千。
这一镜头的设计,蕴含着深刻的意图。
景别从相对较小的中景扩张至全景,按照常理,画面范围的扩大应该给人一种空间开阔的感觉,
但在这个场景中,反而让棺材显得更加狭小逼仄。
这种视觉上的强烈反差,巧妙地外化了主角内心的崩溃。
在收到公司解雇通知这一沉重打击后,主角原本就脆弱的希望瞬间破灭,内心的绝望如同潮水般涌来,将他彻底淹没,
而这一镜头语言,正是对这种复杂而又深沉情感的完美诠释。
“cut!”杨皓喊道,现场的气氛稍微放松了一些。
他走到监视器前,仔细查看刚才拍摄的画面。
画面中,斯坦尼康的平滑运动与混乱的信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反讽效果让整个画面充满了张力。
“非常好,爱德华,你的表演太棒了!”杨皓赞道。
爱德华·诺顿微微一笑,虽然疲惫,但眼神中透着一丝满足。
拍摄继续进行,每一个镜头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反复打磨,确保能拍出最真实、最震撼的效果。
杨皓不时地和摄影师、剪辑师沟通,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现场的气氛虽然紧张,但每人各司其职,有条不紊。
终于,当天的拍摄任务顺利完成。
杨皓看着监视器中的画面,心中充满了满意。
除了对这些设备玩的不太溜,对于画面成片,脑子里还是有谱的。
整个拍摄过程中,为了完美呈现出主角保罗在棺材内的绝境,要从各个可能的角度去尝试、去捕捉。
从一开始筹备,美术道具组就制作了十几个不同的棺材。
这些棺材可不是简单的复制品,它们形态各异,有的是为了配合特殊的光线效果,有的则是为了满足独特的拍摄角度需求。
如此庞大数量的棺材道具,也意味着我们有着更多的拍摄可能性,自然也产生了海量的素材。
在拍摄现场,演员爱德华全身心投入,每一次表演都仿佛将自己真的置身于那暗无天日的棺材之中。
他的每一个细微动作、每一丝表情变化,都不想错过,因为不知道哪一个瞬间,就能成为影片中最震撼人心的画面。
就拿救援坐标记录(45:07)这个镜头来说,为了让跟随主角手部从棺材左侧划到右侧的运动轨迹看起来绝对完美,
摄影师使用斯坦尼康稳定器搭配着老式胶片摄影机摄像机,一遍又一遍地拍摄。
这期间,因为演员手部动作的细微差异、拍摄速度的些许偏差,产生了大量不尽人意的镜头。
可能拍了20次,才有那么1次,无论是运动速度、画面构图,还是与剧情氛围的契合度,都达到了我们的要求。
而在拍摄公司解雇通知(60:45)这个镜头时,景别从中景拉至全景,要在6秒内精准完成,
同时还要同步调暗灯光至150lux,并且保证画面中主角的挣扎与蜷缩动作自然流畅,
这对摄影、灯光以及演员的配合要求极高。
每一次拍摄,可能因为灯光师调光的速度不够快,或者摄影师景别切换的时机稍有偏差,又或者演员的某个动作不够到位,这个镜头就得重新再来。
粗略算下来,这个镜头拍摄了不下30次,最终能用在成片里的,也就只有那一次完美的呈现,其余的都沦为了废镜头。
整部电影95分钟,看似不长,但为了这95分钟的极致呈现,拍摄时长达近10小时的素材。
算下来,电影成片与废镜头的比例,达到了1:6左右。
一般的低成本电影,由于资源和时间相对有限,可能无法进行大量的重复拍摄,其比例大部分在1:3到1:5左右。
当然,这部电影杨皓拍的比较精良,得益于杨皓脑子里有完整的画面,所以拍摄的废镜头不算多。
当然,这些废镜头,并非毫无价值,它们是我们探索的足迹,是为了那最终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完美影片所付出的努力见证。
每一个被舍弃的镜头,都让杨皓更加清楚地知道,什么样的画面、什么样的节奏、什么样的表演,才是最契合《活埋》这部电影的。
他知道,这些镜头将成为电影中最震撼的部分,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的绝望和无助。
“今天的工作非常出色,大家辛苦了!”杨皓说道,现场的气氛瞬间轻松起来。
每一个人都知道,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这部电影正在一步步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