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的成功绝非偶然,它是导演、演员以及整个剧组团队齐心协力、紧密配合的成果。
对于这部即将开拍的《活埋》而言,更是如此。
所以,在正式开拍之前,他必须先搞清楚杨皓打算用什么方式来拍摄《活埋》。
只有了解了导演对影片的整体构思和拍摄要求,他才能明确自己在表演上需要达到的效果。
他心里琢磨着:这小子的脑洞够大,想法也够大胆,但到底要怎么把这疯狂的创意落实到镜头里呢?
尽管自己身为经验丰富的演员,对角色的塑造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深厚的功底,但影片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绝不仅仅取决于自己的表演。
他明白,自己的表演风格、节奏以及情感的表达,都与杨皓这位导演准备采用的拍摄方式息息相关。
这就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演员是舞者,而导演则是编舞师,
只有舞者深刻理解编舞师的意图,按照既定的节奏和动作去演绎,才能呈现出一场完美的舞蹈。
电影拍摄亦是如此,演员的表演和导演的拍摄方式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在正式投入拍摄之前,爱德华·诺顿心中清楚,自己必须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杨皓拍摄《活埋》所打算采用的方式。
他迫切地想要知道,导演将如何运用镜头语言来讲述这个发生在狭小棺材内的故事,
如何通过灯光、音效等元素来营造出紧张、压抑的氛围,
以及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现出角色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但对于影片呈现出来的最后效果,自己要怎么表演,都要看杨皓准备怎么拍摄,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爱德华·诺顿心里清楚得很,要是不清楚杨皓的拍摄思路,自己再怎么努力,也可能会白费力气。
在正式拍摄前,他必须了解拍摄《活埋》打算采用的方式。
了解导演对影片的整体构思和拍摄要求,明确了自己在表演上需要达到的效果。
他抬起头,目光直视杨皓,语气认真地说道:“杨,我必须得知道,你打算怎么拍这部电影。
我需要了解你的整体构思,还有你对我的表演有什么具体要求。只有这样,我才能更好地配合你,把这部电影拍好。”
杨皓微微一笑,点了点头:“你说得对,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我也有同样的想法,我们需要提前沟通清楚,才能保证拍摄的顺利进行。”
他站起身,拿起桌上的笔记本,翻开一页,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拍摄计划和创意构思。
杨皓把笔记本递给爱德华·诺顿:“这是我初步的拍摄方案,你可以先看看。
我对这部电影的定位是一个极端的、沉浸式的体验,观众需要和主角一起被困在棺材里,感受那种窒息和绝望。”
爱德华·诺顿接过笔记本,仔细翻阅起来。他的眼神逐渐变得专注,眉头微微皱起,似乎在思考什么。
杨皓继续说道:“这部电影的核心是密闭空间下的心理变化,所以镜头语言会非常关键。
我会尽量用第一人称的视角来拍摄,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同时,我也会通过光影和声音来营造氛围,让观众感受到那种压迫感和恐惧感。”
爱德华·诺顿抬起头,眼神里带着一丝兴奋:“我喜欢这种沉浸式的拍摄方式。那你觉得,我在表演上需要注意什么?”
杨皓想了想,说道:“你得把自己完全融入到那个角色里,感受他的恐惧、绝望和希望。
这部电影的表演,不能只是表面的情绪表达,而是要让观众感受到你的内心世界。
你需要用眼神、表情和肢体语言,把那种被困在狭小空间里的无助和挣扎展现出来。”
爱德华·诺顿点了点头,眼神里透着一股子坚定:“明白了,我会尽力做到的。
这部电影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我会全力以赴。”
“我的这部电影带有很强的实验性质,它是空间诗学的极限实验。
属于视觉系统的暴力收缩,影片将传统电影的三维叙事空间压缩至0.3立方米,迫使观众与主角共享窒息体验。
采用17种不同角度的镜头配置(包括首次在电影史出现的“棺内全景镜头“),
通过镜头焦段变化制造空间幻觉——广角镜头下的棺木纵深被拉伸至心理层面的深渊,而长焦镜头又将观众锁定在保罗汗湿的面部特写中。
光影系统的象征编码,打火机火焰(持续37秒至1分12秒不等)与手机屏幕(总计出现43次)构成唯二光源。
火焰的摇曳暗示生命能量的流逝,而手机蓝光则成为连接文明世界的脆弱脐带。
当保罗用火焰灼烧棺材顶板时,跳动的光影在木纹上投射出类似神经网络的图案,形成对现代通讯网络的绝妙隐喻。”
杨皓开始详细地阐述着自己的想法,从拍摄角度的选择,到镜头的移动和切换,
从对演员表演的要求,到对每一个场景氛围的营造,都一一进开始说明。
“在拍摄过程中要使用一系列特殊的拍摄技巧,能营造出令人窒息的压迫感和真实感,
影片绝大部分场景都在狭小的棺材内,为了展现这种空间的局限性和压抑感,要运用大量的特写和近景镜头。
特写镜头聚焦在主角的面部表情上,捕捉他细微的情绪变化,如恐惧、绝望、愤怒等,让观众能深刻感受到角色在极端环境下的心理状态。”
“近景镜头则用于展示主角在棺材内的动作,如摸索物品、操作手机等,强化空间的逼仄感,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同时,偶尔也会使用一些稍远的镜头来展示棺材内部的整体环境,让观众对主角所处的空间有更直观的认识。”
“由于棺材内空间狭小,光线来源有限,要利用有限的光源营造出不同的氛围。
例如,使用手机屏幕的微光、打火机的火焰光以及荧光棒的冷光等,
这些光源不仅为画面提供了必要的照明,还通过光影的变化来表现时间的流逝和主角的情绪变化。
在主角感到绝望时,灯光可能会变得更昏暗、闪烁;
而当有希望出现时,灯光则会相对明亮一些。
此外,通过巧妙地控制光线的方向和强度,营造出阴影效果,进一步增强了空间的立体感和神秘感。”
“一定要有各种丰富而逼真的声音元素,如主角的呼吸声、心跳声、棺材外的风声、沙粒摩擦声、手机按键音以及与外界通话的声音等。
这些声音相互交织,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听觉世界。
主角的呼吸声和心跳声随着情节的发展和情绪的变化而改变,当他紧张或恐惧时,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让观众能更直观地感受到他的心理状态。
而棺材外的风声和沙粒摩擦声则营造出一种孤独、无助的氛围,仿佛主角被世界所遗忘。
同时,不同通话对象的声音特点也为影片增添了层次感,反映出外界的冷漠和不可靠。”
为了让观众感受到主角在棺材内每一秒的煎熬,影片采用了多种方式来表现时间的流逝。
“为了让观众感受到主角在棺材内每一秒的煎熬,影片需要采用多种方式来表现时间的流逝。
除了主角不断查看手机上的时间外,还通过一些细节来暗示时间的变化,
如手机电量的逐渐减少、氧气的消耗(通过主角的呼吸状态来体现)等。
此外,光线的变化也起到了时间指示器的作用,从最初的相对明亮到逐渐昏暗,暗示着时间的推移和主角处境的恶化。
这种对时间流逝的细致表现,增强了影片的紧张感和紧迫感,让观众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为了使观众更能代入主角的角色,感受到他的恐惧和迷茫。
我会采用一些主观视角镜头,让观众以主角的视角来观察周围的环境。
例如,通过模拟主角的视线,展示他在棺材内看到的景象,
这种主观视角镜头的使用,打破了观众与影片之间的隔阂,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沉浸感。
在一些关键情节中,使用长镜头来保持情节的连贯性和紧张感。
长镜头的运用避免了频繁的剪辑切换,让观众能够更完整地感受主角的情感变化和动作过程。
例如,在主角与外界进行重要通话时,
通过长镜头的拍摄,观众可以看到他从满怀希望到逐渐绝望的整个过程,增强了情节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由于场景的限制,镜头主要集中在棺材内部,通过不同角度的切换来展现角色的动作、表情和周围的环境细节。
例如,使用特写镜头捕捉演员的面部表情,以展现角色的恐惧、绝望和挣扎;
通过俯拍、仰拍等不同角度来改变观众的视觉感受,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和紧张氛围。
同时,镜头的移动也相对缓慢和谨慎,模拟了在狭小空间内视角的局限,进一步强化了观众的代入感。
有限的拍摄视角来增强真实感和紧张感。”
诺顿一边听,一边在脑海中不断地想象着拍摄时的场景,思考着自己的表演应该如何与导演的构思相契合。
他明白了,导演希望通过独特的拍摄手法,将观众带入主角的内心世界,
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主角在困境中的恐惧、绝望和挣扎。
而自己在表演上,就需要更加细腻地展现出这些情感变化,通过微妙的表情、动作和语气,将角色的复杂性和深度呈现给观众。
经过这番深入的交流,爱德华·诺顿对自己在表演上需要达到的效果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
只要这两位核心人物能够达成共识,这部电影的成功就多了一分把握。
就能打造出一部紧张刺激、引人深思的电影作品,为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观影体验。
爱德华?诺顿认真地听着杨皓的发言,不时地点点头,眼神里透露出对这个剧本的兴趣。
等杨皓说完,他也开始分享自己的看法。
他从演员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主角在棺材里的心理变化,以及如何通过表演来展现这种变化。
他还提出了一些关于剧本情节的修改建议,比如增加一些回忆的片段,让主角的形象更加丰满,也让观众能更好地理解他的处境和选择。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完全没注意到时间的流逝。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夕阳的余晖透过窗帘洒在桌面上,给整个房间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
可他们依旧沉浸在对剧本的探讨中,仿佛周围的一切都已消失,只剩下他们和那张薄薄的纸。
这一下午的商讨,对杨皓来说简直是收获满满。
这种深度的交流,绝不是靠拉几次片、看几遍剧本就能达到的。
他觉得和爱德华·诺顿的对谈,就像是一场思想的火花碰撞,不断地激发着新的灵感。
每一个观点的碰撞,都像是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灯,照亮了他之前未曾察觉的细节。
随着讨论的深入,杨皓对《活埋》这个剧本也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他甚至有一种感觉,这部电影已经真正成为他的了,从一个创意到一个完整的蓝图,每一步都愈发清晰。
他忍不住在心里默念:“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句话在他脑海中回响,仿佛是对今天这场讨论的最好注解。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
杨皓心里暗暗感慨,理论终究是理论,只有真正实践,才能领悟其中的精髓。
他期待着能把这个剧本打造成一部经典之作,让它在大银幕上绽放光芒。
爱德华·诺顿似乎也对这个项目充满了信心。
临走时,他和杨皓击了个掌,笑着说:“这次的讨论太棒了,我感觉自己也有了不少新的想法。下次咱们再找时间,继续深入探讨。”
杨皓点了点头,眼神里满是期待:“没问题,随时欢迎你来‘骚扰’我。这部电影,咱们一定要把它做到最好。”
两人相视一笑,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成功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