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汉的惨死与那缕被强行攫取的死气,如同沉重的阴霾,压得许炎和林婉兮喘不过气。“熵”组织的残忍与诡异远超想象,他们不仅散播瘟疫,更进行活体毒试,甚至连死亡都不放过。
那缕死气飘向的南方,成了他们唯一的线索。然而,城市南方区域广阔,想要精准定位邪窟,无异于大海捞针。两人约定,利用一切空闲时间,从死气飘逝的大致方向开始,暗中排查,尤其留意那些废弃工厂、偏僻仓库、人迹罕至的地下场所等可能隐藏罪恶的地方。
压力与紧迫感,成了许炎修炼的最佳催化剂。他不再满足于按部就班地运转《天阳医诀》,开始尝试更艰深的内容,引导那丝灼热的气流去冲击、温养更多的经络穴位。地脉之气的沉淀,让他根基稳固,足以承受更剧烈的气机变化。
同时,他对灵枢真眼的运用也愈发精妙。不再仅仅是被动观察,他开始尝试主动调控“视野”的焦距和范围,甚至能短暂地将感知集中在听觉或嗅觉上,放大对特定气息、声波的捕捉能力。这为他暗中排查提供了极大便利。
医院的工作依旧繁重。或许是“熵”组织暂时蛰伏,或许是他们的试验更加隐蔽,接下来几日并未出现新的可疑病例。但许炎并未放松警惕,他坐诊、查房时,灵枢真眼总会习惯性地扫过每一个病人。
这天下午,门诊来了一位被家属搀扶着的壮硕中年人。病人抱着右臂,疼得龇牙咧嘴,额头冷汗涔涔。诊断很简单:右肩关节脱臼。
“打球不小心撞的,”病人忍着痛说,“医生,麻烦快帮我复位一下,太疼了。”
门诊医生经验丰富,准备采用常规的脚蹬法复位。然而,尝试了两次,都因为患者肌肉过于发达强壮,且在剧痛下本能地抵抗,未能成功。病人痛呼连连,脱臼的关节周围肿胀得更厉害了。
“不行,肌肉太紧张了,得去打点松弛剂,然后去手术室在麻醉下复位。”门诊医生擦了擦汗,无奈道。
“啊?还要打麻药?去手术室?”病人和家属一脸懊恼和焦虑,“那得多长时间?费用……”
就在这时,许炎正好路过诊室门口。听到里面的对话,他脚步顿了顿。
“刘老师,要不……让我试试?”许炎探进头,客气地对门诊刘医生说道。
刘医生看到是许炎,眼睛一亮。许炎最近在科室里的“传奇”经历,他也有所耳闻。“小许?你有办法?这可是个硬茬子。”
“家传的一点正骨小手法,或许能省去患者一番折腾。”许炎谦逊地说着,走到病人身边。
灵枢真眼微启,瞬间看清了关节脱臼的具体情况——肱骨头脱出于关节盂前下方,被紧张的肌肉和韧带死死卡住,气血瘀滞。
他并没有像常规做法那样去强行对抗患者紧张的肌肉。而是伸出双手,看似随意地搭在了患者脱臼的肩膀和肘部附近。
体内那丝天阳之气悄然运转,透过指尖,如和煦春风般缓缓渡入患者肩关节周围的肩髃、肩贞、天宗等穴位。这股温热柔和的气息,带着强大的安抚与舒缓效力,迅速放松了患者紧绷痉挛的肌肉,并轻微麻醉了局部痛觉神经。
同时,他另一只手拇指精准地按在患者左腿的足三里穴(同名经远端取穴,调和气血,镇痛)和合谷穴(镇静安神,缓解紧张)。
病人只觉得一股暖流注入酸胀疼痛的肩膀,剧烈的疼痛感奇迹般迅速减轻,原本因疼痛而绷得像铁块一样的肌肉,不由自主地松弛下来。整个人都放松了。
“放松,看着窗外,深呼吸。”许炎的声音温和而带有一种不容置疑的安抚力量。
病人下意识地照做。
就在他呼吸转换、心神放松、肌肉最为松弛的那一刹那——
许炎动了!
他的动作快如闪电,却又举重若轻。双手一牵一引,一旋一送,运用的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杠杆力道和瞬间的爆发巧劲。
“咔哒”一声极其轻微、却清晰入耳的脆响。
“好了。”许炎松开手,语气平静。
病人愣了一下,下意识地活动了一下肩膀——原本剧痛僵硬的关节,竟然活动自如了!肿胀虽然还在,但那撕心裂肺的疼痛已然消失!
“好……好了?!这就好了?!”病人又惊又喜,满脸难以置信。家属和旁边的刘医生也看得目瞪口呆。
整个过程不过十几秒,没用任何药物,没费多大力气,甚至没让病人感到太多痛苦,一个棘手的肩关节脱臼就这么轻描淡写地复位了!
“神了!真是太神了!”病人激动得连连道谢,“医生您这手法绝了!谢谢!太谢谢了!”
刘医生也上前拍了拍许炎的肩膀,赞叹道:“小许,你这手正骨绝活,真是让我们开眼了!厉害!”
许炎谦虚地笑了笑,交代了几句复位后的注意事项,便离开了诊室。
类似的事情,开始接二连三地发生。
一位护士落枕,脖子僵痛不敢转动,许炎在其落枕穴(手背第二、三掌骨间)和后溪穴上以指针点按,配合天阳之气疏通,几分钟后症状大减。
一位住院老太太便秘腹胀难受,许炎在其支沟穴(前臂背侧腕横纹上3寸)和天枢穴(腹部)行轻柔按摩导气,不久便顺利通便。
一位年轻程序员长期耳鸣如蝉,西医检查无果,许炎观其肾气亏虚(肾开窍于耳),为其点按太溪穴(足内踝后方)、听宫穴(耳屏前),并教其一套简单的“鸣天鼓”保健法,几日後耳鸣显着减轻。
他没有再使用那些惊天动地的针法或者玄乎的五音疗法,只是将这些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的基础中医技法,融入日常的诊疗工作中。每一次成功的处理,都精准、高效、且极具说服力。
渐渐地,“许医生看病准、手法好、见效快”的名声,不再局限于科室内部,开始在医院其他部门甚至一些病人群体中小范围传开。有人开始特意挂他所在的实习门诊号,甚至托关系想找他看看那些西医棘手的“小毛病”。
张主任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的疑虑逐渐被欣赏和认可取代。他开始有意识地将更多病人引导给许炎,甚至在一些小型的院内病例讨论会上,也会点名让许炎从“中医角度”谈谈看法。
许炎来者不拒,他珍惜每一个实践的机会。每一次望闻问切,每一次手法施治,都是对他医术和修为的磨练。他体内的天阳之气在频繁而精妙的运用中愈发凝练纯熟;地脉之气也与身体结合得更加紧密;灵枢真眼的洞察力不断提升,甚至能模糊感知到一些患者深藏的情绪念头。
他不再仅仅是一个获得奇遇的幸运儿,更开始真正地将那玄妙的传承,融入血脉,化为一种近乎本能的医道素养。
岐黄之术,初鸣于这现代医院之中,虽未展露全部獠牙,却已显露出其深厚底蕴与非凡潜力。
然而,许炎并未沉醉于这点滴成就。他清楚,真正的威胁仍潜藏在暗处。每当下班之后,他便会与林婉兮汇合,根据那日死气飘逝的方向,如同猎犬般,一寸寸地排查着城市的南部区域。
修炼、行医、追查邪踪……他的生活忙碌而充实,平静的表象下,激流暗涌。他能感觉到,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而他这一身初成的岐黄之术,终将在那场风暴中,迎来真正的考验。
岐黄初鸣,妙手渐显;根基日厚,静待风雨骤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