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与喧嚣的背后,商业的海洋深处,潜流从未停止涌动。尽管“风华地产”在接手北城、南城两大项目后,凭借相对温和的策略和人性化的安置方案,推进过程比预想的要顺利,未来前景一片光明;尽管“凤凰机电”、“霓裳服饰”、“新潮阁”、“雅风居”等实业板块,凭借着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市场口碑,持续不断地为集团输送着稳定的利润;“华风贸易”在韩风的指导下,逐步向更高附加值的技术和设备引进转型,也初见成效,开始贡献新的增长点。
但是,庞大的“风华”商业帝国整体所面临的现金流压力,却再次凸显出来,并且比上一次韩兵负责拆迁时引发的危机,更加深刻、更加严峻,如同一只无形的手,悄然扼住了发展的咽喉。
问题的核心症结,依然在于韩风对“风华地产”所设定的长期战略。他坚持长期持有核心地段的优质物业,只出售部分边缘或住宅项目来回笼资金。这种模式虽然确保了集团资产的优质和未来持续的租金收益,但也导致天文数字般的资金被牢牢沉淀在固定资产上,无法快速周转,变成了“死钱”。而北城、南城这两个庞然大物般的项目,就如同两个巨大的、永不满足的资金吞噬兽,前期的拆迁补偿、土地出让金、规划设计、三通一平、基础工程……每一项投入都是以百万、千万甚至亿为单位计算的,而投资回报周期却极其漫长,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另一方面,“华夏古籍”那边,虽然社会效益显着,形象提升巨大,为韩风和集团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但其本身在现阶段,是一个纯粹的投入领域,回报周期慢得近乎可以忽略不计。古籍的收购(虽然很多是伴随拆迁的“附带品”,但也需要支付一定的补偿费用和高昂的运输、保管成本)、聘请秦老李老这样的顶级专家的高昂薪酬、日常修复所需的各类特种材料费用、资助学术研讨会、出版珍贵文献……每一项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持续投入,却几乎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完全是在“烧钱”维系。
实业板块和贸易板块产生的利润和进账,在源源不断地填入了地产和文化这两个深不见底的“销金窟”之后,立刻变得捉襟见肘,左支右绌。集团的财务总监,一位经验丰富、性格谨慎的老会计,再次拿着显示资金链紧绷、几个关键指标亮起黄灯的财务报表,忧心忡忡地找到了韩风的办公室。
“韩总,”财务总监将报表轻轻放在韩风宽大的办公桌上,手指点着几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语气沉重,“下个季度,我们有三笔银行的短期经营性贷款到期,需要归还的本息加起来是这个数。”他报出一个数字,顿了顿,继续道,“同时,北城项目的地下基础工程,按照合同,下个月必须支付给总包方第一笔大额的工程进度款,是这个数。”他又报出了一个更大的数字。
他抬起头,看着韩风凝重的面色,艰难地说道:“如果无法在下个月底之前,及时补充至少相当于这两个数字之和的现金流,我们的账户……可能又会面临像上次那样的支付危机,甚至会影响我们在银行的信用评级……”
韩风身体微微后靠,陷入柔软的真皮座椅里,目光锐利地盯着报表上那些冰冷的数字,眉头紧紧锁成了一个“川”字。他修长的手指无意识地在光滑的桌面上轻轻敲击着,发出规律的嗒嗒声。他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在于商业模式本身。仅仅依靠实业和地产开发销售后的缓慢利润积累,已经无法满足他这个日益庞大的商业帝国快速扩张和对资金极度渴求的速度。地产是他的根基,是未来稳定收益的保障,必须坚守;文化是他的情怀,是企业的社会价值和灵魂所在,绝不能放弃。
那么,解决问题的钥匙,究竟在哪里?
他需要一条更快速、更高效、能让资本实现几何级数增值的渠道。一个之前就已经在他脑海中盘旋过多次、却因时机未成熟而按下的念头,此刻变得越来越清晰,带着巨大的诱惑力和同样不容忽视的风险性——金融。或许,是时候将目光投向那片刚刚解冻、充满了无限可能、也遍布着惊涛骇浪和未知陷阱的新领域了。那里,是资本的真正狩猎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