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领域的重大突破和国家层面的背书,像一剂强心针,让韩风得以从焦头烂额的状态中稍稍抽身,将更多精力投向未来布局——尤其是科技的种子。
“关山科技服务部”那间改造的工作室里,气氛热火朝天。易小军和赵海正围在一张堆满元件和工具的工作台前,对着一个Z80单片机开发板抓耳挠腮。旁边一台绿屏字符终端机上,密密麻麻显示着调试信息。
“海哥,你看这儿,这个寄存器值老是写不进去!”易小军指着屏幕,眉头紧锁。
赵海比较沉稳,拿着万用表仔细测量着线路:“别急,小军。可能是这根地址线虚焊了,或者时序不对。风哥给的资料里说,这Z80对时钟要求挺高的。”
自从韩风将那些珍贵的书籍和设备“无意”间留给他们,又正式成立这个服务部后,易小军就像换了个人,所有业余时间都泡在了这里,那股钻研劲儿让韩风都暗自点头。赵海则负责管理工具、记录日志,性子细,正好和易小军的跳脱形成互补。
韩风推门进来,看到的就是这幅景象。他没有打扰,而是静静站在一旁观察。
“哎呀!通了通了!”易小军突然欢呼一声,只见开发板上连接的一排红绿LEd灯,按照他编写的简单程序,开始有规律地交替闪烁起来!
“太好了!”赵海也露出憨厚的笑容,擦了把汗。
“做得不错。”韩风这才笑着开口。
“风哥!”两人吓了一跳,连忙站起来。
韩风走过去,看了看闪烁的LEd灯,又看了看屏幕上还显稚嫩但逻辑清晰的代码,赞赏地点点头:“短短时间,能摸到门路,还能让板子跑起来,很好。”
易小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都是风哥给的资料好,还有海哥帮我查漏补缺。”
韩风拍拍两人的肩膀:“光是点亮灯还不够。给你们个新任务。”他指着工作室角落里那台笨重的tRS-80电脑和几台九院淘汰的旧示波器、信号发生器,“以‘关山雅筑’和‘雅风居’安防升级、设备智能化为名,设计一套简单的微电脑控制系统。要求能集成灯光控制、温湿度监测、还有安防报警功能。”
他看向易小军:“小军,你主要负责硬件连接和电路设计。”又看向赵海:“赵海,你心细,负责文档记录和部分编程逻辑调试。需要什么元器件,列清单给我,我想办法弄来。”
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项目,远比闪烁几个LEd灯复杂得多!易小军和赵海对视一眼,既感到压力,又充满了兴奋和挑战的欲望。
“保证完成任务,风哥!”两人异口同声,干劲十足。
韩风又通过顾教授的关系,悄悄物色了两位刚从燕京工业大学毕业、对电子技术充满热情、背景清白的年轻人,以“外聘技术助理”的名义,补充进了这个小组。电子技术的火种,终于在这间简陋的工作室里,发出了虽然微弱却真实存在的光芒。
韩风知道,这条路很长,很远。但看着易小军眼中那簇被点燃的求知火焰,看着赵海一丝不苟记录参数的样子,他仿佛看到了未来的一丝曙光。这些稚嫩的萌芽,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能成长为支撑他庞大布局的重要枝干。
就在电子小组攻克第一个技术难关的时候,韩风接到了周晓白的电话。她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下定决心的平静:
“韩风,医院有一个去联邦德国深造的名额,主攻神经内科,时间是三年。我…我想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