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 年 12 月 31 日晚,省城的雨夹雪下得细碎,飞宇网吧的铁门被冻得发僵,老板老王用砂纸蹭了三遍锁芯,才勉强拉开。刚推开门,一股混杂着红烧牛肉面、烟味和潮湿寒气的热浪就涌了出来 —— 二十台机器前全坐满了人,连过道里都挤着几个站着看的,cRt 显示器的幽蓝光在每个人脸上投下忽明忽暗的光斑,像一群漂浮的萤火虫。
“莫听!这里!” 赵磊从 15 号机前探出头,手里举着一桶没开封的泡面,塑料包装被他捏得 “嘎吱” 响。张小莫挤过人群,裤脚蹭到了地上的泡面汤,黏腻的触感让她皱了皱眉,却还是快步走过去 ——15 号机旁边的空地上,李伟正蹲着调试一台临时加的旧电脑,键盘上的空格键掉了一半,用胶带粘在上面,像块摇摇欲坠的门牙。
“借了我表哥的旧机器,勉强能开机。” 李伟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屏幕上 windows 98 的启动界面闪了三下才稳定下来,“他们都说千年虫会让电脑崩溃,连银行系统都要瘫痪,我爸今天特意把存折里的钱取出来,藏在床板下了。”
“我妈也说要囤粮食,昨天买了五十斤大米。” 张小莫笑着坐下,把书包放在脚边,里面装着那本夹满明信片的手抄本。最近一周,“千年虫” 成了所有人嘴里的关键词 —— 有人说 00:00 一到,所有电脑都会黑屏;有人说网络会中断,再也登不上 oIcq;还有人说这事 “世纪末日的预兆”,网吧里甚至有人带着手电筒和压缩饼干,一副严阵以待的样子。
老王端着个铝盆走过来,里面堆着十几根火腿肠,“啪” 地放在桌上:“今晚通宵的,每人送一根肠!别挤别抢,都有!” 他的大嗓门盖过了键盘敲击声,“我跟你们说,我昨天找电信的人问了,千年虫就是唬人的,咱们这破机器,想崩都崩不了!”
话虽这么说,网吧里的气氛还是越来越紧张。墙上的挂钟指向 23:30 时,原本吵吵闹闹的人群突然安静下来,只有显示器的 “嗡” 鸣和偶尔的泡面撕包装声。赵磊撕开红烧牛肉面的调料包,油星子溅到屏幕上,他赶紧用袖口擦了擦,却把 “传奇” 游戏里的血条蹭得模糊一片。
“冰棱说哈尔滨也在等跨年夜,她那边雪下得很大,网吧里也满是人。” 张小莫登录 oIcq,红围巾企鹅头像果然亮着,刚发的消息还带着热气:“我们网吧老板煮了一大锅饺子,说要是电脑没崩,就大家分着吃。”
“羡慕了,咱们只有泡面。” 赵磊把热水瓶里的开水倒进泡面桶,白雾瞬间冒了出来,裹着浓郁的调料香,引得旁边机器的男生咽了咽口水。张小莫也拿出自己带的面包 —— 是母亲早上烤的,里面夹着咸菜,比泡面便宜,却能省出一块钱的上网费。
23:50,所有人都停下了手里的动作,盯着屏幕右下角的时间。李伟双手合十,嘴里念念有词;老王叼着烟,却忘了点火;张小莫的心跳越来越快,既怕千年虫真的让电脑崩溃,又隐隐期待这个 “世纪之交” 的瞬间 —— 她想起 1997 年香港回归时在礼堂的激动,此刻的心情竟有几分相似,只是这次,身边多了网络那头的陌生人。
“5!4!3!2!1!” 不知是谁先喊了起来,紧接着,整个网吧都响起了倒计时声。挂钟的指针 “咔哒” 一声,指向了 00:00——2000 年到了!
几乎是同时,所有显示器都亮着,没有黑屏,没有崩溃,“传奇” 的打怪声、oIcq 的提示音、论坛的刷新声,依旧如常。短暂的寂静后,网吧里突然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 有人把泡面桶举起来摇晃,汤洒了一地;有人互相击掌,不小心碰掉了耳机;老王更是激动地拿出一串鞭炮,在门口点燃,“噼里啪啦” 的响声混着欢呼声,刺破了雨夜的宁静。
“我说没事吧!都是瞎咋呼!” 老王掐灭烟,笑得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团,“来,吃饺子!我让我媳妇煮的,刚送来!” 说着,他端来一个冒着热气的铝锅,里面的饺子还在翻滚,白胖的样子格外诱人。
张小莫也笑了,眼眶却有些发热 —— 不是因为千年虫的虚惊一场,是因为这拥挤网吧里的热闹,是因为素不相识的人们一起等待、一起欢呼的温暖。她低头看 oIcq,红围巾企鹅头像疯狂跳动,“冰棱” 发来一张照片:哈尔滨的网吧里,一群人围着一锅饺子,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容,窗外的雪还在下,落在窗户上,像撒了层白糖。
“我们老板说,这叫‘跨世纪饺子’!”“冰棱” 的消息紧跟着进来,“你们那边怎么样?是不是也在庆祝?”
张小莫拿起手机,对着桌上的泡面和老王送来的饺子拍了张照,发了过去:“我们有泡面和饺子,还有鞭炮!” 发送成功后,她刷新了一下 oIcq 群 —— 这是她昨天新建的 “梧桐叶与冰棱” 群,加了几个经常在榕树下互动的读者,此刻群里已经刷满了消息。
“广州这边没崩!我妈终于相信千年虫是假的了!”—— 来自 “北漂的风”;
“我刚给我爸打电话,他说存折里的钱白取了,哈哈!”—— 来自 “栀子花开”;
“有没有人看榕树下?我刚发了篇《跨世纪的网》,纪念今天!”—— 来自 “风之子”。
群里的消息还在不断刷新,有人发家乡的跨年夜照片,有人聊新的一年愿望,有人推荐自己写的小说。张小莫看着那些跳动的文字,突然觉得,网络就像一个巨大的客厅,把天南地北的人聚在一起,分享着同样的紧张、同样的欢呼、同样的期待。
“快看你的榕树下!有新评论!” 赵磊突然拍了拍她的肩膀,手指着她的电脑屏幕。张小莫赶紧刷新《筒子楼的猫》的页面,果然,最新一条评论跳了出来,来自 “匿名读者”:“跨年夜看你的小说,特别温暖。想问一下,缝纫机上的猫后来怎么样了?它有没有找到小猫?”
看到这条评论,张小莫的心突然一暖。刚才的欢呼还在耳边,此刻却觉得,这条简单的评论,比任何庆祝都让她开心。她想起故事里的三花猫,想起母亲的缝纫机,想起那些抄在手抄本里的片段,手指不由自主地放在键盘上,想回复一句 “会有的,它会找到小猫的”。
“别急,明天再更,今天跨年夜,咱们也该庆祝庆祝。” 李伟递过来一碗饺子,“老王说这碗给你,里面有你爱吃的韭菜馅。”
张小莫接过饺子,热气熏得她眼睛发潮。她看着赵磊和李伟,看着网吧里依旧热闹的人群,看着 oIcq 群里不断刷新的消息,突然觉得,新的一年,好像有了很多新的期待 —— 期待《筒子楼的猫》能写得更长,期待能和 “冰棱” 真正见面,期待网络能连接更多温暖的人。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网吧里依旧热闹。有人继续玩游戏,有人在论坛写文章,有人在 oIcq 上聊天。张小莫则和 “冰棱” 还有群里的读者聊了很久,从千年虫的传言,到各自的新年愿望,再到小说的情节。“冰棱” 说,她新的一年想考研究生,继续研究文学;“北漂的风” 说,想攒钱买台电脑,不用再去网吧;“栀子花开” 说,想把自己的故事也写下来,像张小莫一样。
凌晨三点,雨夹雪停了,天边泛起了鱼肚白。张小莫揉了揉发酸的眼睛,刷新了一下榕树下的页面,《筒子楼的猫》的阅读量已经涨到了 423,评论也多了十几条,除了问猫的下落,还有人说 “看到阿茉的母亲缝手套,想起了我奶奶”,有人说 “老陈藏止痛药那段,我看哭了”。
她把这些评论都截图保存下来,打算明天打印出来,夹进手抄本里。这时,oIcq 又弹出一条消息,是 “匿名读者” 发来的私信:“我也是从小城来的,我妈也有台缝纫机,你的小说让我想起了家。新的一年,祝你和你的故事都越来越好。”
张小莫回复:“谢谢你的喜欢,新的一年,也祝你平安喜乐,常回家看看。” 发送成功后,她关掉电脑,和赵磊、李伟一起走出网吧。
外面的空气格外清新,雪已经停了,地上积了薄薄一层,像铺了层白绒。太阳慢慢升起来,金色的光洒在雪地上,亮得晃眼。远处的街道上,有人在放鞭炮,有人在贴春联,还有人推着自行车,车筐里装着刚买的饺子皮,充满了新年的气息。
“新的一年,咱们要不要一起写个合集?把各自的故事写在一起。” 赵磊突然说,他最近也在尝试写小说,写的是自己家工厂的故事。
“好啊!我也想写!” 李伟立刻响应,他的故事里,有父亲在工地的日子,有自己高考的艰辛。
张小莫点点头,心里充满了期待:“我们可以发在榕树下,就叫《网络黎明的故事》,记录我们的生活,也记录这个时代。”
三个人并肩走在雪地上,脚印深浅不一,却朝着同一个方向。张小莫摸了摸口袋里的手抄本,里面夹着梧桐叶、顾城的诗句、读者的明信片,还有刚刚截图的评论,沉甸甸的,却很温暖。她知道,2000 年的到来,不仅是一个新的年份,更是一个新的开始 —— 网络的黎明已经到来,她的故事,他们的故事,都将在这个黎明里,继续生长,继续温暖更多的人。
回到宿舍,张小莫没有立刻睡觉。她坐在书桌前,打开台灯,拿出手抄本,在新的一页写下:“2000 年 1 月 1 日,千年虫是假的,网络还在,温暖还在。《筒子楼的猫》里的三花猫,会找到它的小猫,阿茉的父亲会好起来,母亲的缝纫机也会一直转下去。”
写完后,她拿出画笔,在旁边画了一只三花猫,猫的身边,围着几只小小的小猫,它们蜷缩在缝纫机上,阳光洒在它们身上,温暖而明亮。画完后,她把手抄本放在枕边,闭上眼睛,嘴角带着微笑。
梦里,她看到自己和 “冰棱” 在哈尔滨的雪地里散步,身边跟着三花猫和它的小猫;看到赵磊和李伟在榕树下发布他们的小说,评论区里满是鼓励的话语;看到母亲坐在缝纫机前,脸上带着笑容,父亲在旁边帮忙穿线,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们身上,也洒在那台旧缝纫机上,闪闪发光。
醒来时,太阳已经升到了头顶。张小莫伸了个懒腰,打开电脑,登录榕树下,写下《筒子楼的猫》的新章节:“跨年夜的鞭炮声停了,林慧把最后一碗饺子端给老陈,三花猫突然从外面跑进来,嘴里叼着一只小小的奶猫 —— 它的眼睛还没睁开,浑身湿漉漉的,却在三花猫的怀里,睡得很安稳。”
点击 “发表” 时,她的心里没有了第一次的紧张,只有平静的温暖。屏幕上很快显示出 “已有 5 人阅读” 的提示,新的评论也很快跳了出来:“太好了!猫找到小猫了!”—— 来自 “匿名读者”。
张小莫笑了,她知道,这个 “网络黎明” 的时代,会有更多的故事被书写,更多的温暖被传递。而她的故事,就像那只三花猫一样,会在缝纫机的 “咔哒” 声里,在网络的连接里,在无数陌生人的鼓励里,继续前行,走向更远的未来。
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电脑屏幕上,照亮了 “莫听” 这个笔名,也照亮了她眼里的希望。2000 年的第一天,网络黎明的光,正慢慢照进每个人的生活,照进每个平凡而温暖的故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