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份发往省城的内参,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最初的沉寂过后,激起的涟漪是整个海州市都未曾预料到的。
市委书记魏和的办公室里烟雾缭绕。他将一份印着“绝密”字样的文件推到我面前,语气里有压抑不住的兴奋和一丝凝重。
“省委主要领导亲自批示,评价很高。说你们的报告,是‘站在全省一盘棋的高度,为传统工业城市转型提供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海州样本’。”
我的心重重跳了一下。我当然知道这八个字的评价意味着什么。
“省里决定,由省发改委牵头,联合省工信厅、环保厅和省委政研室,组成高规格联合调研组,后天空降海州,专题调研大健康产业的可行性。”魏和的目光如炬,“江远同志,市里决定,由你担任此次调研工作的总负责人,市直各部门全力配合。务必打好这一仗。”
“是!保证完成任务!”我立正起身,声音不大,却字字千钧。
我比谁都清楚这个任务的重量。这不再是海州市内部的路线之争,而是我们直接向省委省政府做的一场“开卷考试”。考好了,海州将获得前所未有的政策倾斜和资源注入;考砸了,不仅我之前的努力全部白费,整个海州市的领导班子都将面临巨大的信任危机。
消息传到市发改委,整栋大楼的气氛都变得微妙起来。
主任王一鸣第一时间把我叫到办公室,亲自给我泡上一杯顶级的龙井,态度亲切得如同自家子侄。
“小江,这次你是主角,我们整个发改委都是你的后盾。需要什么人手、需要什么资源,你尽管开口,我给你特事特办的权力。”
我明白,这是王一鸣的政治投资。我赢了,发改委与有荣焉;我输了,他也能及时切割。
而在另一间办公室里,钱振华的脸色想必阴沉得能拧出水来。我几乎能想象到他召集几个老部下,压低声音的样子。
“省里来人是好事,但我们不能让某些年轻人头脑发热,把海州几十年的工业基础当儿戏。调研工作一定要实事求是,要把困难和问题充分暴露出来。这是对省委负责,也是对海州的历史负责。”
那几位老处长必然是心领神会。一场无形的阻击战,在调研组抵达之前,就已经悄然布局。
我对此洞若观火,却没有急于去整合内部。我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整整一天,重新梳理了所有数据和环节,推演了调研组可能提出的所有问题,并针对钱振华等人可能设置的障碍,准备了多套应对预案。
两天后,海州市委小招的会议室里,气氛庄严肃穆。
省联合调研组一行人准时步入会场。为首的是省发改委副主任宋光明,一个面容清瘦、眼神锐利的中年干部,一看就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他身后跟着各个厅局的处级干部,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审视的表情。
我站在市领导身后,目光快速扫过调研组的成员,最后,视线停在了一个年轻的女性身上。
她大约二十五六岁的年纪,穿着一身得体的深色职业套装,脸上未施粉黛,却自有一股清新干练的气质。鼻梁上架着一副无框眼镜,为她增添了几分书卷气。她站在宋光明的侧后方,手里拿着笔记本和录音笔,显然是团队里的核心工作人员。
会议开始,魏和书记致欢迎辞,宋光明主任介绍调研组成员和工作目的,流程严谨而高效。
轮到介绍那位年轻女性时,宋光明特意多说了一句:
“这位是孟瑶同志,省委办公厅综合处的干部,也是我们这次调研组的联络员。小孟是高材生,笔杆子很硬,你们海州的内参报告她研究得很透彻。大家可以多交流。”
孟瑶闻言起身,向海州的领导们微微鞠了一躬,不卑不亢地说道:
“各位领导好,我是孟瑶。江远副主任的报告我拜读了不止一遍,逻辑严密,数据详实,特别是关于产业链重构的设想,非常有启发性。这次来就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海州样本’背后的故事。”
她说话时,目光很自然地落在了我身上。那眼神里没有客套和敷衍,而是充满了真诚的探究和一种学者式的欣赏。
我礼貌地点头致意,心中却是一凛。
这个孟瑶不简单。短短几句话,既点明了自己来自省委办公厅的身份,又表达了对报告核心内容的认可,还顺便捧了我一下,瞬间拉近了和我们海州方面的距离。这是一个情商和智商都极高的角色。
接下来的两天,调研工作进入了高强度的节奏。上午座谈,下午实地考察,晚上还要开内部碰头会。作为总负责人,我几乎是全天候陪同,大脑像一台高速运转的计算机,不断处理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
钱振华等人果然没有闲着。他们在介绍情况时,总会有意无意地强调转型带来的阵痛,比如大规模的工人安置问题,比如环保投入对财政的巨大压力;甚至在考察路线的选择上都动了手脚,试图将调研组引向一些困难重重、问题集中的老旧厂区。
但我早已预料到这一切。我总能用更宏观的数据和更长远的规划,将这些所谓的“问题”转化为新战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宋主任您看,正是因为我们有二十万的产业工人需要转型,所以我们才必须发展能吸纳大量就业的大健康产业。这是民生倒逼改革。”
“这个厂区的环保问题确实触目惊心,但也正因如此,我们才把它规划为未来的环保科技产业园,把历史的包袱变成未来的财富。”
我的应对滴水不漏,总能站在更高的维度上化解对方的招数,让宋光明等调研组的领导连连点头。
而孟瑶作为联络员,全程紧跟我。她的工作远不止是记录和协调,在座谈会上,她总能提出一些极其专业且一针见血的问题,帮助调研组更快速地抓住核心。
“江主任,您方案里提到了构建‘医养康护’四位一体的闭环。请问在土地规划和医保政策上,市里有没有具体的配套措施来打破部门壁垒?”
她的问题总能问到点子上,让我也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应对。我们在工作上形成了一种奇特的默契,常常是一个眼神交汇,就知道对方在想什么。
第三天晚上,调研组在会议室复盘白天的考察情况。直到深夜十一点,众人依旧毫无倦意,讨论的氛围异常热烈。
送走宋光明等领导后,偌大的会议室里只剩下我和孟瑶两人。我需要整理好今天的会议纪要,明天一早就要发给所有成员。
孟瑶也没有走。她安静地坐在一旁,帮我把散落的资料一份份归类整理。会议室里只剩下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和我清脆的键盘敲击声。
“江主任,喝杯茶吧。”
不知过了多久,孟瑶端着一杯热气腾腾的龙井,轻轻放在我手边。茶香袅袅,驱散了深夜的几分寒意和疲惫。
“谢谢。”我抬起头,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
“您太拼了。”她看着我布满血丝的眼睛,轻声说道,“这几天连轴转,铁打的人也受不了。其实很多工作可以分给下面的人去做。”
“关键时期,必须亲自盯着才放心。”我笑了笑,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暖流瞬间涌遍全身。
“我能理解。”她坐在我对面,双手捧着自己的茶杯,目光明亮地看着我,“您的报告之所以有分量,就是因为每个数据背后都是您亲自跑出来的,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想象出来的。说实话,来之前我只是佩服您的才华和逻辑,但这几天,我更佩服您的担当和韧劲。省办里像您这个年纪的干部很多,但很少有人愿意像您这样,把一件事情做到这么极致。”
她的语气极为真诚,眼神里的钦佩毫不掩饰。这不是下级对上级的恭维,而是一种同龄人之间,才华与才华的相互吸引和共鸣。
我心中微微一动,能感觉到,这杯茶和这番话里,蕴含着工作之外的某些东西,一种微妙的、带着温度的情愫正在空气中弥漫。
我没有回避她的目光,而是坦然地迎了上去,平静地说道:
“在其位,谋其政罢了。海州这艘船要掉头,总得有人在前面使劲推才行。孟瑶同志,你也很优秀,你的问题总能帮我们理清思路。辛苦了。”
我巧妙地用“同志”这个称呼,和一句公式化的“辛苦了”,不着痕迹地将谈话拉回到了工作的轨道上,既肯定了对方,又温和而坚定地设立了一道边界。
孟瑶冰雪聪明,自然听懂了我话里的距离感。我看到她嘴角的笑意淡了几分,随即又恢复了职业的从容。
“这是我分内的工作。江主任,您继续忙,我把剩下的资料整理完。”
她低下头,继续专注地整理文件,仿佛刚才那段短暂的交心从未发生过。
我看着她认真的侧脸,心中暗暗松了口气,却又莫名地升起一丝复杂的感慨。身居此位,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政敌的明枪暗箭,还有这般突如其来的、包裹着善意和欣赏的温柔试探。
而后者,往往比前者更考验一个人的定力和智慧。
我收回思绪,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屏幕上。键盘的敲击声再次在安静的夜里响起,只是这一次,我的心里多了一份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