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孩子们的课堂时光飞逝,转眼已过去了四个日夜。
四月十四日,星期五下午。
过去几天,除了对之前的内容进行复习外,钟鸣还将《一年级上册》中,日积月累的内容完完本本的教给了孩子们。
其中涉及了三首诗、四句话。
唐代诗人李峤的《风》: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钟鸣带着孩子们感受了自然的风,这个对于孩子们来说无比寻常的东西,在课堂上赠予了孩子们前所未有的惬意。
下一首是诗佛王维的《画》: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除了李狗蛋外,其他同学对这首诗都是反响平平,钟鸣也从课上确定,这孩子突破的文道一境,就是因为画画的缘故。
很明显,他是个天才。
从他不久前落泥于第一幅画上起,他就注定会成为这个天下画道的第一人。
最后是诗仙李白的《古朗月行》的节选: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教授这首诗的时,钟鸣带着孩子们观赏了连他自己都没见过的白玉盘、瑶台镜。
由于没见过,所以他自己想象。
白玉盘,纯白色的大玉盘子。
瑶台镜,青玉环绕的大镜子。
这首诗的全文,上课的时候钟鸣没给孩子们介绍。
毕竟什么白兔、后羿什么的,还得进行背景故事的讲解。
他还没编出来,所以就省略了。
这而不是他不负责,而是就连教材上也是节选,他不过是照本宣科而已。
之后学到的俗语有: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都是些很好理解的句子,对于有那些基础的孩子们来说,都是一点就通。
期间也没有谁有太多疑问。
难的,就是练习和熟悉的过程。
以上的内容,加上之前学到的东西,也预示着这本《语文书》的内容就快要结束了。
一年级上册,马上要圆满了。
放在上辈子的课堂得学半年的内容,在这里花了二十天的时间。
节奏其实并不快...
孩子们专注于语文的学习,没有其他科目,时间都放在了这上面。
再者,从中得到的乐趣以及与自然的回应,让他们得到了更好的专注力,大部分孩子仍然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钟鸣从来没有一节课连上几个不同的内容,每首诗、每一个词都进行了注音和讲解。
他上的已经非常仔细了。
这个节奏快也不慢,刚刚好。
只是这二十天,匆匆啊!
这明明是一段很短的日子,可总感觉被自己过的那么长。
这段时间发生了太多的事。
这段时间自己改变了太多。
钟鸣习惯了老人的身份以及现在的生活,孩子们也习惯了他们新的课堂、新的先生。
今天下午的课,是一个小的总结。
钟鸣望着这些脸上洋溢了笑容,没有谁是愁眉苦脸、闷闷不乐的孩子们,心里对他们的未来充满了期望。
刚开始教书的时候,他以为是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变强,然后逐渐走向辉煌!
现在看来,不仅仅是如此。
他不是会一人成龙,而是孩子们亦会人人如龙。
现在只是这些人,
以后,可能是这个天下?
钟鸣看着孩子们温和地说道:“经过这么多天的学习,大家有还不会读的拼音吗?”
“没有!”
孩子们像是经过排练一样,回答的特别整齐。
钟鸣闻声笑了笑,
“真不错......那,同学们都能熟练的运用拼音了吗?”
此话一说,没有谁发声。
读拼音倒是都入门了,但是目前没谁敢说都熟练了。
钟鸣的目光扫视了一圈,笑道:“对咯,不熟练才是正常的。拼音不是背诗,多背几遍就会了的。”
“在以后的学习中,你们识字的过程会与拼音牢牢挂钩,认不得的字,你们就得依靠拼音读出来,不会读的拼音,就问,就学,就记!”
“久而久之,就什么都会了!”
教室里只有先生的声音。
同学们眼巴巴的抬着头,脑袋里朦朦胧胧的,只觉得先生说的这个过程好远好远......
中年模样的冯三保面带笑容,有点幸灾乐祸的味道,因为已经打好认字基础的他,是不需要学拼音的。
之前他曾说,“尝试学学”。
后面,字母他倒是记住了,但组合起来拼的时候一样错漏百出,他没过多挣扎便放弃了。
对此他也没有负罪感,因为先生说过:“拼音只是工具,要是对你没有用,就真没有必要学它!”
钟鸣止住了话匣子。
他发现自己现在有一个问题:上课的时候讲一些道理时,特别容易把话给讲多。
以前当学生的时候,最讨厌老师这一点......现在,居然也成了自己讨厌的人。
这也许是一种职业病吧?
“咳咳。”
钟鸣轻轻咳嗽两下,转换了状态。
心想:这个毛病得改,老师虽然是传道授业的角色,但很多话确实点到为止即可,说多了反而起副作用。
他轻轻点头,再次看向孩子们:
“这个周末回家以后,同学们除了帮家里的忙外,学习上的事量力而为就行,先生按照上次约定的,不给大家布置作业!”
话音一落,响起了欢呼声:
“好诶!”
“太棒咯!”
“先生万岁!”
看着欢呼雀跃的孩子,钟鸣的眉眼舒展开,满是褶皱脸上同样洋溢了笑容。
他面对孩子们,笑道:
“大家万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