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冶夫
1940年的暑假,烈日炙烤着大地,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燥热。在这样的酷暑中,国立三中的校园里却涌动着一股别样的热情——学校精心筹备了数百斤珍贵的盐巴,准备组织师生分赴铜仁郊区,慰问生活困苦的苗族同胞。得知这个消息后,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满心期待能为这些素未谋面的同胞送去一丝温暖。
出发前,我们深知此次行程充满挑战。由于对当地地域不熟,语言又不通,学校特意聘请了几位熟悉情况的当地老乡担任向导和翻译。一路上,崎岖的山路让我们的脚步变得沉重,但大家的心情却愈发急切。终于,在向导的带领下,我们抵达了一个苗族同胞聚居的山寨。
走进山寨,眼前的景象让我们揪心不已。低矮破旧的草房在风中摇摇欲坠,与平原地区地主富农的深宅大院形成鲜明对比。寨子里的苗族同胞们衣衫褴褛,身上的土布衣服打着无数补丁,黝黑的脸上写满了生活的艰辛。我们将带来的盐巴一一送到他们手中,虽然语言交流存在障碍,但从他们眼中闪烁的泪花和紧紧握住我们的双手,能真切感受到这份心意的分量。
在慰问过程中,我们逐渐了解到苗族同胞所面临的困境。在政治上,由于当时政府推行民族不平等政策,尽管铜仁郊区苗胞人数众多,却在县、乡各级政府机构中毫无代表名额,根本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利。经济上,他们更是举步维艰。肥沃的平原土地被地主富农巧取豪夺,苗胞们只能被迫迁至贫瘠的山坡,靠着种植红薯、杂粮勉强维持生计。平日里,他们需翻山越岭砍柴,拿到城里变卖,才能换来油、盐、酱、醋等基本生活物资。文化教育方面,更是一片荒芜,寨子里几乎看不到一间像样的学堂,绝大多数苗胞都是文盲,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
时光荏苒,离开铜仁已有五十多个春秋。因年龄、工作和身体等诸多原因,我始终未能重返这片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但我从未停止对铜仁的关注,报纸上的文字、广播里的声音、电视中的画面,都成为我了解铜仁发展的窗口。尤其是在一次北京国立三中校友会上,当大屏幕上播放着铜仁的电视报导时,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铜仁解放43年来,在党和政府“各民族一律平等”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这片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府大力扶持少数民族发展工农业生产,曾经贫瘠的山坡上,建起了现代化的种植园和养殖场;昔日破旧的山寨,如今已被整齐漂亮的新房取代。苗族同胞们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还积极发展特色产业,生活水平节节攀升。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贯彻,铜仁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苗族同胞们凭借勤劳的双手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发展起了旅游、手工艺等产业,彻底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正昂首阔步迈向小康生活。
看着如今铜仁苗乡的繁荣景象,我由衷地感到欣慰。曾经亲眼目睹的苦难,早已被幸福的笑容取代;曾经的荒芜与落后,已化作蓬勃发展的生机。这跨越时空的巨大转变,不仅是一个地区发展的见证,更是党和政府民族政策伟大成就的生动写照。我坚信,在党的领导下,铜仁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苗族同胞的生活也将如绚烂的山花般,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