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友仁
1938年暑假,抗日的烽火燃遍祖国大地。就在这救亡图存的时刻,我们三中高中部1939届、1940届学生和师范部1939届、1940届学生共数百人,曾赴贵阳参加为期三月的贵州全省高中学生集中军训。我作为一名高中部1940届的学生,在这次军训中锻炼了体格,增强了抗日意识,体验了一下艰苦的士兵生活。
我们去贵阳参加军训的数百名学生,是由学校一位姓游的年轻军事教官带领,采取行军方式步行前往的。行前周邦道校长曾向我们作了动员报告,行军途中为防止土匪搔扰,由国民党保安部队派兵加以保护,每到一个驻地,士兵便在附近山头站岗放哨。
我们从铜仁出发时,正值盛夏,一路上都是白天休息,夜间行军,跋山涉水,十分辛苦。当时队伍中有女同学,还有一些体弱的同学,行军速度缓慢,走了10来天才到达距铜仁约400华里的黄平。大概是怕有些同学走不动,同时也怕步行太慢误了军训报到日期,带队的游教官决定让大家改乘汽车前往,并决定在黄平休息几天,等候汽车的到来。我们从铜仁出发后,途经玉屏、镇远、施秉等几个县城,都是匆匆而过,印象不深,唯独黄平不是这样。这个县城位于铜仁和贵阳的中间,青山绿水,风景优美,是苗族同胞聚居的地方。我们逗留黄平的那几天,正好是苗家青年男女对歌求爱的日子,但见远近旷野到处都是穿戴漂亮服饰的青年男女,双双对对,轻歌曼舞,笑语盈盈,令人神往。所有这些情景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可是今天回忆起来仍然历历在目,就象昨天发生的事一样。
我们到贵阳后,在一个叫南厂兵营的地方参加集中军训。这个兵营很大,所有贵州全省参加军训的数千名高中学生都住在里面。1985年初,我访问铜仁后到贵阳,曾到处打听这个南厂兵营,很想去那里看一看。当地人告诉我当年的南厂兵营在现今贵阳西南角一个叫花果园的地方,但是旧址已荡然无存,什么也看不到了。回忆当年的军训生活,就使人联想起国民党的士兵生活。我们在兵营里睡的是地铺,吃饭也都是蹲在地上,常吃的菜是一大钵盐水煮凉薯,旁边放着一大碗辣椒粉,想吃辣的可在菜里、饭里放些辣椒粉。每天除吃饭、睡觉外,就是遵照国民党的步兵操典无休止的上操,或者出去“打野外”。逢到节假日,允许学生外出上大街、逛马路,但是军装军帽必须穿戴整齐,并要求准时回营不得迟到。兵营里有时也举行文娱晚会,记得在一次晚会上比我高一个年级的皮作玖同学唱了一首《松花江上》的流亡歌曲,许多人听着听着都哭了。我还记得军训期间举行过一次越野赛跑和一次实弹射击,在那次实弹射击中每人都用步枪打过三发子弹。
这次贵阳军训特别值得记述的一件事是,当年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兼军训部长冯玉祥先生,曾亲临南厂兵营视察学生军训情况。对于冯玉祥先生这次来兵营视察事前是保密的。我们只知道当天有要人来兵营检查工作,大家一早起来便奉命整理内务,打扫卫生,把个兵营搞得里里外外都十分整洁。谁知这天上午十时左右,冯玉祥先生出人意料地来到南厂兵营。他那高大的体躯,穿着一身灰色大兵制服,裹着一对灰色绑腿,在兵营里边走边看,并向集训学生讲了不少有关搞好军训抗日救国的道理。中午时分,冯玉祥先生在兵营里进餐,正因为这样,这天午餐我们加了菜,吃了肉,打了一次牙祭。
我们在贵阳集训结束后,仍由学校用车将我们接回铜仁,继续读书。此后,我在祖国西南大后方,就再也没有听说过学生参加军训的事了。
(汤有仁,现名汤友仁,男,1938年入国立三中高中部第三班,1940年毕业。重庆中央大学毕业后,一度去台湾师范大学任教。后回大陆在大公报、经济日报从事新闻工作近40年。现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