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夜,像一池搅散的墨汁,浓得化不开。
陈默坐在办公椅上,背脊挺得笔直,却掩不住指节的微颤。
钢笔尖悬在纸面上方,一滴墨水终于坠下,正砸在“沈兰”二字中央,溅成一朵漆黑的梅。
窗外,梧桐残叶被风卷起,“啪”地拍在玻璃,声音轻而脆,像三年前上海法租界仓库里,日特皮靴踏在铁桶上的回响——那一声,至今仍在梦里追他。
他闭上眼,旧景便如潮灌入:昏黄灯泡下,铁桶堆成迷宫,缝隙里漏进外滩的汽笛。
沈兰穿藏青旗袍,袖口被刺刀划开,血线顺着她的腕骨滴在地面,却仍扬起下颌,声音嘶哑却亮:“陈立群!你忘了黄浦江畔的誓?”
他一把扯下胸章,金属尖角划破掌心,疼得发颤,却笑得比谁都混账:“誓能换金条?皇军给的价码高。”
沈兰怒极,抄起茶杯砸在他脚边,碎瓷溅起,一片擦过他手背,留下一月牙疤——那疤后来成了他最隐秘的族徽,提醒他:戏要演足,命要保住。
日特的相机“咔嚓”一声,定格了“决裂”。
照片被放大登在《新申报》,标题用粗黑体:【昔日恋人反目成仇,共党女谍痛斥叛徒】。上海站同僚信以为真,背地骂陈默“软骨头”,赞沈兰“烈女”。
只有他们知道,当夜在一条潮腥的弄堂,沈兰把被血黏住的纱布拍进他掌心,低声骂:“下次演真点,我怕我差点信了。”
他回她一粒糖衣阿司匹林,糖衣在口,苦在喉。
如今,这颗糖衣化成了铁蒺藜——沈兰要调南京,进情报一处,与他同檐。
那张“决裂”照片,会不会被毛人凤的人翻出来,在放大镜下找缝隙?她眼神里当年的灼烧,会不会在众目睽睽下漏出火星?陈默不敢深想,越想,掌心的旧疤越疼。
“咚咚咚——”
门被节奏地敲了三下,像暗号。陈默倏地阖上抽屉,钢笔滚落,发出清脆一声。
“陈处长,是我,小李。”
他舒了半口气,拉门。小李捧着一摞油印文件,笑得牙床粉红:“戴先生让把围剿会议的草案送来,再问您——沈兰同志下周一抵下关站,接站车派哪辆?”
“我亲自去。”陈默语调平直,像在报天气。
小李瞪大眼:“处长亲自接?这规格——”
“上海站功臣,理应如此。”他抬手制止下文,“别嚼舌根,去做事。”
门再次阖上,陈默的后背已湿了一片。
他深知,在情报处,一句闲话就是一粒种子,十天半月就能长成遮天的藤蔓,把两个人死死缠进怀疑的绞索。
他回到桌前,拉开最底层抽屉,取出一本《围剿简报》做壳,里面挖空,躺着那张“决裂”照片。
日特拍照时用了镁光灯,人脸惨白,沈兰的眉骨投下一道锋影,像刀。他指腹抚过那道影,心里默念:再忍忍,至少忍到南京下雪。
窗外,云被月光撕开一道缝,露出瘦削的月牙,像被谁掰碎的银圆。
陈默想起沈兰说过,上海石榴树结果的时候,他们就能“回家”。如今石榴树枯了,南京的冬天来得早,他们仍徘徊在“家”门外。
他把照片重新藏好,抽出一张便签,写八个字:
“生人面前,旧识不识。”
写完,用浆糊贴在灯罩里侧,只有开灯时,才能从下方瞥见——这是他给自己的囚衣绣暗号。
敲门声又响,这次夹着雨丝。陈默开门,老吴闪身进来,雨衣一抖,满地碎水珠。
“风传,沈兰去的南京市情报工作站,要归情报一处管理,是真的吗??”老吴压低了嗓子,像在问生死。
陈默点头,把今日小李的话复述了一遍。
老吴听完,搓了搓冻红的耳廓:“毛人凤的侦察科最近疯了,连档案室耗子都恨不得掰开嘴问吃过几两米。你俩当年‘决裂’的底,要再扫一遍,任何带‘兰’‘群’二字的纸,都得烧。”
“烧容易,灰却留在心里。”陈默苦笑。
老吴沉默半晌,从怀里摸出一盒“大前门”,抖出两根,两人对着窗外的雨光抽烟。烟灰弹进痰盂,发出轻微“滋”声。
“下周接站,你打算怎么演?”
“陌生人。我连帮她提行李都免。”
“不行,太冷也反常。”老吴吐烟圈,“要演‘上级对下级’的客气,尺度在‘不远不近’,让她觉得你在护,也让别人觉得你在疏。”
陈默把烟摁灭在掌心里,火灼疼,他却笑了:“我懂,就是演得‘像人’,而不是‘像鬼’。”
雨下了一整夜,陈默没合眼。
他把围剿草案逐字逐句啃,在“东部防线”旁边画红圈,写“疑兵”,在“西部粮仓”画蓝箭头,写“虚囤”。这是给苏区的暗语,也是给自己的麻药——只有沉浸在任务里,才能不让思念冒头。
天将亮时,他泡了一杯酽茶,茶叶在搪瓷缸里沉浮,像两叶小舟。
他忽然想起沈兰在上海的亭子里,用酒精炉煮普洱,没糖,她偷扔一颗盐,说甜易腻,咸才记得住。那咸味仿佛还在舌尖,陈默仰头,把茶一饮而尽,烫得喉头生疼,却舍不得吐。
他打开衣柜,取出下周一要穿的呢大衣,在左袖里缝了一只暗袋,放进一张折成麦粒的纸条:
“车站人多,勿视我。”
缝完最后一针,晨光透窗,照在针尖,亮得刺眼。陈默把线头咬断,像咬断一段牵挂。
同一时刻,上海。
沈兰坐在宿舍地板,行李箱摊成一朵炸开的白花。
她手里攥着那一件旧旗袍,袖口淡褐印迹是三年前渗进去的血,洗不净,索性留作底稿。
窗外,法国梧桐的叶子落尽,枝桠把天空切割成碎玻璃。
她想起陈默那天转身时,肩线僵直,像一把收不住的刀。她当时想喊,却怕声音颤,只能把呐喊咬成血沫咽进喉。
“沈姐,船票十点。”小同事敲门。
“就来。”她答,声音稳得像老水手。
她把旗袍折好,放进皮箱夹层,上面压一本《南京旅游指南》,封面是中山陵的秋色,金黄得讽刺。
灯熄前,她对着镜子抹口红,颜色选最淡的,接近无色的“肉橘”,在唇上描一层伪装。
镜中人眉眼锋利,却带着褪不尽的倦。她轻声对镜说:“南京见,陌生人。”
灯灭,屋黑,只剩行李箱轮子碾过地板的骨碌声,像雷声滚进长夜里。
而南京这边,陈默站在窗前,看天际泛出蟹壳青。他把手贴在玻璃上,掌心冰凉,却固执地不肯收回。
“沈兰,”他对着看不见的人低语,“我们又要同台了,这次没有镁光灯,没有日特,没有碎茶杯,只有我们自己——和整个秘密情报组。”
风从窗缝钻进来,卷起桌上那张写着8个字的便签,轻轻抖了一下,像回应,又像是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