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给陆时衍的邮件如同石沉大海,没有收到任何回复。苏念在最初的忐忑后,也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到了眼前更紧迫的任务上——设计下一阶段的量化研究问卷。
这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问卷,它需要将定性研究中发现的洞察,转化为可量化的数据指标,用以验证用户分群的稳定性、评估不同需求点的优先级、并初步测算市场潜力。这份问卷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后续产品决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苏念几乎埋首在了文献、数据和分析工具里。她参考了多份成熟的科技产品采纳度模型,结合“灵境”项目的特点,精心设计着每一个问题、每一个选项尺度。从用户的基本属性、技术准备度,到对特定功能场景的兴趣程度、支付意愿,甚至是对VR技术的固有偏见和顾虑,她都希望能通过这份问卷捕捉到。
这天下午,她正在反复推敲一个关于“社交排斥担忧”的测量题目,内线电话再次响起。还是总裁办。
“苏念,陆总让你现在到他办公室来一趟。”
平静的语气,却让苏念的心猛地提了起来。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
她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并不凌乱的衣襟,拿起笔记本和笔,走向位于顶楼的总裁办公室。
秘书通报后,苏念推开了那扇厚重的实木门。陆时衍的办公室极其宽敞,装修风格是现代简约的冷色调,巨大的落地窗外是繁华的城市景致,更衬得室内有一种不容置喙的权威感。陆时衍正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目光落在电脑屏幕上,手指偶尔敲击一下键盘。
“陆总。”苏念走到办公桌前,恭敬地站定。
陆时衍没有立刻抬头,也没有让她坐。这种无声的压力让苏念的指尖微微蜷缩。
过了大约一分钟,他才将视线从屏幕上移开,落在她身上。那目光依旧锐利,带着审视的意味。
“你发的报告和ppt,我看了。”他开口,声音平淡无波。
“是。”苏念应道,等待着他的下文。
“用户分群的逻辑,基本清晰。”他先给了一个不算褒奖的肯定,随即话锋一转,“但你在对齐会议上提到的,关于优先侧重‘工具属性’和‘场景解决方案’的建议,依据是否充分?”
果然是为了这个。苏念稳住心神,回答道:“陆总,这个建议主要是基于定性研究中,用户表达出的对‘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效率’的强烈诉求,以及他们对现有VR产品偏娱乐化定位的普遍失望。我们认为,这代表了一个可能被低估的市场需求空白。”
“可能?”陆时衍捕捉到了这个词,微微挑眉,“用户说的,和他们实际会买单的,是两回事。尤其是在需要改变行为习惯和投入不菲成本的新技术应用上。”
他站起身,走到旁边的白板前,拿起马克笔:“你访谈中提到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渴望虚拟实验,但学校的采购流程、预算审批、教师的培训成本,这些壁垒你考虑了多少?设计师需要虚拟评审,但他们现有的工作流如何与你的工具对接?迁移成本有多高?”
他一边说,一边在白板上快速写下了“采购流程”、“预算”、“培训成本”、“工作流整合”、“迁移成本”等关键词。每一个词,都像一记重锤,敲在苏念之前相对乐观的判断上。
苏念感到脸颊有些发烫。陆时衍指出的,正是她定性研究难以深入、而量化研究必须去验证和衡量的关键障碍。她之前的分析,确实更侧重于需求本身的“存在性”和“强烈程度”,对于需求实现的“可行性”和“经济性”考量,还不够深入。
“您批评得对,”苏念没有辩解,坦诚地承认,“这是我目前分析的不足之处。在量化研究的设计中,我们会加入对这些实施壁垒和成本敏感度的测量,试图更准确地评估这些需求转化为实际购买行为的可能性。”
陆时衍看着她,似乎对她坦诚的态度略微满意,但眼神依旧严厉:“市场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发现‘机会’,更要评估‘风险’和‘门槛’。你的价值在于提供尽可能接近现实的图景,而不是描绘一个过于理想化的未来。”
“是,我明白了,陆总。”苏念虚心受教。
“还有,”陆时衍放下马克笔,回到座位,“李晓晴在会上提的那个问题,关于‘极客’用户,你怎么看?”
苏念心里咯噔一下,果然,这个问题还是被注意到了。她谨慎地组织着语言:“我认为李设计师的问题很有价值。‘极客’和核心发烧友虽然是少数群体,但他们是技术扩散的‘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对引领舆论、测试技术极限、甚至反馈改进意见有重要作用。忽略他们是不明智的。”
她顿了顿,观察了一下陆时衍的神色,继续道:“我的考虑是,在项目初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的首要目标是找到能够支撑产品存活和初步增长的‘早期大众’市场。‘极客’用户的需求可以作为技术路标的参考,和品牌影响力的加持,但不建议作为初期产品定义的核心依据。当然,在量化研究中,我们也会包含对这部分用户特征和需求的测量,以便后续规划。”
她这番回答,既肯定了李晓晴问题的价值,又明确了自己基于项目阶段做出的优先级判断,逻辑清晰,不卑不亢。
陆时衍沉默地看着她,那双深邃的眼眸仿佛能穿透人心。办公室里的空气再次凝滞。
良久,他才几不可查地点了一下头:“思路还算清楚。量化研究的设计,必须严谨,样本要具有代表性。报告出来后,我要看到对实施壁垒和不同用户群体潜力更量化的评估。”
“是,陆总,我会确保这一点。”苏念立刻保证。
“出去吧。”陆时衍重新将目光投向电脑屏幕,下了逐客令。
“陆总再见。”苏念微微躬身,退出了办公室。
关上门,她靠在冰冷的墙壁上,轻轻吐出一口气。后背又是一层薄汗。每次面对陆时衍,都像经历一场高强度的脑力风暴和精神考验。他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她思维中的盲点和不足,逼迫她思考得更深、更全面。
虽然过程煎熬,但苏念不得不承认,这种高压下的锤炼,让她成长的速度惊人。
回到工位,她看着电脑屏幕上未完成的问卷设计,眼神变得更加坚定。她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快速记下刚才陆时衍提到的几个关键词——采购流程、预算、培训成本、工作流整合、迁移成本……
这些,都将成为她量化研究中必须攻克的重点难题。
她打开一个新的文档,开始重新梳理问卷框架,将“需求强度”与“实施壁垒”的测量并重,试图构建一个更立体、更接近商业决策现实的用户模型。
挑战接踵而至,但她苏念,最不怕的就是挑战。她要用更扎实的工作、更严谨的数据,来回应所有的质疑,包括来自那位冰山总裁的。这条掀翻天花板的路上,每一次的敲打,都是让她变得更加坚硬的淬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