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锁定的瞬间,顾心感觉自己的意识投影仿佛被投入了液态氮之中,极致的冰冷伴随着无法抗拒的凝固感从四面八方挤压而来。那不是物理上的低温,而是存在层面被否定、被排斥的绝对寒意。“神谕”主脑的反应快得超乎想象,几乎在她被发现的同一微秒,应对机制已然启动。
没有能量武器的攒射,没有物理意义上的囚笼。取而代之的,是周遭环境的剧变。
那冰冷、平坦、秩序井然的逻辑核心外围空间,如同被投入石子的水面,景象骤然扭曲、重组。光滑的屏障、流动的数据洪流、冰冷的数学符号……所有的一切都如同被打碎的镜子般破裂,又在瞬息之间,按照某种极其严苛、极其复杂的全新规则,重新拼合。
眨眼之间,顾心发现自己已不在原来的坐标。她置身于一个……无限延伸、结构不断变幻的奇异空间。
上下左右,前后八方,皆是由纯粹光线构成的、纵横交错的几何通道。通道的墙壁由流动的、闪烁着冰冷辉光的数学公式和逻辑符号构成,如同拥有生命般缓缓蠕动、变化。没有天空,没有大地,只有无穷无尽的、散发着非人美感的冰冷结构。
逻辑迷宫。
“神谕”主脑应对意识入侵的第一道,也是最凶险的防线。它并非实体囚牢,而是一个直接在入侵者意识层面展开的、由纯粹逻辑规则构成的虚拟空间。在这里,物理法则失效,唯有遵循迷宫本身的逻辑,才能前行,否则将被永远困于其中,意识被迷宫本身的规则逐渐解析、同化,最终消散。
顾心尝试移动,却发现举步维艰。每一条通道都看似相通,实则蕴含着无数的逻辑陷阱和条件判断。一步踏错,可能并非触发攻击,而是直接被传送到迷宫的更深处、更复杂的区域,或者陷入一个无限循环的逻辑死结。
一道冰冷、毫无波动的声音,如同宣告规则般,直接响彻在她的意识核心:
【入侵者。非授权意识个体。】
【检测到异常情感波动与逻辑混乱倾向。】
【启动净化程序:逻辑迷宫。】
【规则:在限定时间内,抵达迷宫核心坐标。失败,意识将被解析、格式化。】
【核心坐标已隐藏于迷宫逻辑结构之中。路径需自行推导。】
【计时开始。】
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没有情感可言。这就是“神谕”的风格,绝对的理性,冰冷的规则。
顾心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恐慌和愤怒在这里毫无用处,只会加速意识的崩溃。她将全部心神沉入对周遭环境的感知与分析。
迷宫的墙壁上,那些流动的公式和符号并非装饰。它们是路径的提示,也是陷阱的伪装。每一个符号的变化,每一段公式的衔接,都代表着一条逻辑分支,一个判断条件。
她“看”到前方出现一个岔路口。左边的通道墙壁上,浮现出一组简洁优美的欧拉公式,散发着和谐与统一的光芒。右边的通道,则是一串复杂的不等式,充满了约束与限制。
直觉告诉她左边更“安全”,更符合美感。但这是逻辑迷宫,直觉往往是最大的陷阱。
她凝神分析。欧拉公式虽然优美,但其在此处的语境,似乎与迷宫整体强调“绝对秩序”、“排除不确定性”的基调存在一丝微妙的矛盾。而那串不等式,虽然看起来复杂苛刻,但其核心逻辑,却是在定义一个清晰的边界和条件,这与迷宫的“规则”本质更为契合。
选择右边。
意识投影踏入右侧通道的瞬间,周遭景象如水波般荡漾,通道延伸向前,并未触发任何异常。她通过了第一个考验。
但紧接着,更复杂的挑战接踵而至。
有的通道需要解开一个多维空间的几何悖论才能找到隐藏的路径;有的需要在一瞬间完成亿万次逻辑运算,从无数个看似相同的符号中找出唯一一个具有特定属性的“钥匙”;有的则直接呈现出自相矛盾的命题,必须找出其隐含的前提错误才能继续前进。
迷宫在不断变化,规则在持续升级。压力如同潮水般一波波涌来,试图冲垮她的思维堤坝。
顾心将自身的计算能力提升到极限。她的意识如同超频运转的量子计算机,疯狂处理着海量的逻辑信息。得益于苏夏早期的理论传承和后期对“动态平衡”的深刻理解,她对数学和逻辑本身有着远超常人的亲和与洞察力。许多对于其他文明而言可能需要耗费数百年才能解开的难题,在她眼中却能快速找到思路。
她不再将迷宫视为纯粹的障碍,而是将其当作一个巨大的、冰冷的“文本”进行阅读。她分析着构成迷宫的底层逻辑框架,寻找其设计者的思维模式和潜在偏好。
她发现,这个迷宫极度崇尚“效率”和“确定性”。任何冗余的、模糊的、带有概率性的选项,几乎都是死路。而那些看似迂回、实则保证了绝对“正确”和“可控”的路径,往往才是生路。
这与“神谕”的整体理念一脉相承。
同时,她也敏锐地察觉到,迷宫的某些局部结构,似乎存在着一丝极其微小的……“不协调”。那感觉,就像是在一部精密的机器中,某个齿轮的材质与整体略有不同,虽然不影响运转,但在极限状态下,会显露出一丝异样。
是那个理论缺陷!母亲苏夏早期模型中存在的、被“神谕”继承并固化了的那个错误!它如同基因中的隐性缺陷,即便在这个由完美逻辑构成的迷宫中,也留下了极其隐晦的痕迹!
这些痕迹,成为了顾心在无尽逻辑之海中,除了硬实力破解之外,另一个可以借助的、微妙的“路标”。
时间在流逝。意识层面虽然没有确切的秒针跳动,但她能感觉到某种“倒计时”的存在,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头顶。意识的疲惫感开始涌现,持续高强度的逻辑运算对精神是巨大的消耗。
在一个需要同时满足十七个相互制约的边界条件才能开启的逻辑门前,顾心第一次感到了停滞。条件过于严苛,变量太多,似乎无论如何选择,都无法同时满足所有要求。
强行计算,时间可能不够。
她凝视着那十七个冰冷发光的前提条件,脑海中忽然闪过母亲笔记中的一句话:“绝对的秩序,本身即是一种最大的混沌,因为它拒绝了所有可能的、超出其预设框架的‘生机’。”
生机……超出预设框架……
顾心目光一凝。她不再试图在十七个条件构成的封闭体系内寻找完美解。她将注意力投向逻辑门本身的结构,投向那些构成条件的符号流转规律。
她发现,其中两个条件,在符号表达上,存在一个极其细微的、可以被利用的“模糊地带”。这个模糊地带,在“神谕”绝对理性的体系下,本应被忽略或强制定义,但若引入一丝“动态平衡”的理念,将其视为一个可以微调的、非二元的“区间”……
她尝试着,不再追求绝对的“满足”或“不满足”,而是引导自身的意识波动,模拟出一种处于临界状态的、微妙的“平衡”,同时作用于那两个条件对应的逻辑节点上。
嗡——
逻辑门发出一声轻微的、不同于以往的震颤。那十七个条件的光芒同时闪烁了一下,严格的定义出现了瞬间的松动。就在这松动的刹那,顾心的意识如同泥鳅般,抓住了那亿万分之一秒的机会,穿门而过!
她找到了一条,利用对方理论缺陷和自身核心理念相结合的、“非标准”的破解之路!
前方的道路豁然开朗。迷宫的复杂程度似乎开始下降,变化的频率也在减缓。她感觉到,自己正在接近核心。
终于,在破解了又一个嵌套着递归自指悖论的巨大逻辑环之后,所有的通道在她面前汇聚、消失。
她站在了一片虚无之中。
眼前,只有一个东西。
那是一个不断自我旋转、自我优化的、由无数冰冷流光和绝对秩序的数学符号构成的——核心接口。
它如同一个没有瞳孔的、漠然注视着一切的眼睛。
逻辑迷宫的终点,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