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城的九月,风里裹着谷物的甜香,文明博物馆前的向日葵已褪去明黄,沉甸甸的花盘垂向地面,像缀满了金色的星星。陈砚站在合作社的晒谷场上,脚下是刚收割的小麦,颗粒饱满的麦粒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农户们正拿着木耙翻晒谷物,木耙划过谷堆的声音,混着远处稻田的收割机声,织成了秋日里最动听的乐章。
“陈城主!东北区的李建国大哥到了,还拉了满满一车新磨的小米,说要给丰收节添道菜!”林晚秋快步走来,手里挥着一张签到表,“还有欧洲区的玛丽团长,带着木作师傅和十几箱面包,刚把车停在广场;非洲区的卡伦和阿米娜也到了,阿米娜怀里还抱着个陶罐,说是非洲区的特色辣酱,要给大家尝尝。”
陈砚顺着林晚秋指的方向看去,晒谷场东侧已经围了不少人——李建国正指挥着工人卸小米,麻袋上印着“东北优质小米”的字样;玛丽团长正和林爷爷说着什么,手里拿着一把刻着樱花的木勺;阿米娜则蹲在向日葵旁,小心翼翼地把陶罐放在地上,转头看到陈砚,立刻笑着挥手。
“走,咱们过去迎迎!”陈砚拍了拍手上的麦糠,快步走过去。李建国看到他,立刻放下手里的活,大步迎上来:“陈城主,好久不见!你看这小米,今年雨水足,颗粒比去年还饱满,熬粥绝对香!”他说着,抓起一把小米递过来,米粒圆润,带着淡淡的米香。
陈砚接过小米,放在掌心掂了掂:“好东西!正好食堂缺熬粥的食材,这小米来得太及时了。”他转头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把小米送到食堂,让厨师今天就熬小米粥,给大家尝尝鲜。”
玛丽团长也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个木盒:“陈城主,这是德国木作师傅给您的礼物,一把刻着麦田的木梳,他们说,看到苏城的麦田,就想起了家乡的田野。”她打开木盒,里面的木梳果然精致,梳背上的麦田图案栩栩如生,麦穗的纹路细腻得能看清麦芒。
“替我谢谢他们!”陈砚接过木梳,心里满是暖意,“木作展已经布置好了,就在文明博物馆一楼,一会儿带师傅们过去看看,咱们还准备了木料,想让大家现场创作。”
阿米娜这时也走了过来,怀里抱着陶罐,脸上带着腼腆的笑:“陈城主,这是我妈妈做的辣酱,用非洲区的红辣椒和番茄做的,拌米饭特别香,给您和念念、小宇尝尝。”她打开陶罐,一股浓郁的香味立刻散开,鲜红的辣酱里还能看到番茄的颗粒。
“太感谢了!”陈砚接过陶罐,“念念和小宇要是知道这是你送的,肯定特别开心,他们还画了向日葵的画,一会儿拿给你看。”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欢快的笑声,汤姆带着美洲区的技术员们走了过来,手里提着几个大大的玉米棒,玉米颗粒饱满,黄得发亮。“陈城主!看看我们的玉米!”汤姆举起玉米棒,兴奋地说,“今年套种的玉米和大豆都丰收了,这玉米比去年甜,大豆的出油率也高,我们带了种子,想跟苏城的伙伴们交换。”
陈砚接过玉米棒,掰下一粒放在嘴里,清甜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好吃!比去年的更甜!种子交换的事没问题,我们准备了抗倒伏小麦种和‘广寒1号’稻种,一会儿让合作社的人跟你们对接。”
晒谷场上渐渐热闹起来,各地的伙伴们互相打着招呼,有的在交流种植技术,有的在展示带来的特产,还有的在帮忙翻晒谷物,欢声笑语在谷场上空回荡。陈砚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满是感慨——从春天的春耕协作,到夏天的田间互助,再到秋天的丰收相聚,这一路的协作与陪伴,让原本陌生的人们,变成了亲密的伙伴。
上午十点,“全球丰收节”开幕式正式开始。文明博物馆前的广场上,摆满了各地的农产品——苏城的小麦、东北区的小米、非洲区的稻米、美洲区的玉米、欧洲区的面包……五颜六色的农产品摆成了一个大大的“丰”字,格外醒目。
陈砚站在台上,看着台下的人们,心里满是激动:“今天,我们聚在这里,庆祝丰收,也庆祝我们的协作与情谊。从春天的一粒种子,到秋天的万担粮食,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更离不开全球伙伴的支持。未来,我们还要一起努力,让更多的土地丰收,让更多的人吃上饱饭,让人类文明的火种,在协作中越烧越旺!”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李建国带头喊了一声:“好!咱们一起加油!”大家跟着附和,掌声和欢呼声交织在一起,震得广场上的向日葵花盘都轻轻晃动。
开幕式结束后,各地的伙伴们分散开来,有的去参观农产品展,有的去木作展现场,还有的去食堂帮忙准备午饭。陈砚带着玛丽团长和德国木作师傅们来到木作展现场,展厅里摆满了各地的木作作品——苏城的木梳、德国的木刻、非洲区的木雕……每一件作品都透着匠人的用心。
“这里准备了松木和桃木,师傅们要是有兴趣,可以现场创作,咱们一起交流技艺。”陈砚指着展厅角落的木料说。德国木作师傅们立刻来了兴趣,拿起木料和刻刀,开始构思创作。林爷爷也走了过来,拿起一块桃木,开始雕琢,很快,一朵小小的向日葵就在他的刻刀下渐渐成型。
玛丽团长看着林爷爷的手艺,忍不住赞叹:“林爷爷,您的手艺太精湛了!这向日葵刻得跟真的一样!”
林爷爷笑着说:“都是熟能生巧,你们德国师傅的木刻也很好,线条流畅,很有特色。以后咱们多交流,互相学习,手艺才能进步。”
另一边,食堂里也热闹非凡。李建国正和厨师一起熬小米粥,阿米娜在旁边帮忙切番茄,准备做非洲区的特色番茄炒蛋;汉森则在揉面团,准备做全麦面包,旁边围了不少人,都想学习他的揉面技巧。
“汉森先生,您这揉面的手法跟我们不一样,能教教我们吗?”合作社的面点师傅凑过来,好奇地问。
汉森立刻停下手里的活,耐心地讲解:“揉面要顺着一个方向,力度要均匀,这样揉出来的面包才松软。来,你试试!”他把面团递给面点师傅,手把手地教他揉面。
食堂里的香味越来越浓,小米粥的清香、番茄炒蛋的香味、全麦面包的麦香……混合在一起,让人垂涎欲滴。念念和小宇也跑了过来,手里拿着画纸,给阿米娜看他们画的向日葵:“阿米娜姐姐,你看!这是咱们种的向日葵,秋天结了好多花籽!”
阿米娜接过画纸,看着上面稚嫩的图案,眼里满是欢喜:“真好看!等我回去,就把这画挂在稻田边,让大家都看看苏城的向日葵。”
下午,陈砚带着各地的伙伴们去试验田参观。田里的玉米和大豆已经收割完毕,只剩下整齐的麦茬,远处的稻田里,收割机还在忙碌,金黄的稻穗被收割下来,打成一捆捆的稻子。
“这是咱们的‘广寒1号’稻田,今年的亩产量比去年提高了一成,口感也更好。”陈砚指着稻田,对身边的卡伦说,“下个月稻米加工厂就能正式生产了,到时候咱们的大米就能卖到欧洲区,让更多人尝尝非洲区的大米。”
卡伦看着稻田,眼里满是期待:“太好了!有了加工厂,咱们非洲区的大米就能卖个好价钱,农户们的日子也能越来越好。王师傅还在教我们怎么选米、包装,说要把大米做得跟苏城的小麦粉一样好。”
汤姆这时也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份土壤检测报告:“陈城主,咱们试验田的土壤肥力比去年提高了不少,这都是套种大豆的功劳!明年咱们可以在更多地区推广套种技术,让大家都能提高产量。”
陈砚接过报告,仔细看了看:“好!明年春天,咱们就组织技术员去各地指导,把套种技术推广开。对了,美洲区的农业大学还缺技术员吗?咱们苏城的赵技术员回来后说,那边的学生特别好学,要是需要,咱们还能派更多人过去。”
汤姆立刻点头:“缺!当然缺!学生们都盼着赵技术员再去呢,要是能多派些人,那就更好了!”
夕阳西下时,大家回到了广场,食堂已经准备好了晚饭。长长的餐桌上,摆满了各地的特色美食——苏城的小米粥、东北区的小鸡炖蘑菇、非洲区的番茄炒蛋、美洲区的烤玉米、欧洲区的全麦面包……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聊天,欢声笑语不断。
李建国喝了一口小米粥,忍不住称赞:“这小米粥真香!比我家里熬的还香!明年我还要多种些小米,跟苏城换小麦粉,让东北区的人也尝尝苏城的全麦馒头。”
玛丽团长吃了一口番茄炒蛋,眼睛一亮:“阿米娜,这道菜太好吃了!能教我怎么做吗?我想带回德国,让面包坊的人也学学,配面包肯定特别香。”
阿米娜不好意思地笑了:“当然可以!很简单,就是把番茄和鸡蛋一起炒,放些盐和咱们非洲区的辣酱就行。”
陈砚看着大家开心的样子,心里满是温暖。他举起杯子,对大家说:“今天,咱们一起庆祝丰收,也庆祝咱们的友谊。希望明年的今天,咱们还能聚在这里,一起分享更多的丰收喜悦!”
大家纷纷举起杯子,碰在一起,清脆的碰撞声在广场上回荡。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橙红色,广场上的“丰”字在夕阳下格外耀眼,远处的向日葵花盘垂着,像是在为这美好的时刻祝福。
晚饭后,广场上燃起了篝火,大家围着篝火唱歌跳舞。李建国唱起了东北区的民歌,歌声浑厚有力;玛丽团长和德国木作师傅们跳起了德国的民间舞蹈,动作欢快;阿米娜和小宇、念念一起,手拉手跳着非洲区的舞蹈,笑声清脆;汤姆则拿起吉他,弹起了美洲区的民谣,旋律悠扬。
陈砚坐在篝火旁,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心里满是感慨。他想起了三百多天前的苏城,那时还是一片荒芜,人们只能靠救济粮生活;而现在,苏城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帮助全球各地的伙伴,一起丰收,一起欢笑。这一切,都离不开“协作”二字。
篝火渐渐暗了下来,大家却没有散去,依旧围坐在一起,聊着未来的计划。卡伦说,明年要扩大稻田的面积,让更多的非洲农户种上“广寒1号”稻种;玛丽团长说,要在德国举办“苏城木作展”,让更多人了解苏城的木作技艺;汤姆说,要把玉米套种技术推广到美洲的更多地区,让美洲区的玉米产量再提高一成;李建国说,要在东北区建一个面粉加工厂,用苏城的小麦种,生产属于东北区的全麦面粉。
陈砚听着大家的计划,心里满是期待。他知道,只要大家继续协作,继续努力,这些计划一定能实现,未来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夜深了,伙伴们渐渐散去,回到各自的住处。陈砚带着念念和小宇,慢慢走回家。路上,小宇拉着陈砚的手,小声说:“爸爸,今天真开心!阿米娜姐姐的辣酱真好吃,汤姆叔叔的玉米也好吃,我还想跟他们一起玩。”
念念也点点头:“是啊爸爸,明年丰收节,咱们还要邀请他们来,好不好?”
陈砚蹲下身,摸了摸两个孩子的头,笑着说:“好!明年咱们还要邀请他们来,还要邀请更多的伙伴,让苏城的丰收节,变成全球的丰收节。”
回到家,林慧已经准备好了热水。陈砚洗漱完,坐在书桌前,打开电脑,看着全球联络群里的消息。各地的伙伴们都发了今天的照片——篝火晚会的照片、美食的照片、木作展的照片……每一张照片里,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他点开一个新的文档,开始写苏城下一步的计划:协助东北区建设面粉加工厂、派技术员去美洲区讲课、筹备德国木作展、扩大“广寒1号”稻种的种植面积……指尖在键盘上敲击,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计划都承载着对未来的希望。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帘,洒在书桌上,温柔而明亮。陈砚看着屏幕上的计划,心里满是信心。他知道,属于苏城的故事,属于人类文明的故事,还在继续;而他们,正带着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带着这份对未来的憧憬,在丰收的喜悦中,朝着更好的明天,继续前进。
第二天一早,伙伴们就要陆续离开苏城,回到各自的地区。陈砚带着合作社的人,在广场上为他们送行。卡伦抱着陈砚送的“广寒1号”稻种,激动地说:“陈城主,谢谢您!等明年稻米丰收,我一定第一时间告诉您!”
玛丽团长手里拿着林爷爷送的木梳,笑着说:“陈城主,德国木作展的时间定下来,我第一时间通知您,您一定要来!”
汤姆提着交换的小麦种,大声说:“陈城主,等着我们的好消息!明年美洲区的玉米产量,肯定能提高!”
李建国拍了拍陈砚的肩膀,用力说:“陈城主,东北区的面粉加工厂,就靠你多帮忙了!咱们一起努力,让东北区也能吃上自己的全麦面粉!”
陈砚看着大家,用力点头:“放心吧!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咱们一起解决!明年丰收节,我在苏城等你们!”
车队缓缓驶出苏城,伙伴们从车窗里探出头,挥手告别。陈砚站在路边,一直挥手,直到车队消失在远方。他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未来的日子里,他们会继续在各自的土地上耕耘,继续在协作中互助,等到明年秋天,他们还会相聚在苏城,一起庆祝新的丰收,一起分享新的喜悦。
风里又传来了谷物的甜香,广场上的向日葵花盘依旧垂着,像是在等待着下一个丰收的季节。陈砚深吸一口气,转身走向合作社——新的工作,又要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