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工程K98标段的贯通仪式刚刚结束,周远站在新打通的山体隧道中央,感受着穿堂而过的山风。两年零七个月的奋战,这条曾被国际专家断言不可能建成的高速公路,如今已完成了95%的工程量,提前三个月实现了全线贯通。
周总,媒体都等着呢。王志刚走过来,拍了拍身上的灰尘,特别是那个bbc的记者,问个不停,非要您亲自解释生态工法的原理。
周远点点头,最后看了一眼隧道内壁。新型自愈合混凝土在灯光下泛着微微的青灰色,表面密布着细如发丝的裂纹——这是特意设计的微裂缝,当水渗入时会激活混凝土中的修复剂,自动填补缝隙。这项技术,正是米仓山断裂带频繁地震活动逼出来的创新。
走出隧道,刺眼的阳光让周远眯起眼睛。远处山坡上,一群金丝猴正在新建的树冠走廊间嬉戏,完全无视下方聚集的人群和闪烁的相机。这幅画面,已经成为蜀道工程的标志性场景。
记者招待会上,周远从容地回答着各种技术问题。当被问及工程最大挑战时,他没有提及复杂的地质条件,而是说:平衡各方诉求——技术的可行性、经济的合理性、生态的保护性、社会的接受性。工程师的智慧,往往体现在找到那个最优平衡点。
招待会结束后,周远刚回到指挥部,秘书就匆匆跑来:周总,部里紧急电话!
电话那头,部领导的声音透着掩饰不住的兴奋:周远啊,蜀道工程干得漂亮!部党组决定,给你和团队记集体一等功!
谢谢领导,这是全体建设者的功劳。周远习惯性地谦虚道。
别急着谢,还有个更重要的任务。领导话锋一转,永州至零陵高速公路项目已经获批,地形地质条件极其复杂,部里希望由你挂帅。这是连接中部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关键通道,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重大!
永州零道高速?周远快速在脑海中调出那片区域的地形图——南岭山脉腹地,喀斯特地貌,地下河网密布...这将是比蜀道更棘手的挑战。
什么时候启动?周远问。
下个月初开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会。不过...领导顿了顿,有个特殊情况。这条路的南段要穿过瑶族聚居区,民族问题敏感。省里特别强调,要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不能简单粗暴地一刀切
挂断电话,周远站在蜀道工程的沙盘前,手指从秦岭山脉慢慢向南移动,最终停在湖南与广东、广西交界处的那片绿色区域——南岭,中国的生态脊梁,也是交通的死角。
爸,听说有新任务了?周晓楠推门进来,手里拿着刚整理好的竣工资料。
周远点点头:永州零道高速,南岭山区。听说过零道天险
当然!周晓楠眼睛一亮,大学时跟导师去过,那里的地形比蜀道还夸张,一座山有几十个溶洞,地下河纵横交错,修路简直像在豆腐上绣花!
不仅如此,周远调出电脑里的地形图,南段还要穿过瑶族盘王庙等圣地,民族文化保护压力大。部里特别强调要柔性处理
周晓楠若有所思:我在清华时参加过民族地区发展规划的项目,认识几位研究瑶族文化的专家。需要的话,我可以联系他们提前介入。
周远欣慰地看着女儿。这个曾经只会跟在他身后问东问西的小女孩,如今已经建立起自己的人脉网络和专业见解。时间,真是最神奇的塑造者。
好,这事交给你。周远拍拍女儿的肩膀,对了,零道高速的环保标准会比蜀道更高,省里要求打造中国最美生态高速公路
周晓楠眼睛一亮:那我们可以把蜀道的经验升级应用!比如扩大生态廊道规模,采用更先进的噪声屏障,还有...
父女俩的讨论被一阵敲门声打断。张浩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份文件:周总,蜀道工程竣工验收方案做好了,请您过目。另外...他犹豫了一下,听说您要去修零道高速?能带上我吗?
周远笑了:怎么,蜀道还没完工就想着跳槽了?
不是!张浩急忙解释,我查过资料,零道沿线的喀斯特地貌特别适合应用我们研发的仿生锚固系统。而且...他压低声音,我女朋友是永州人,说要是能参与家乡建设,她爸妈肯定高兴...
周远大笑:好,算你一个!不过先把蜀道的活干漂亮了。
夜深了,指挥部渐渐安静下来。周远独自在办公室审阅零道高速的初步资料。这条规划中的高速公路北起永州市,南至广西边境的零陵古镇,全长约180公里,其中70%以上是桥梁和隧道,造价预估是平原地区的三倍。
最棘手的还不是技术和造价问题。资料中的一张照片引起了周远的注意——一群身着传统服饰的瑶族老人,站在一座古朴的木结构庙宇前,神情警惕。照片备注写着:盘王庙,瑶族祖灵圣地,拟建路线需穿越该区域,当地强烈反对。
周远揉了揉太阳穴。修路架桥本已不易,再加上生态保护、民族文化这些变量,工程师面临的已经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他想起蜀道工程初期,那些质疑生态工法的声音;想起金丝猴栖息地危机;想起巡视组的严格检查...每一次挑战,最终都转化为了创新的契机。
电话铃声再次响起。是陈院士。
周远,听说你接下了零道高速?老院士的声音透着担忧,那地方的地质比蜀道还复杂。上世纪七十年代修铁路时,一个隧道打了八年,换了三套方案!
所以更需要创新。周远调出一份研究报告,我看了您十年前发表的《喀斯特地区工程地质稳定性评价》,里面提到的空腔探测技术现在有突破了吗?
有,但还不够成熟。陈院士顿了顿,不过...我最近在云南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地瑶族人在选宅基地时,有一套传统的相地术,准确率惊人地高。他们能通过植被分布、地表微形态等迹象,判断地下是否有溶洞。
周远眼前一亮:您是说,传统智慧可以弥补现代技术的不足?
值得一试。对了,陈院士突然想起什么,永州那边有个民间工程师叫黄老邪,修了几十年山路,对当地地质了如指掌。虽然没正规学历,但实践经验丰富。你可以找他聊聊。
挂断电话,周远在笔记本上写下两个名字:瑶族相地术黄老邪。或许,零道高速的钥匙,就藏在这些非主流的智慧中。
第二天清晨,周远带着核心团队进行蜀道工程最后一次全线巡查。站在海拔最高的观景台上,俯瞰蜿蜒在群山之间的黑色路面,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这条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高速公路,将彻底改变中国西部的交通格局。
周总,您看!张浩突然指向远处。一只金丝猴正带着幼崽,大胆地走到路边排水沟旁喝水,完全无视不远处驶过的工程车。
它们真的适应我们了。周晓楠轻声说,举起相机记录下这珍贵的一幕。
不,是我们适应了它们。周远纠正道,这就是生态工法的真谛——不是让自然屈服于人类,而是找到和谐共处的方式。
回程的车上,周远的手机不断收到各方祝贺。蜀道工程提前贯通的消息已经传开,媒体称之为中国基建的新里程碑。但最让周远在意的,是一条来自老村长短信:路通了,村里的山货昨天第一次用汽车运出去,卖了比往年多三倍的价钱。娃娃们说,等高速正式通车,要坐车去省城看大学。
简单的文字,却道出了工程最本质的价值——不是冰冷的混凝土和钢筋,而是改变人们生活的能力。
回到北京,部里为蜀道工程团队举行了隆重的庆功会。领导在致辞中盛赞这是中国工程师智慧的结晶,并正式宣布永州零道高速项目启动,仍由周远团队担纲。
宴会结束后,周远独自走在长安街上。初秋的夜风带着丝丝凉意,道路两旁的高楼灯火通明。三十年前,他刚参加工作时,中国的高速公路里程还排在世界三十名开外;如今,这个国家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网。
手机震动起来,是周晓楠发来的消息:爸,联系上瑶族文化研究的蓝教授了。他说盘王庙不是不能动,但必须遵循特定的仪式和规则。详细资料我发您邮箱了。另外,他推荐了一位瑶族青年学者当顾问,是清华人类学博士,愿意全程参与项目。
周远回复了一个字,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女儿已经不再是需要他庇护的雏鸟,而是能与他并肩作战的伙伴了。
回到办公室,周远打开电脑,调出零道高速的路线图。屏幕上,红色的规划线在南岭山脉中蜿蜒穿行,像一条试图征服巨龙的绳索。他知道,这将是一场比蜀道更艰难的战役——更复杂的地质,更敏感的生态,更独特的文化...
但当他看到桌上那张金丝猴在路边喝水的照片,信心又回来了。蜀道工程的经历已经证明,只要怀着敬畏之心,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再难的路,也能找到通途。
周远拿起笔,在新的工程日志本上写下第一行字:永州零道高速——一条与自然、文化共生的路。
窗外,一轮满月高悬。明天,将是新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