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察组如同一台骤然亮起的强力探照灯,将城投集团这座庞然大物置于一片刺眼的光明之下。表面的平静被瞬间打破,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无形的、令人窒息的张力。
林浩坐在巡察组专用的小会议室里,面前堆放着由林瑶协调送来的第一批调阅资料——近三年的党委会、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会议纪要,以及“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执行情况的相关记录。他的任务是初步筛查,寻找决策程序、议事规则等方面可能存在的瑕疵或疑点。
这工作与他之前在审计部直面资金黑洞截然不同,更侧重于对“程序正义”的审视。他逐字逐句地阅读着那些熟悉的议题,看着那些熟悉的签名,心境却已完全不同。他曾是这些决策过程的参与者或近距离观察者,如今却要以审视和质疑的眼光,回溯其中的每一个环节。
他看到关于南城古巷片区开发的决策记录,周启明当年力排众议推动与特定民企合作的发言被原样记录在案,如今读来,字里行间都透着精心设计的陷阱味道。他也看到王治邦上任后,关于强化风控、规范境外投资管理等议题被频繁提及并推动落实的痕迹。两份名单,两种截然不同的执政思路,在这冰冷的会议记录中无声交锋。
“林浩,”谭组长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沉思,“你和集团那位苏蔓副部长比较熟,下午的个别谈话,你负责记录。”
“好的,谭组长。”林浩点头应下,心中微凛。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来了。个别谈话是巡察了解情况的核心环节,直面人心,捕捉弦外之音。
下午两点半,苏蔓准时来到谈话室。她今天穿了一身浅灰色的职业套装,妆容淡雅,举止得体,但林浩还是从她微微抿紧的嘴角和过于端正的坐姿中,看出了她的紧张。
谈话由巡察组另一位来自组织部的老李主导,问题围绕着党政办的日常运转、内部监督、以及她对集团领导班子作风的整体评价等展开。苏蔓的回答谨慎而周全,几乎挑不出错处,充分展现了她作为“笑面蔷薇”的应变能力。
“苏蔓同志,据你了解,集团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特别是规范接待、公务用餐方面,是否存在一些模糊地带或者执行不到位的情况?”老李的问题开始触及具体领域。
苏蔓的眼睫轻轻颤动了一下,几乎是下意识地,她飞快地瞟了正在低头记录的林浩一眼。那眼神极其短暂,混杂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或许是尴尬,或许是求助,也或许是对那晚不堪回忆的本能反应。
林浩手中的笔顿了顿,没有抬头,仿佛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记录本上。
苏蔓迅速调整好表情,语气平稳地回答:“集团在这方面一直有严格的制度规定,党政办也严格按规定执行。当然,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面对一些重要的对外联络场合,可能存在一些……尺度把握上的挑战。但我们始终坚持原则,守住底线。”
她没有提及李副县长的那场“工作餐”,但“尺度把握上的挑战”几个字,已是一种留有余地的含蓄表达。
谈话持续了约四十分钟。结束时,苏蔓暗暗松了口气,向两位巡察组成员微微鞠躬,退出了谈话室。自始至终,她没有再看林浩一眼。
接下来的几天,谈话按计划进行。林浩又参与了对几位部门负责人和子公司老总的谈话记录。他清晰地感受到,在面对巡察组时,不同的人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有人坦然,有人谨慎,有人言语间带着不易察觉的推诿,也有人试图旁敲侧击地打探巡察组的关注重点。
王治邦的谈话被安排在单独一个下午,由谭组长亲自进行,林浩依然负责记录。王总在整个过程中气度沉稳,对集团存在的问题不回避、不推诿,深刻剖析了周启明案暴露出的监管漏洞和思想根源,也详细阐述了上任后推行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及其成效。他的谈话,既体现了对巡察工作的绝对支持,也展现了一位一把手直面问题、勇于担当的姿态。
林浩记录着,心中明镜似的。王总的这番表现,与他借助内参向上呈递“教材”的思路一脉相承,都是化被动为主动的高明策略。
期间,林浩与林瑶作为双方联络员,保持着高频且高效的对接。每一次资料交接,每一次会议协调,两人都恪守着公事公办的界限,言语简洁,措辞精准,不带任何个人情绪。但在一次协调借用大会议室用于巡察组与中层干部集体见面时,林瑶在确认完时间后,看似随意地问了一句:
“林浩同志,最近在审计局工作还适应吗?”
林浩抬起眼,对上她镜片后平静的目光,回答道:“谢谢林主任关心,已经适应了,局里工作很规范,让我学到了很多。”
林瑶微微颔首,不再多言。
这句超出工作范围的简单问候,像投入静湖的一颗小石子。林浩品味着其中的意味。这或许只是纯粹的客套,也可能是一种试探,试探他离开城投后的心态,试探他作为巡察组成员对城投的“温度”。
他给出了一个标准而中立的回答,守住了自己作为巡察组员的立场。
这天傍晚,其他组员已经下班,林浩留在谈话室整理一天的谈话记录摘要。门被轻轻敲响。
“请进。”
进来的是秦清。她手里拿着一个文件袋。
“林浩同志,这是巡察组要求补充提供的,关于近期集团境外投资项目管理流程的优化说明,以及相关制度修订稿。”她将文件袋放在桌上,语气平淡,如同对待任何一位巡察组工作人员。
“好的,放在这里吧,谢谢秦部长。”林浩起身接过,同样公事公办。
交接完成,秦清却没有立刻离开。她站在桌边,目光扫过室内简单的陈设,最后落在林浩脸上。她的眼神依旧清冷,但林浩似乎捕捉到一丝极淡的、不同于以往的疲惫。
“巡察工作,千头万绪,辛苦了。”她忽然说了一句,声音不高。
林浩微微一怔,随即道:“分内工作。”
秦清不再说什么,点了点头,转身离开。在她转身的刹那,林浩仿佛看到她轻轻吸了一口气,肩膀有瞬间极其微小的沉落。
那份优化说明和制度修订稿,显然是针对周启明案暴露出的境外监管漏洞所做的补救。秦清在这个时间点送来这份材料,其意味不言自明。
林浩拿起那个文件袋,感觉手中沉甸甸的。这里面装着的,不仅是纸面上的制度和流程,更是秦清这段时间在另一个战场上奔走的成果,是她试图扎紧的篱笆。
他将文件袋妥善收好,锁进资料柜。
走到窗边,楼下大院已是华灯初上。巡察组的探照灯依然亮着,光芒穿透夜色,试图照亮每一个可能隐藏着污垢的角落。
他这台“探照灯”的一部分,曾经也属于这片建筑。如今,他以另一种方式回归,光芒所及,既审视着他人,也映照着他自己的内心。
他知道,谈话只是开始,更多的线索、更深的暗流,或许就隐藏在这些不断汇集而来的资料和看似平静的对接之中。他需要更专注,更敏锐,才能在这片强光与阴影交织的领域里,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同时,守护住那些需要守护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