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南京还带着夏末的余温,南京师范大学的梧桐道上,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叶片,在地面织出细碎的光斑。江恋棠背着帆布包,手里攥着爷爷留下的旧笔记本,快步走向中文系的教学楼——今天是她上大学后的第一堂专业课,《文学概论》,前一晚她特意把笔记本里爷爷写的师范心得翻了三遍,还在扉页补了一行小字:“像爷爷一样,认真对待每一堂课。”
“恋棠!等等我!”身后传来清脆的喊声,是室友林溪。四川女孩扎着高马尾,手里拿着两杯豆浆,快步追上她,“给你带的,食堂刚煮好的,甜口的,跟你说的江南豆浆一个味。”
恋棠接过豆浆,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心里暖暖的:“谢谢溪溪!你怎么知道我喜欢甜口的?”林溪眨了眨眼,笑着说:“上次你跟阿姨打电话,说想念家里的甜豆浆,我记着呢!对了,今天第一节课是李教授的课,听说她特别温柔,还会跟我们分享她的写作经历。”
两人并肩走在梧桐道上,林溪叽叽喳喳地说着从学姐那里听来的校园趣事——二食堂的糖醋排骨周三最入味,图书馆三楼的靠窗位置能看到玄武湖,周末校门口的地铁能直达夫子庙。恋棠认真地听着,偶尔点头,目光却忍不住落在路边的梧桐树上——这些树比家里庭院的梧桐更粗壮,叶片却一样绿得发亮,风一吹,叶子沙沙响,像极了妈妈在厨房切菜的声音。
走进教室时,里面已经坐了不少人。恋棠选了个靠窗的位置,正好能看到窗外的梧桐树,林溪坐在她旁边,从包里掏出一本崭新的笔记本:“我特意买了跟你爷爷笔记本差不多的款式,以后我们一起记笔记,互相监督。”恋棠看着那本棕色封皮的笔记本,忽然想起开学前爸爸给她的地质锤模型,心里满是感动——原来新的生活里,也有这么多人在悄悄温暖她。
上课铃响后,李教授走进教室。她穿着米白色的连衣裙,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诗经》,笑着说:“欢迎大家来到中文系,从今天起,我们要一起在文字的世界里,寻找生活的温度。”她没有直接讲课本,而是跟大家分享了自己大学时的故事——第一次发表文章时的激动,遇到写作瓶颈时的迷茫,还有毕业后坚持写作的初心。
恋棠听得入了迷,手里的笔不停在爷爷的笔记本上记录:“文字的意义,是记录生活,也是传递温暖。”这句话让她想起妈妈写的《错题本里的情书》,想起爸爸在错题本里藏的心事,忽然觉得,中文系的课,比她想象中更有力量。
课后,李教授走到恋棠身边,看到她笔记本上爷爷的字迹,笑着问:“这是家里长辈的笔记吗?字写得真工整。”恋棠点点头,轻声说:“是我爷爷的,他年轻时也是师范毕业,这是他当年的上课笔记。”李教授眼睛一亮:“真是珍贵的传承!以后有什么想法,随时跟我交流,你的爷爷一定是个热爱教育的人。”
走出教学楼时,恋棠的手机响了,是妈妈苏晓棠打来的。她走到梧桐树下,接起电话:“妈,刚上完第一节课,特别有意思,李教授还夸爷爷的笔记了。”电话那头传来苏晓棠温柔的声音:“那就好,我和你爸还担心你不适应。中午记得吃好点,别总吃食堂的泡面,你爸早上还说,要是食堂的糖醋排骨不好吃,周末就给你送过去。”
恋棠笑着说:“妈,食堂的糖醋排骨挺好吃的,就是没爸爸做的香。对了,我种的胡杨苗发芽了,早上浇水的时候看到的,小小的绿芽,特别可爱,我拍了照片,等会儿发给你。”苏晓棠的声音里满是喜悦:“太好了!我跟你爸说,他肯定高兴。你爷爷昨天还打电话问呢,说等胡杨苗长高点,让你寄点照片给他。”
挂了电话,恋棠从手机里找出胡杨苗的照片——浅棕色的土壤里,冒出一点嫩绿的芽,像个害羞的小脑袋,旁边放着爸爸送的地质锤模型,阳光洒在上面,玉石锤头泛着淡青色的光。她把照片发给爸妈,又给爷爷发了条语音:“爷爷,胡杨苗发芽啦,等它长大,我就带它回江南,跟家里的梧桐树一起晒太阳。”
中午和林溪去二食堂吃糖醋排骨,刚坐下,就看到邻桌的女生在看《错题本里的情书》。恋棠心里一动,忍不住凑过去:“同学,你也喜欢这本书吗?”女生抬起头,眼睛一亮:“是啊!我特别喜欢苏晓棠老师写的故事,特别是错题本里藏心事那段,太温暖了。你也喜欢吗?”
恋棠点点头,轻声说:“苏老师是我妈妈。”女生惊讶地张大嘴巴,连忙说:“真的吗?太幸运了!我还去参加过苏老师的签售会,她特别温柔。你叫江恋棠?书里提到过你,说你喜欢写短文。”恋棠不好意思地笑了,跟女生聊起妈妈写作的趣事,比如妈妈总在深夜写稿,爸爸会给她泡杯蜂蜜水;比如妈妈写新疆的故事时,会反复跟爸爸确认地质细节,生怕写错。
下午没课,恋棠回到宿舍,给胡杨苗浇水。林溪凑过来,看着小绿芽,笑着说:“这就是新疆来的胡杨苗啊?真可爱,听说胡杨能活三千年,到时候我们毕业,它说不定都长到一米高了。”恋棠点点头,轻轻摸了摸绿芽:“热娜阿姨说,胡杨是沙漠里的英雄树,再苦的环境都能活。我想跟它一起,在南京好好长大。”
她从书架上拿出爸爸的旧错题本,翻开第一页——蓝白封面有些磨损,里面是爸爸工整的解题步骤,空白处用铅笔写的“晓棠”两个字,虽然淡了,却依旧清晰。恋棠摩挲着纸页,忽然想起高考前爸爸跟她说的话:“错题本里不仅有题目,还有坚持和初心。”她拿出自己的笔记本,在第一页写下:“像爸爸一样,守住初心;像胡杨一样,勇敢生长。”
傍晚的时候,恋棠收到爸爸江亦辰的微信,是一段视频——视频里,爸爸站在新疆的绿洲上,身后是一片绿油油的胡杨林,阿力木叔叔在旁边笑着挥手,热娜阿姨手里拿着一串葡萄,对着镜头说:“恋棠,我们的胡杨长得可高了,等你放寒假来,我们一起在胡杨树下野餐。”江亦辰的声音从视频里传来:“恋棠,爸爸的沙漠绿化项目又推进了一片,你种的胡杨苗要好好长,等你毕业,爸爸带你来看我们种的‘胡杨森林’。”
恋棠看着视频,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视频里的绿洲比她上次去的时候更大了,胡杨树叶在风中摇晃,像在跟她打招呼;爸爸晒黑了,却笑得格外开心;热娜阿姨和阿力木叔叔的笑容,像新疆的阳光一样温暖。她给爸爸回复:“爸,我会好好照顾胡杨苗,也会好好学习,等寒假去新疆,跟你们一起种胡杨树。”
晚上,宿舍里的四个女孩围坐在一起,聊起各自的梦想。林溪说想当一名语文老师,像李教授一样,把文字的温暖传递给学生;北京来的文静女孩陈雨,想当一名编辑,出版像《错题本里的情书》一样温暖的书;来自云南的李悦,想写家乡的故事,让更多人知道云南的美。
轮到恋棠时,她看着窗台上的胡杨苗,轻声说:“我想当一名作家,像妈妈一样,写温暖的故事——写爸爸的地质梦,写爷爷的师范情,写新疆的绿洲,写江南的梧桐,还有这个错题本里的青春。我还想跟爸爸一起,把沙漠绿化的故事写下来,让更多人知道,只要坚持,沙漠也能变成绿洲。”
陈雨眼睛一亮:“太好啦!我们以后可以一起合作,你写故事,我来编辑,说不定能出版一本‘青春与梦想’的书!”林溪也跟着说:“我可以帮你们找素材,还能给书设计插画,就画你的胡杨苗,还有爸爸的地质锤!”四个女孩笑着约定,要一起在大学里实现自己的梦想,让青春像胡杨苗一样,慢慢绽放光芒。
睡前,恋棠给妈妈写了一封家书——不是微信,不是电话,是手写的信,用的是爷爷笔记本里剩下的纸,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像在跟爷爷对话。她写了第一节课的趣事,写了胡杨苗的新芽,写了室友们的热情,还写了自己的梦想:“妈,我在南京很好,这里的梧桐像家里的一样,这里的人很温暖,我会好好照顾自己,也会好好追逐梦想,不辜负你们的期待。”
写完信,她把信放进信封,贴好邮票,准备明天寄出去。然后她走到窗台边,看着胡杨苗,摸了摸脖子上的平安符——红色的锦囊里,装着普陀山的祝福,也装着家人的牵挂。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胡杨苗上,落在错题本上,落在信封上,温柔而明亮。
恋棠知道,她的大学生活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很多挑战和惊喜在等着她。但她不害怕,因为她有家人的爱和牵挂,有胡杨苗的陪伴,有错题本里的初心,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她相信,只要像胡杨一样勇敢,像爸爸一样坚持,像妈妈一样温暖,她一定能在南京的校园里,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写出属于自己的“青春故事”。
第二天一早,恋棠把信投进学校的邮筒。看着邮筒里的信慢慢滑进去,她仿佛看到妈妈收到信时的笑容,看到爸爸拿着信跟爷爷分享的样子,心里满是期待。然后她背着帆布包,手里攥着爷爷的笔记本,走向教学楼——阳光洒在她身上,梧桐叶在她头顶轻轻摇晃,新的一天,新的旅程,正带着温暖和希望,慢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