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乐芳夫妇俩现在的经济情况不错,可早些年并不是这样的。
沈乐芳和段博是高中同学,两个人在上学的时候就好上了。
那时候他们二人的成绩都非常好,一个是学生会主席,一个是班长,成绩在全年级都是顶顶拔尖的。
因为这样,哪怕家里知道他们早恋,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干预。
两小只更是互相鼓励,约定等毕业了就公开。
谁知道就在临近高考的时候,段博家遇到了灭顶之灾!
段博家条件一般,父母是做小生意的,家里有一辆小运输车,他爸妈靠批发水果贩卖为生。
在距离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时候,段博爸妈在去进货的途中发生车祸,母亲当场死亡,父亲重伤。
拉到医院抢救了半个月,人虽然救回来了,却因高位截瘫,生活完全无法自理。
当时车祸的原因是由于段博爸爸疲劳驾驶造成,属于全责。
对方虽然本着人道主义出了一部分医药费,可对于段博爸爸的伤情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
没办法,段博只能把家里的房子卖了,支付父亲高昂的费用。
那时候段博是要申请休学的,当时的情况他父亲身边根本不能没人照看。
可距离高考只有一个月不到的时间了,学校实在无法看到一个好苗子就这样被耽误了,坚决不同意。
为此,学校组织了募捐,为段博爸爸筹措了一部分医药费。
还专门出钱替段博请了护工,帮忙照顾他父亲,腾出时间让他复习迎接高考。
可出了这么大的事,说没有影响那是不可能的。
那年段博高考失利,距离理想院校差了二十多分。
可即便没考上理想院校,段博的分数上一个好的高校也绰绰有余。
谁也没有想到,最后他竟然报考了警校!
段博想的很明白——他爸那情况,他没法背着爸爸去上学。
他没有那个经济实力在外地给爸爸租房,雇护工。
考本地的院校,拔尖的学校他的分数上不了,普通的院校没意义。
而警校,学费低,毕业即入警,入警就有工资,对他来说最为合适。
可他这样的选择,对于沈乐芳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因为段博预想中的将来,根本没有她的位置。
为了不耽误她的前途,段博放弃了这段感情。
那年暑假沈乐芳拿到了重点医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可整个人却没有一点喜气。
当被娇宠惯了的沈乐芳告知家里人她打算放弃医科大学,复读一年再考本地大学的时候,一向宠她的哥哥沈乐山发了大脾气!
都没用亲爹动手,他把昏了头的妹妹痛骂了一顿,还差点揍人!
最后兄妹俩一番“搏斗”后终于达成了协议——
沈乐芳乖乖去上大学,沈乐山替她在段博集训,顾不上的时候照顾一下段博爹。
沈乐山说到做到。
之后一年多的时间,他差不多每天都会去段父住的出租屋一趟。
看看雇工照顾的怎样,看看段父身体如何,时不时还会在段博经济紧张的时候贴补一二。
一直到段父去世为止。
还不仅如此。
后来历尽艰苦的小两口终于结婚了。
婚后,沈乐芳很快就怀了孕。
沈乐芳毕业后分配的医院在当时的郊区。
而段博的工作性质又注定他无法一直陪伴在妻子左右。
那时候他们租住的房子离医院还挺远的。
一来,担心沈乐芳大着肚子一个人上下班不安全;
再来,嘉宁本地有一个土规矩,就是通常房东不愿意让孕妇在自己的房子里生孩子,坐月子。
考虑再三,夫妻俩决定咬咬牙在医院附近买一套房子。
两人把几年的积蓄全部拿出来,又找沈父借了些依然不够,是沈乐山把汽修厂准备买设备的钱腾出来给他们补齐付的首付!
哪怕小两口以最快速度把这钱给还了。
可一步差,步步差,沈乐山汽修厂的设备后来一直比不上别家。
这些恩情,沈乐芳夫妻俩一直记在心里。
虽然他们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感谢的话,但这些年,特别是在他们经济好转之后,两个人实实在在把他们的感激表现了出来。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兄妹俩不管高峰低谷,一直能够做到互相帮衬,绝不在金钱上计较的原因。
就好像现在,段博找的理由随便想想也知道是敷衍的,是完全能解决的。
可他的态度又那么坚决。
是打定主意不要这笔钱的。
沈正业知道这时候必须由自己来做决定。
于是他说:“你们谁也别争,这钱乐山留着,如今你比你妹需要。
你们现在别的都不要想,就按我说的做。
只是这个钱怎么换,换了之后乐山你们打算怎么用,这个可以多商量商量。”
他摆了摆手:“还有,别说房子的事儿。我跟着段博他们住的挺好,你别琢磨买什么房子。有钱也不是这么烧烧的。
你不是想给你那厂子添设备吗?你考虑一下用这个钱添吧,好歹那是你多年的心血。”
听岳父这么说,段博道:“哥,换钱的事儿你别急,我先去打听打听。
古玩城归我们辖区派出所管,我找个熟人去问问,看看这到底是个什么情况,怎么个换法,别吃亏了。
要是能找个靠谱的拍卖行,咱也可以去咨询咨询,就是交个手续费,只要能卖的高点也合适啊!”
而沈乐芳也在一旁插话道“咱爸的提议我赞成,但是哥你要是买设备还是要慎重一点。现在的经济情况,投资实体要谨慎。
你那个汽修厂旁边已经有两家跟你厂子经营形式严重重合的了,你就是投资,能不能保证生意就能起来?你还是要多研究研究。”
经过沈乐芳夫妻俩的一番打岔,话题终于被带偏了。
再也不围绕在这笔钱的归属问题上了。
屋里的气氛也终于和谐起来。
江清沅并不知道自己随便给了重孙女几张废钞竟引来了这么一场家庭会议。
更没想到那些对她来说跟废纸差不多的东西,还真能为孙子一家带来新的生机。
这几天另外一件事,占据了她更多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