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会议的成功和后续贸易摩擦的妥善解决,为林枫在部内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声誉。但他深知,在中央部委工作,一时的风光并不能代表长久的立足。要想真正发挥影响力,必须沉下心来,深耕细作,建立起稳固的工作基础和人际关系网络。
回到北京后,林枫立即投入了更加繁重的工作中。他主持的宏观经济运行分析司,负责监测分析全国经济运行态势,工作涉及面广,专业要求高,协调难度大。作为主持工作的副司长,他不仅要把握全司业务方向,还要处理好内外关系,推动工作落实。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进一步优化司内工作流程。在充分调研和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他推动建立了“重点行业月度会商机制”,定期邀请相关部委、行业协会、重点企业的专家参与研讨,使分析报告更加贴近实际、更具前瞻性。他还强化了“青年干部业务轮训”制度,让年轻同志有机会参与核心业务,快速成长。这些举措,提升了工作效率,也凝聚了人心。
同时,林枫更加注重与部内其他司局的协同配合。他主动拜访了政策研究室、发展规划司、国际合作司等关键部门的负责人,虚心请教,交流工作思路,寻找合作契机。在涉及跨司局的重要文件起草或政策研究时,他总是主动沟通,充分听取意见,力求达成共识。他的谦逊务实和专业能力,逐渐赢得了同事们的尊重和信任。
然而,部委工作远非一帆风顺。一次,在讨论一份关于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时,林枫提出的“加大对中医药科技创新和标准化建设的支持力度”的建议,遭到了某位资深司长的质疑。对方认为中医药“科学性有待验证”,主张将资源更多投向生物医药等“现代”领域。
面对质疑,林枫没有急躁反驳,而是会后专门整理了厚厚一摞资料,包括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的中医药研究成果、国内龙头药企的创新发展案例、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最新动态,亲自送到那位司长办公室,诚恳地说:“x司长,这是我整理的一些关于中医药现代发展的材料,供您参考。我们认为,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其现代化和国际化潜力巨大,完全可以在健康产业中发挥更大作用。”
有理有据的态度,让对方的态度有所缓和。在后续的讨论中,林枫又邀请了几位重量级专家参与论证,最终使支持中医药发展的相关内容得以保留并强化。这件事让林枫体会到,在部委推动工作,不仅需要专业,更需要耐心、策略和沟通艺术。
工作之余,林枫的家庭生活平淡而温馨。母亲李秀兰身体日益康复,心情开朗,时常由苏晚晴陪着在小区散步,和邻居聊天。苏晚晴工作出色,将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是林枫最坚实的后盾。他们会在周末一起去超市采购,回家一起做饭,享受难得的闲暇时光。这种平凡真实的幸福,是林枫在紧张工作之余最好的慰藉。
一天晚上,林枫接到一个来自省城的加密电话,是王副总打来的。王副总在电话里语气欣慰:“林枫啊,听说你在部里干得不错,我们都为你高兴!省里这边,‘山海药典’品牌越做越响,你当年打下的基础,现在开花结果了!不过,最近遇到个新问题,一些国际买家开始要求更严格的溯源认证,我们在标准化方面还得加把劲啊!”
老领导的肯定和遇到的新问题,让林枫倍感亲切,也深感责任重大。他意识到,自己在部委的工作,与地方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他可以利用在宏观部门的优势,更好地为基层服务。他仔细记录了王副总反映的情况,决定在后续相关政策的制定中,更加注重支持地方特色产业的标准提升和品牌建设。
随着时间的推移,林枫在部内的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他主持撰写的多份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因判断准确、建议务实,受到部领导的高度评价。他牵头协调的几个跨部门合作项目,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更重要的是,他凭借扎实的业务能力和正直的为人,在部内逐渐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和人脉,不再是那个初来乍到的“地方干部”。
然而,林枫并没有满足于此。他清楚,在首都这个藏龙卧虎之地,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升,才能跟上时代步伐。他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学习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新知识,关注全球科技前沿和产业变革动态,努力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机遇再次垂青有准备的人。部里根据工作需要,决定选派一批业务骨干到国内顶尖高校进行为期半年的脱产培训,系统学习公共管理、经济学前沿理论等课程。经过推荐和选拔,林枫名列其中。
面对这个充电提升的宝贵机会,林枫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他知道,这半年的学习,将为他迎接未来更重要的挑战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他向司里妥善交接了工作,告别了家人,再次背起行囊,走向校园。
列车驶离北京站,林枫望着窗外飞速后退的城市风景,心中充满期待。从黑石峪的深山里走出,历经商海沉浮、基层磨砺,如今能在国家最高决策层身边学习工作,并有机会进入顶尖学府深造,他倍感珍惜。他深知,所有的经历都是财富,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更好地担当。新的学习旅程,将是又一次蓄力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