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三年(1121年)四月,沧州柴府被一片喜庆笼罩。朱红大门两侧的灯笼换了新的“囍”字,门檐下悬挂的彩绸从府门一直垂到内院,府外的街道上,百姓们自发摆上了鲜花与红绸,翘首以盼——柴家与折家的联姻,不仅是两家的大事,更是沧州府的盛事。
自从上个月徽宗赐婚旨意下达后,柴家便按宋代礼制,紧锣密鼓地筹备婚事:
先是派“纳采”使者携带大雁(宋代纳采以雁为礼,取“信时守节”之意)前往西北折府,正式定下婚期。
随后“问名”“纳吉”“纳征”(柴家送去黄金百两、绸缎千匹、珍珠玛瑙等彩礼,折家回赠西北良马十匹、铠甲五副作为回礼)。
最后“请期”,将婚期定在四月十六——此时沧州春意正浓,恰是成婚的好时节。
婚期前五日,折可存带着折彦质、折可卿及数十名折家亲卫,抵达沧州。柴进亲自率族中子弟在府外迎接,将折家众人迎入早已备好的折家别院。这处院落是柴家送给折家的,院内种满了西北少见的海棠花,屋内陈设精致,被褥、衣物皆按折可卿的喜好置办,尽显柴家的用心。
折可卿坐在梳妆台前,看着镜中身着淡粉襦裙的自己,心中既紧张又欢喜。贴身侍女为她梳理长发,轻声道:“姑娘,柴公子为了您,特意让人从江南运来海棠花,还按西北的习俗备了您爱吃的酪饼,真是用心。”
折可卿脸颊微红,指尖轻轻抚过梳妆台上的玉簪——这是柴承乾前几日派人送来的,簪头刻着一朵小小的兰花,正是当年麟州府城墙上,两人一起见过的品种。
婚期当日清晨,柴府内外已是人声鼎沸。为了避嫌,大部分柴家的“死忠”和江湖人物都没有来。只有李助,吕师囊,孙安,卞祥等少数人到场。还有柴承乾的师傅周侗和师弟岳飞,这两年周侗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一直和岳飞生活在柴家的庄园。
柴承乾身着宋代男子成婚时的“绛纱袍”,头戴“进贤冠”,腰系玉带,面容俊朗,身姿挺拔。他带着数十名迎亲队伍,手持“迎亲牌”,抬着花轿,从柴府出发,前往折家众人暂住的东跨院接亲。
迎亲队伍所到之处,百姓们纷纷喝彩,撒下五谷杂粮(取“五谷丰登,早生贵子”之意),街道上鼓乐喧天,热闹非凡。
抵达折家别院时,折可存带着折彦质站在院门口,按照礼制“拦门”——折家亲卫故意摆出阻拦的架势,笑着问柴承乾:“柴公子,想娶我们家姑娘,得先答对三个问题才行!”
“但问无妨。”柴承乾笑着应答。第一个问题是“西北最有名的兵器是什么?”(答案是折家的“破辽刀”),第二个是“姑娘最爱的花是什么?”(答案是兰花),第三个是“将来如何待姑娘”(柴承乾朗声道:“一生一世,护她周全,与她共守家国,不负百姓,不负她”)。
三道题答完,折可存满意地点头,侧身让开道路。柴承乾走进内院,只见折可卿身着宋代女子成婚时的“大袖衫”(青色大袖衫,内搭粉色抹胸,下着长裙),头戴“珠冠”,面覆“盖头”,正由侍女搀扶着站在廊下。他上前一步,接过侍女递来的“牵巾”(红绸制成,两端分别由新郎新娘手持),轻声道:“可卿,我来接你了。”
折可卿握着牵巾的手微微收紧,声音轻柔:“嗯。”两人并肩走出东跨院,柴承乾小心翼翼地扶着她上了花轿,随后翻身上马,带领迎亲队伍返回柴府。
花轿抵达柴府时,柴进已率族中长辈在府门等候。按照礼制,花轿需从府门正中进入(平日只有贵客或重大仪式才开中门),花轿落地后,柴承乾手持“秤杆”,轻轻挑开盖头——折可卿的面容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温婉,眉眼中带着羞涩,与三年前麟州府那个英气的“少年郎”判若两人,却更让柴承乾心动。
接下来是“拜堂”仪式:在正厅的“喜堂”内,供奉着柴家先祖的牌位,两侧站满了宾客与族中子弟。司仪高声唱喏:“一拜天地!”柴承乾与折可卿并肩跪拜,感谢天地庇佑;“二拜高堂!”两人向坐在主位的柴进及折可存行礼(折可存作为女方长辈,代行“高堂”之礼);“夫妻对拜!”两人相对而拜,眼神交汇间,满是柔情与默契。
拜堂结束后,两人被送入“洞房”(柴府内院的主院,屋内陈设皆为红色,床榻上铺着鸳鸯锦被,桌上摆着“合卺酒”)。按礼制,侍女为两人斟上合卺酒,柴承乾拿起酒杯,递到折可卿面前,轻声道:“可卿,从今往后,你我便是夫妻,生死与共,不离不弃。”
折可卿接过酒杯,与他的酒杯轻轻一碰,眼中泛起泪光:“承乾大哥,我等这一天,等了三年。”两人共饮合卺酒,酒液甘甜,却不及心中的暖意——三年前的麟州府偶遇,三年间的默默等待,终于在今日修成正果。
此时的正厅内,宾客们早已开席。柴进与折可存并肩而坐,举杯对饮。柴进笑道:“折家主,如今咱们是亲家了,将来山东与西北,还需相互扶持。”折可存点头:“柴老庄主放心,折家定会与柴家携手,守住这天下百姓。”
厅外的鼓乐声、宾客的欢笑声,与洞房内的柔情蜜意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热闹而温馨的画面。四月的沧州,春意正浓,海棠花盛开得格外艳丽,仿佛在为这对新人祝福。
柴承乾握着折可卿的手,望着窗外的海棠花,心中满是安定——他知道,这场婚事,不仅是他与折可卿的缘分,更是柴、折两家携手的开始。未来的乱世虽已不远,但有了折家的助力,有了身边人的陪伴,他定能守住山东与西北,护住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与百姓。
洞房内的烛火摇曳,映得两人的身影紧紧相依,也映照着一个属于他们、属于柴家、属于折家的,充满希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