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管道里发现的细小透明鱼线,像一道划破黑暗的闪电,瞬间照亮了迷宫般的案情。中控室内,所有人的呼吸都为之一窒。
“鱼线……勒痕……”张猛喃喃自语,猛地一拍大腿,“没跑了!凶手就是用这个勒死了李耀明!然后通过通风管道把凶器收走了!”
“不一定是要收走凶器,”林宸的眼神锐利如刀,紧紧盯着平面图上那条连接3509和3508的通风管道,“也许,鱼线本身就是机关的一部分。”
他语速加快,大脑飞速运转,进行着纯粹的、不依赖任何高科技设备的逻辑推演:
“陈队,思妍,我们重新梳理一下。假设,凶手利用了这条通风管道。他可以在3509会议室这边,将一根足够长的、坚韧的透明鱼线的一端,提前设置好一个活结圈套,然后通过管道将它垂放到3508房间卫生间吊顶附近。”
“那么,他如何让死者李耀明恰好将脖子伸进这个圈套呢?这需要精确的诱导和时机把控。”
赵思妍清冷的声音传来,提供技术支持:“如果是利用管道,鱼线需要绕过管道内部的拐角,会产生摩擦,操作起来并不容易,需要耐心和对管道结构的熟悉。而且,要让圈套准确套中颈部,需要死者处于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比如坐在马桶上,或者站在洗手台前弯腰洗脸。”
“洗手台……”林宸立刻抓住这个关键词,“吴经理之前描述现场时提到,死者仰面倒在客厅中央,旁边有倒地的椅子。但卫生间的情况呢?她有没有描述?”
张猛立刻通过对讲机询问35楼的吴薇。
几分钟后,反馈回来:撞开门后,大家的注意力都被客厅中央的尸体吸引,卫生间门是开着的,但没人特意进去仔细查看,只瞥了一眼好像没什么异常,现在现场已经被保护起来,不敢乱动。
卫生间的状态,成了一个被忽略的盲点!
“如果凶手是在卫生间实施的袭击,”林宸推理道,“然后再将尸体移动到客厅,伪造现场呢?这样就能解释为什么现场搏斗痕迹不明显——真正的作案地点可能根本不在客厅!”
这个可能性让案件的性质发生了转变!预谋的程度更高,凶手更加冷静和狡猾!
“但移动尸体需要时间和力气,而且风险很大,容易留下痕迹。”陈建国提出质疑。
“如果是在停电瞬间,或者利用停电前后的混乱呢?”林宸反问,“黑暗和恐慌是最好的掩护。而且,如果凶手使用了肌肉松弛剂之类的药物,让死者失去反抗能力后再勒毙,移动尸体会相对容易一些。”
药物?这又引入了新的可能性。
“思妍,常见的能快速致人无力但未必致死的药物有哪些?能否通过吸入或接触迅速起效?”林宸追问。
赵思妍迅速回答:“有一些强效的麻醉剂或神经阻滞剂,可以通过喷雾或涂抹在物品表面的方式,在密闭空间内快速生效。但这类药物管制严格,普通人很难获取。”
“普通人很难,但如果是具有医学背景,或者有特殊渠道的人呢?”林宸的目光扫过那份初步排查的名单,暂时没有发现明确的医学背景者,但那个社区医生老徐?他具备医学知识,但他是在案发后协助维持秩序的人之一,似乎没有明显动机。
线索似乎又多又乱,但林宸的思维却越来越清晰。他意识到,必须跳出对单一手法的执着,回归到最基本的逻辑和心理学上。
“陈队,张哥,”林宸深吸一口气,做出了决策,“我们现在陷入了一个误区,过于执着于凶手是如何制造密室的。但也许,我们应该先回到原点:谁是凶手?他的动机是什么?密室手法是为他的动机和逃脱服务的。”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开始画关系图和时间线。
“让我们先搁置复杂的机关猜想,用最笨但也最可靠的方法:分析矛盾点和心理。”
“第一,张志远的‘认罪’。这很不合常理。如果他是精心策划的凶手,他不会如此崩溃。如果他只是失手推搡,那勒痕无法解释。所以,极大可能,他在撒谎或部分撒谎,目的是掩盖更深的原因,或者是在巨大压力下产生的错误归因。他与死者的矛盾是真实的,但他很可能不是真凶,而是被真凶利用,或者他的冲突只是凶手计划中的一环,用来混淆视听。”
“第二,刘建业。他与死者有公开的、激烈的商业冲突,动机明确。他有足够的社会阅历和资源去策划犯罪。但他的问题在于,他的嫌疑太明显了。一个如此明显的嫌疑人,会策划一起这么精致的密室杀人吗?除非他极其自信,或者有意为之,玩灯下黑。”
“第三,孙倩。她的行踪有疑点(有人看到她走向休息室方向),她的职业是经纪人,善于沟通和伪装,而且,星耀娱乐公司就在30楼,她对这栋大楼的结构可能比普通宾客更熟悉。但她与死者的关联度最低,动机不明。”
“第四,赵明。室内设计师,对结构感兴趣,具备利用通风管道等建筑结构的知识。他的职业让他有能力设计机关。但他的动机同样不明,与死者似乎没有交集。”
林宸在白板上写写画画,将每个人的优势、劣势、矛盾点一一列出。
“看起来,似乎每个人都有不合理的地方。但这就是关键——凶手必然存在于这些不合理之中。他的行为,一定会在某个环节留下无法自圆其说的逻辑裂缝。”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众人,说出了核心的推理思路:
“我们现在最大的优势,是凶手也不知道我们掌握了多少信息,更不知道我们发现了通风管道里的鱼线。他自以为天衣无缝的密室,已经出现了裂痕。”
“所以,下一步,我们需要进行一场心理博弈。通过有针对性的、看似不经意的询问,观察他们的反应,打乱凶手的阵脚。”
“张哥,”林宸转向对讲机,语气沉稳而充满策略性,“请这样通知35楼的周经理和吴经理,让他们‘悄悄’地、但又要确保消息能‘自然’地流传出去:”
林宸一字一顿地布置:
“第一,告诉他们,警方通过远程分析现场痕迹的技术手段,已经初步确定凶器是一种特殊的、高强度的细线,并且可能使用了某种药物。”
“第二,强调警方已经重点锁定了几个嫌疑人范围,正在逐一排查其作案条件和时间线。”
“第三,暗示警方对大楼的结构,特别是某些不常被人注意的通道(如通风管道、检修口)了如指掌。”
“注意,传达的方式要自然,像是他们在内部沟通时不慎泄露,或者是为了安抚大家而透露的‘内部消息’。”
陈建国立刻明白了林宸的意图:“打草惊蛇?让凶手自己慌起来?”
“没错。”林宸点头,“凶手是高智商罪犯,冷静、自信。但越是自信的人,当发现自己精心设计的布局可能出现漏洞时,就越容易产生焦虑,进而可能采取行动来弥补漏洞,或者露出马脚。比如,他可能会试图去确认或销毁某些我们根本还没找到的证据,或者他的言行会出现前后矛盾。”
这是一个大胆的心理战术。在无法亲临现场观察微表情和肢体语言的情况下,利用信息差和心理压力,迫使凶手主动现身。
命令被迅速而隐秘地传达了下去。
中控室里再次陷入了等待。这一次的等待,充满了无形的张力。每个人都在想象,35楼那片被死亡阴影笼罩的空间里,当那些真假难辨的消息悄然传开时,会在那些心怀鬼胎的人中间激起怎样的涟漪。
林宸站在白板前,目光再次掠过那几个名字。他的大脑像一台高速运行的计算机,模拟着每个嫌疑人可能产生的反应。
刘建业,作为商场老手,可能会强作镇定,但会更积极地打探消息,或者试图引导舆论。
孙倩,作为经纪人,善于掩饰,可能会表现出过度的配合或无辜。
赵明,作为设计师,心思缜密,可能会对“结构”相关的信息格外敏感。
而那个真正的凶手,他会怎么做?他会如何评估这份“泄露”出来的情报?是会按兵不动,还是会被迫行动?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对讲机里,35楼的声音似乎比之前更加嘈杂了一些,隐约能听到一些压低的议论和争辩声。林宸的心理战术,显然已经开始发酵。
突然,对讲机里传来保安老李急促而压低的声音,带着一丝发现新情况的兴奋:
“陈队,林警官!有情况!那个设计师赵明……他……他刚才趁着大家有点乱,悄悄离开了人群,往……往3509会议室那边溜过去了!我们要不要拦住他?”
来了!
林宸和陈建国对视一眼,眼中同时闪过锐利的光芒。
蛇,终于被惊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