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慕义“砺锋、培元、拓势、北伐”的八字方略,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激起的波澜迅速席卷了整个江北控制区。其中,最为引人注目,也最为牵动各方神经的,便是这“砺锋”之策的核心——瓜洲讲武堂的设立。
讲武堂的选址,定在了瓜洲水寨旁一片依山傍水的开阔地。原本是卫所废弃的校场和营房,如今被迅速清理、修缮、扩建。夯土垒砌的围墙内,新盖起了几排宽敞的瓦房作为讲堂、宿舍,校场也被平整扩大,设置了各种训练设施,甚至依照林慕义亲自绘制的草图,挖出了模拟壕沟、矮墙的障碍区。空气中弥漫着新木和石灰的气息,混合着士兵操练的尘土味道。
首批学员的选拔,堪称苛刻。不仅要求身体强健、有实战经验,更要求识字,至少能认读三百常用字,年龄也被限制在三十岁以下。这条件,让许多黄得功麾下的老行伍叫苦不迭,他们砍人是一把好手,可提起笔杆子比提刀还重。最终,经过层层筛选,从振明军和黄得功部中遴选出两百名基层哨官、队正以及表现优异的老兵,作为讲武堂第一期学员。
开堂第一日,气氛肃穆。两百名学员按所属部队,分别穿着深蓝色和赭红色的号褂,整齐地列队于校场之上。他们面前的高台上,林慕义、黄得功、李贵、陈忠等人肃然而立。没有喧天的锣鼓,没有繁琐的仪式,只有猎猎作响的旗帜和台下学员们好奇、忐忑又带着几分期许的目光。
林慕义走到台前,目光扫过台下这些年轻或不再年轻,却都带着战场风霜痕迹的面孔。
“今日,不讲虚礼,只问诸位一句:尔等从军,所为何来?”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台下微微骚动,有人低声回答“杀鞑子”,有人喊“吃饱饭”,也有人沉默。
林慕义没有评判,继续道:“为杀敌?很好!然,仅凭血气之勇,可能抵得过虏寇的红衣大炮?可能破得了满洲铁骑的冲锋?为吃饱饭?亦无错!然,若国破家亡,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提高:“设立此讲武堂,非是要尔等来此镀金混资历!而是要教会尔等,如何用最小的代价,杀最多的敌人!如何凭借严整的纪律、精良的武器、巧妙的战术,以步克骑,以弱胜强!更要让尔等明白,为何而战!为身后父母妻儿,为脚下祖宗之地,也为将来一个不必再受战乱流离之苦的太平世道!”
“在这里,你们要学的,不仅仅是劈砍刺杀的武艺,更是如何看地图、算距离、辨方位!要明白火铳为何能打响,炮弹为何能飞远!要学会如何构筑工事,如何侦察敌情,甚至如何管理士卒,如何书写战报!一句话,我要的,不是只会听令冲杀的莽夫,而是能独当一面、有勇有谋的军官!是未来我北伐大军的中流砥柱!”
话语如同重锤,敲打在每个人的心头。许多原本对识字、学算抱有抵触情绪的老兵,眼神也开始发生了变化。
黄得功随后也发表了简短而有力的讲话,明确表示支持讲武堂,要求麾下学员务必用心学习,不得懈怠。他的表态,在很大程度上稳定了来自其部下的学员情绪。
然而,讲武堂内的“砺锋”并非一帆风顺。
课程设置远超这个时代军官的认知。上午是文化课,由几位投奔而来的落魄文人教授识字、算术,甚至还有简单的几何;下午是军事课,由李贵、陈忠以及选拔出的优秀教官讲解新式步兵操典、火力配置、土工作业;晚上还有讨论课,分析经典战例,甚至进行沙盘推演。
“这……这学这些鸟字算数有何用?老子砍人又不用先算账!”一名黄得功部下的哨官,对着笔墨纸砚抓耳挠腮,低声抱怨。
“就是,还有那什么沙盘,摆弄些泥巴木头,就能打胜仗了?真刀真枪干才是正经!”旁边有人附和。
来自振明军的学员,因为有一定基础,适应稍快,但也有人对某些过于“新奇”的理论将信将疑。
真正让所有人闭上嘴的,是一次实地演练。
教官选择了一处模拟复杂地形的区域,将学员分成两队,一队扮演进攻方,一队扮演防守方。扮演进攻方的学员,依旧习惯性地一窝蜂往前冲,结果在预设的障碍和防守方依据地形组织的交叉火力下(使用训练用无头箭和包布木棍),“伤亡”惨重。而扮演防守方的学员,在教官指导下,合理配置“火力”,利用壕沟、矮墙节节抵抗,竟然以少胜多。
演练结束,看着身上被“击中”留下的白灰印记,那些之前不以为然的学员沉默了。他们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仗,原来还可以这样打。个人的勇武,在严密的组织和合理的战术面前,显得如此苍白。
与此同时,军械监内的“砺锋”也在以另一种形式进行。
赵铁柱面对着几位依旧对标准化心存疑虑的老师傅,没有再次厉声呵斥,而是将他们带到了组装车间。那里,几条初步搭建的流水线正在试运行。每个工匠只负责一个极其简单的工序,钻孔的只管钻孔,打磨的只管打磨,组装的只管组装,所有人都使用统一的工具和量具。
“刘师傅,您看。”赵铁柱指着一个刚刚从流水线下来的击锤,“这个,和李三那边做出来的,还有王五那边做出来的,能不能直接互换安装?”
刘大拿起几个不同工匠做出的同型号击锤,仔细比较,又试着往几个铳身上安装,严丝合缝,动作顺畅,几乎感觉不到差别。他浑浊的老眼中,第一次露出了震惊和思索的神色。
“看到了吗?”赵铁柱声音低沉,“这不是不相信诸位老师傅的手艺。而是要确保,前线将士拿到的每一支铳,每一个零件,都一样可靠!不会因为某个师傅今天心情好,手艺就精三分,明天累了,就糙一分!我们要的是成千上万件一模一样、质量稳定的杀人利器!这,就是标准化的力量!”
老师傅们看着那高效运转的流水线,看着那些互换自如的零件,长久以来的心结,似乎在这一刻,被这铁一般的事实悄然撬动了一角。
讲武堂的读书声、操练的号令声,与军械监的锤打声、流水线的运转声,交织在一起,共同奏响了江北“砺锋”的序曲。这磨砺的过程,必然伴随着不适、阵痛与观念的激烈碰撞,但那指向未来的锋芒,已在这碰撞的火星中,悄然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