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夏那如同钟表般精准的“菠菜培根鸭肠”事件,像一根细小的冰刺,扎进了我原本只是被无聊和焦虑填满的心里。虽然我极力用“巧合”、“习惯”之类的理由来自我安抚,试图将那瞬间窥见的、令人不安的“规律性”压制下去,但那种冰凉的触感和隐隐的不安,却始终挥之不去。我看待柜台下那个蓝皮本子的眼神,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它不再仅仅是一个打发时间的玩具,某种程度上,它开始像一本记录着某种隐秘语言的密码本,而我,一个懵懂的破译者,刚刚辨认出了第一个重复出现的词根。
这种心态的微妙变化,直接影响了我后续的记录。我不再是纯粹机械地堆砌数据,开始下意识地尝试进行更复杂的“关联分析”。比如,我会留意点了大量肉类的客人是否通常行色匆忙,选择清汤的是否更倾向于独处……我试图在这些杂乱的点与线之间,编织出一点似是而非的脉络。当然,这一切都发生在我自己的脑海里,表面上,我依旧是那个守着清淡生意、偶尔在本子上写写画画的普通麻辣烫老板。
“能量风暴”的降临
就在这种状态下,陆俊出现了。
那是一个周六的中午,难得的冬日暖阳透过玻璃门,在地面上投下明亮的光斑,连空气里的微尘都显得活跃了许多。店里比平时稍好一些,坐了两三桌客人,弥漫着一种慵懒的周末氛围。
门被猛地推开,带起一阵冷风,也带来了一个与店内舒缓节奏格格不入的、充满急切能量的身影。
一个男生,看起来二十出头,个子很高,略显瘦削,穿着一件再普通不过的灰色连帽卫衣和牛仔裤,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但他整个人散发出的气场,却像一台高速运转后散热不佳的计算机机箱,热气腾腾,仿佛能听到内部风扇的嗡鸣。他的头发有些凌乱,眼底下有着明显的青黑色阴影,但那双透过镜片的目光,却异常明亮,甚至带着点孤注一掷的锐利。
他几乎是冲到选菜柜前的,动作幅度很大,带着一种时间紧迫的焦躁。他没有丝毫犹豫,拿起夹子和篮子,像执行程序指令一样,精准而快速地夹取着食材。
肥牛卷,夹了满满一大筷子,堆在篮子里像座小山。
午餐肉,厚切的那种,他唰唰夹了四五片。
鱼豆腐、牛肉丸、蟹肉棒……各种丸类被他一股脑地扫入篮中。
最后,他又加了两份方便面饼。
整个过程不超过三十秒。那篮子的分量,几乎是两个正常男生的食量。
“老板,微辣,快一点!”他把沉甸甸的篮子递给我,语速极快,声音因为急促而略显沙哑,“我下午两点有个非常重要的编程竞赛,得抓紧时间补充能量!”
编程竞赛。能量补充。
我接过篮子,手感沉甸甸的,心里却微微一动。这种点单模式……我好像在我的蓝皮本子里见过类似的轮廓。那些需要高强度脑力或体力消耗的客人,似乎总倾向于选择高蛋白、高碳水的组合,尤其是肉类和方便面这种能快速提供饱腹感和能量的东西。
我一边熟练地给他称重、算钱,一边下意识地观察着他。他付钱的时候,手指在手机屏幕上快速滑动,扫码付款的动作都有些发颤,显然是精神高度紧张。他找了个离门口最近的位置坐下,不是为了方便离开,而是那个位置信号似乎最好,他坐下后立刻掏出笔记本电脑,接上移动电源,手指在键盘上噼里啪啦地敲击起来,眉头紧锁,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代码世界里。
统计本的“低语”与内心的挣扎
我转身去给他烫煮食材。看着在滚烫骨汤中迅速变色的肥牛卷和上下翻滚的各类丸子,我的脑子里却不受控制地开始“调用数据”。
我一边操作,一边在脑海里飞快地翻阅着那个无形的蓝皮本子:
· “体育生群体,高强度运动后:高频肉类、丸类,辣度高。状态:亢奋,急需能量补充。” —— 吻合度70%。陆俊虽然非体力消耗,但那种脑力上的极限冲刺,对能量的需求恐怕不遑多让。
· “孤食眼镜男(非陆俊),应对压力(疑似考试周):豆制品+菌菇+方便面,中辣。状态:沉默,专注,略带焦虑。” —— 方便面元素吻合,焦虑状态吻合。
· 还有几条零散的记录,关于某些看起来像是赶考的学生,点单中也普遍出现了“大量主食+高蛋白”的特征。
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在我脑海里碰撞、组合。一个基于有限样本归纳出的、粗糙的“模型”逐渐浮现:处于高压、高消耗状态的年轻男性顾客,在特定时间点(如竞赛、考试前),有较大概率选择以肉类、丸类和方便面为主的高能量、快捷餐饮组合。
这个“模型”成立的瞬间,另一个更加具体、甚至带着点惊悚细节的念头,像幽灵一样从脑海深处钻了出来:
“看他这副争分夺秒、精神紧绷的样子……点单又这么极端……结合他‘编程竞赛’的属性……他会不会……在极度紧张和时间压力下,犯一些低级错误?比如……匆忙中,遗漏了某个关键文件?或者上传错了版本?”
这个念头是如此清晰,如此具体,以至于我握着漏勺的手都顿了一下,滚烫的汤汁溅出来几滴,烫得我手背一缩。
我的心跳骤然加速。
这已经不是像小夏那种对“行为模式”的模糊预测了!这是对具体“事件结果”的猜测!这完全超出了常理!我怎么可能知道他会不会遗漏文件?我只是个卖麻辣烫的!这太荒谬了!
理性的一面在疯狂拉响警报:停止!张三!你魔怔了!这只是毫无根据的联想!是观察者偏见!你因为小夏的事情变得疑神疑鬼了!这世界上哪有通过点麻辣烫就能预测人会不会漏文件的道理?!
我用力甩了甩头,试图把这个荒唐的念头甩出去。我告诉自己,这一定是巧合,是过度解读,是压力导致的胡思乱想。
我把烫好的、满满一大海碗几乎要溢出来的麻辣烫端到陆俊的桌上。浓郁的食物香气扑面而来,但他只是从屏幕前短暂地抬了下头,含糊地说了声“谢谢”,便又立刻埋首于他的代码世界,一只手拿起勺子,机械地往嘴里送着食物,眼睛却始终没有离开屏幕。
看着他这副模样,那个可怕的念头再次顽固地浮现,像水底的木头,按下去又浮起来。
沉默的抉择
我回到柜台后,内心进行着激烈的天人交战。
提醒他?以一个什么身份?用什么理由?难道走过去说:“同学,我看你点了这么多肉和面,根据我的经验,你可能会漏传文件,检查一下?” —— 这怕不是会被当成神经病直接轰出去,或者他在紧张之下以为我是竞争对手派来扰乱他心态的。
而且,万一我猜错了呢?岂不是平白给人增添不必要的焦虑,影响他竞赛发挥?这个责任我负得起吗?
更重要的是,我内心深处,对于这种超越常理的“预感”,有着一种本能的恐惧和排斥。我不愿意承认自己真的能“看到”这些东西。我宁愿相信这只是我无聊生活中的又一个无伤大雅的错觉。
最终,理性(或者说怯懦)占据了上风。对未知的恐惧,对承担责任的逃避,以及对“ 正常”生活的顽固坚守,让我选择了沉默。
我什么都没有说。只是像往常一样,默默地收拾着其他桌子,偶尔用眼角的余光瞥一眼那个在美食与代码之间挣扎的、专注而焦虑的年轻身影。
他吃得很快,几乎可以用狼吞虎咽来形容。不到二十分钟,那一大海碗连汤带面被他消灭殆尽。他合上电脑,塞进背包,一抹嘴,像一阵风似的冲出了店门,消失在周末午后的阳光里。
店里重新安静下来,只剩下那碗空了的、还残留着些许红油和葱花的大海碗,证明着他刚才的存在。
我走过去,收拾着碗筷,心里却空落落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弥漫开来——有一丝未能验证猜想的失落,有一丝未能提醒对方的隐约愧疚,但更多的,是一种如释重负般的轻松。
看,我什么都没做。世界依旧按照它应有的逻辑运转。没有什么玄乎的预感,没有什么超越常理的规律。一切都只是我无聊的臆想。
我这样告诉自己,试图将心头那点不安彻底抚平。
然而,当我回到柜台,目光无意中扫过抽屉里那个蓝色的笔记本时,我知道,有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潘多拉的魔盒被打开了一条缝隙,虽然我奋力地想把它关上,但那一缕窥见盒内风景的战栗,已经深植心底。
我拿起笔,在新的页面上,笔尖略显滞涩地写下:
“日期:12月xx日,周六,中午
顾客:男,高瘦,戴黑框眼镜(代号:陆俊,计算机系)
点单:大量肥牛、午餐肉、多种丸类、两份方便面。微辣。
状态:极度紧张、急迫,自称下午有重要编程竞赛,需补充能量。
观察联想:基于过往‘高消耗状态’点单模式,结合其竞赛属性,产生‘可能因匆忙遗漏文件’之模糊预感。
行动:未作任何提醒。理由:缺乏依据,恐被误解,避免干扰。
心态:……试图归因于巧合与过度敏感,但内心疑虑难消。”
写完,我看着“内心疑虑难消”那几个字,长长地、无声地叹了口气。
窗外的阳光依旧明媚,但我却感觉自己的世界里,悄然蒙上了一层看不真切的薄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