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刚扭了扭脖子,眼中战意一闪而逝,
“正好在这盘古殿里待得骨头都痒了,拿他活动活动筋骨,掂量掂量他这天道圣人,这些年长了多少本事!”
他的目光再次饶有兴致地投向那面水镜,镜中显示太乙真人正在一处因暴雨导致山洪暴发的河谷边,浑身法力鼓荡,一边指挥着数十名人族武者搬运巨石、打下木桩,一边亲自勘定方位,布设稳固山体、疏导洪流的阵法,忙得满头大汗,道袍下摆都沾满了泥浆。
巫刚的嘴角又忍不住咧开。
“好好干,小太乙。”
巫刚对着水镜中忙碌的身影,举了举手中不知何时出现、由煞气凝聚而成的“酒杯”,语气充满了戏谑与玩味,
“你可是连接昆仑山与人族的‘友好使者’,是玄门与人道沟通的‘桥梁’啊!任重而道远,可千万别‘辜负’了元始老师对你的‘期望’!哈哈哈!”
陈都,帝宫。
灯火通明,尧刚刚批阅完一份关于在南部新开拓的丘陵地带,大规模推广几种新型耐旱、耐贫瘠作物的详细计划奏章,揉了揉有些发胀的眉心,端起旁边微凉的清心茶抿了一口。
侍从轻步走入,低声禀报:“共主,太乙仙长在外求见,说是汇报西山河谷山洪治理的进展。”
“请他进来。”尧放下茶杯,神色恢复了一贯的沉稳与温和。
太乙真人步入殿内,依旧是那副谦恭温良的模样,先是详细禀报了山洪治理的最新情况,阵法布置已近完成,灾民也已得到妥善安置。
随后,他又从袖中取出一卷兽皮,双手呈上:
“共主,此乃贫道近日结合玉清仙法中一些宁心静气的法门,以及观察人族武者气血运行特性后,草拟的一份《清心辟瘴散》改良方子。或许能对边境那些常年受毒瘴困扰的军士与百姓,有所助益。请共主过目。”
尧接过兽皮,展开仔细观看。上面的药材配伍确实比军中现有的方子更精妙一些,加入了几种对稳定心神、抵抗负面能量侵蚀有奇效的灵草,炼制手法也提出了些许改进,虽仍是凡俗丹药范畴,但效果应当能提升两成左右。
他抬起头,目光温和地看向太乙真人,赞许道:
“仙长有心了。此方构思巧妙,若能大规模配制,当造福无数边民,减轻将士疾苦。仙长近来为各地水患、疫病奔波劳碌,着实辛苦。”
太乙真人连忙躬身,语气诚恳:
“分内之事,不敢言辛苦。能为人族略尽绵薄之力,是贫道的福分与机缘。”
看着太乙真人恭敬退出的背影,尧的目光平静无波,深邃如同古井。
他自然知晓太乙频繁往返于陈都与昆仑之间的事情,也隐约能猜到那位隐藏在盘古殿中的老祖宗巫刚,对此事乐见其成甚至推波助澜的态度。
他并不点破,也从未出言干涉。
只要太乙安分守己,不越雷池,真心实意地运用其所能为人族解决问题、创造价值,那么,借用一下昆仑山的资源、玉清仙法的玄妙,乃至元始天尊的智慧,来为人族谋取实实在在的好处,又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元始天尊是否会因此气恼?
圣人之心是否会感到不悦?
那并非他这位人族共主现下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
在他看来,在绝对的实力、稳固的根基、以及团结一致的意志面前,即便是圣人的不悦,在未能转化为实际行动之前,也终究只是“不悦”而已。
人族的车轮,依旧沿着既定的轨迹,在尧沉稳的驾驭与全体人族共同努力下,碾压过一切暗流、算计与无形的阻碍,坚定不移地向前行进,开拓着属于人族的时代。
而太乙真人,则在这幅宏大壮阔的史诗画卷中,扮演着一个略显尴尬、憋屈,却又在某些方面不可或缺的,带着几分无奈与喜剧色彩的独特角色。
他的存在本身,便是这个时代,玄门与人道关系微妙变化的一个缩影。
洪荒不纪年。
自帝喾踏入火云洞,尧接过那沉甸甸的崆峒印,执掌人族权柄,弹指间,已是两千九百余载春秋流过。
这两千多年,人族在尧的引领下,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
疆域在稳健地向外拓展,与周遭妖族、巫族残余部落乃至一些先天生灵,偶有摩擦,但在人族日益精进的武道实力与尧巧妙周旋的外交手腕下,大多化干戈为玉帛,甚至结下盟约。
内部,法规严明,道德教化深入人心,武道传承体系经过不断梳理和完善,形成了从炼体到武祖境的清晰路径,新生代天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整个人族族群的根基之厚、底蕴之深、文明之火之旺,犹胜往昔。
崆峒印与人族磅礴气运的滋养,让尧的容颜并未过多刻上岁月的痕迹,依旧保持着威严沉稳的中年样貌。
唯有那双阅尽沧桑的眼眸深处,沉淀了太多风雨、抉择与兴衰更替的智慧,偶尔掠过的一丝疲惫,揭示着近三千年殚精竭虑的重担。
他早已选定了虞舜作为继承者。
这个出身微寒却德行昭彰、能力出众的年轻人,经历了尧设下的重重考验——治理洪水、调和部落矛盾、应对四方威胁,甚至在极端困境中依旧能保持仁德之心。
舜以他卓越的政务能力、宽广的胸怀和对人族深沉的爱,赢得了从部族首领到平民百姓的广泛认可与拥戴。
近几百年来,尧已逐步将具体权柄移交,自己更多是居于陈都深处,把握着人族前行的大方向,如同定海神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