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德、何仪、李通、陆逊率领着三万军队,如同一股汹涌的洪流,脱离了大部队,径直朝着野王的方向疾驰而去。
庞德骑在高头大马上,威风凛凛,他目光如炬,扫视着身后的三位将领,朗声道:“此次攻打野王,我们虽有三万之众,但对方同样也是三万兵力,诸位可有妙计破敌?”
何仪和李通对视一眼,彼此心领神会,然后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陆逊。
陆逊感受到了两人的注视,他微微一笑,心中明白这是庞德在考验自己。
他稍稍沉思片刻,然后从容不迫地回答道:“三万对三万,且守方占据地利优势,若我们贸然正面强攻,恐怕不仅难以攻破城池,还会遭受重大损失。”
野王城地理险要,易守难攻:野王城北是太行山脉,提供了天然屏障,也限制了大规模军队的展开和围攻。
南临黄河:黄河是天堑,但也意味着攻城方必须控制渡口,防止对方从南岸增援,同时也保护自己的后勤线。
野王是连接并州、冀州与豫州的交通枢纽。这意味着攻城方极易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必须分兵把守各个方向来的援军,还好冀州和豫州是我们的,并州那也不用担心。”
何仪是个性格豪爽、不拘小节的人,对于陆逊所说的那些文绉绉的话,他虽然听得似懂非懂,但还是觉得陆逊说得很有道理,于是便不停地点头表示赞同。
然而,站在一旁的庞德却没有被陆逊的言辞所迷惑,他直接打断了陆逊的话,追问道:“那既然如此,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庞德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急切和焦虑,显然他更关心的是实际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空洞的理论。
陆逊微微一笑说道“攻打野王的战略与战术方法,基于以上难点,任何成功的进攻都必须是一个多步骤的综合性战役,而非简单的围城。
上策:伐谋伐交,不战而屈人之兵(最理想但最难)
1策反内应:野王虽为曹军核心区,但并非铁板一块。可以尝试联络城内对曹操不满的士族、官员或将领,许以高官厚禄,里应外合。这是成本最低的方式,但成功率极低,风险极高。
2断其外援,孤立城池:阻援打援:这是攻打野王的核心战略。主力围城的同时,必须派遣一支精锐部队,抢占汲县、共县等沿途要地,并切断粮道:派遣轻骑兵深入敌后,骚扰和切断从并州经太行陉道向南输送的粮草。
中策:强攻与巧攻结合
1. 声东击西,调动守军:先佯攻河内郡其他城池(如朝歌、怀县),迫使曹军分兵救援,从而削弱野王的守备力量,或在野王城外制造动静,吸引守军出城野战,在野战中利用兵力优势歼灭其有生力量。
2. 常规攻城手段:土木作业:挖掘壕沟(堑壕)将野王彻底孤立,防止其突围或获取情报。同时修筑土山(高于城墙的箭塔),让弓箭手压制城头守军。
器械攻坚:使用当时所有的攻城器械,如:云梯:直接攀登,冲车:撞击城门,井阑:移动箭塔,提供火力压制,投石机:可用于轰击城墙和城内设施,造成破坏和心理威慑,穴攻:挖掘地道通往城墙下方,用木头支撑,然后放火焚烧,使城墙段坍塌(“地道陷城”)。
下策:长期围困(风险最高)
这是最无奈的选择。虽然野王是重镇,但其粮草储备必然充足。长期围困意味着:
己方后勤压力巨大:数万大军的粮草消耗是天文数字,后勤线漫长且易被曹军骑兵袭击,师老兵疲:军队长期在外,士气会下降,疾病会蔓延。
援军风险:给曹操调集兵力前来决战提供了充足时间,极易被反包围歼灭。
总结:成功的必要条件
1. 绝对兵力优势:必须有足够的兵力同时执行 “围城” 和 “阻援” 两大任务。
2. 出色的情报工作:清楚了解城内守军兵力、士气、粮草情况,以及曹操援军的动向和规模。
3. 稳固的后勤线:保障自己的粮道畅通无阻,这是长期作战的生命线。
4. 速度:必须在曹操的主力援军到达之前,要么攻克城池,要么歼灭守军与援军之一。
5. 地利:控制住黄河渡口和太行陉道出口,将战场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众人在听完陆逊的详细分析和应对策略后,心中都已经有了明确的判断和决策。庞德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地下达命令道:“我将亲自率领麒麟营去截击曹操的援军,或者是负责运送粮草辎重的队伍。”他的声音铿锵有力,透露出一种果断和决绝。
接着,庞德转向何仪和李通,目光如炬地说道:“你们二人则要听从陆逊的指挥,与野王城中的斥候营细作部人员紧密合作,实施里应外合之计。”他的话语中充满了信任和期望,显然对陆逊的能力十分认可。
何仪和李通对视一眼,然后齐声应道:“遵命,统帅!”他们的回答干脆利落,显示出对庞德命令的坚决执行。
最后,陆逊也向庞德行了一个礼,说道:“属下一定不辜负统帅的期望,全力协助何仪、李通二位将军完成任务。”他的态度谦逊而坚定,让人对他的智谋和策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