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流危机的成功化解,如同给独立一团打了一剂强心针。全体成员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了水泥立窑的最后建设和点火准备中。
烧制水泥的原料——石灰石、粘土、铁粉(由钢铁厂矿渣研磨而成)——按照严格的比例混合,研磨成生料粉。这个过程,主要依靠人力推动巨大的石碾来完成,车间里粉尘弥漫,工人们戴着自制的简易口罩,汗水和粉尘混在一起,在脸上形成一道道泥痕。
王振虎车间烧制出来的合格耐火砖,被小心翼翼地砌筑在立窑的内壁。张建业带着维修班,对窑体的每一个部件进行了最后的检查和调试。宋书羽和“种子计划”的成员,反复核对点火程序和温度控制方案。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所有人都明白,这第一窑水泥,承载着独立一团太多的希望。
点火的日子选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窑口前,站满了闻讯赶来的干部、战士、职工和家属,甚至连学校也组织了孩子们前来观摩。王团长、宋书羽、秦湘云、王振虎、郑教授、阿卜杜勒等所有为这座窑付出过心血的人,都站在最前面。
“同志们!”王团长站在窑前,声音洪亮,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今天,我们就要点燃这座窑!它烧的,不仅仅是石头和土,它烧的是我们独立一团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决心!它烧的是我们建设美好家园的坚定信念!它烧的,是我们献给这片土地、献给祖国的赤胆忠心!”
“我命令,点火!”
宋书羽亲自将手中的火把,伸向了窑底的引燃口。干燥的木柴瞬间被点燃,火苗迅速窜起,吞噬了加入的煤炭。鼓风机开始轰鸣,将充足的空气送入窑内,助长着火焰的威势。
窑口的温度逐渐升高,灼热的气浪扑面而来。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目光紧紧盯着那熊熊燃烧的窑口,仿佛能透过厚厚的窑壁,看到里面正在发生的、神奇的化学变化。
宋书羽守在观测孔前,紧盯着里面的火色和温度计的变化,不时下达调整风量或加煤的指令。王振虎带着人守在加料口,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时间,在紧张的等待中,一分一秒地流逝。
烧成过程需要持续数十个小时。期间,工作人员轮班值守,不敢有丝毫懈怠。基地的广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播报窑炉的运行情况,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终于,到了预计的熄火时间。鼓风机停止,窑门被小心翼翼地打开。一股炽热的气浪夹杂着特有的气味涌出。等待窑体稍微冷却后,王振虎戴着厚厚的手套,第一个走上前,用钢钎从窑内撬出一块已经冷却凝固的水泥熟料。
那块灰黑色的、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块状物,被放在了铺着红布的木板上,呈现在众人面前。
宋书羽拿起小锤,轻轻敲下一块,仔细观察其断面,又将其研磨成粉,加水进行简单的凝结试验。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现场安静得能听到彼此的呼吸声。
片刻之后,宋书羽抬起头,脸上绽放出无比灿烂、无比激动的笑容,他高高举起那块水泥熟料,用尽全身力气大声宣布:
“同志们!我们成功了!我们独立一团的第一窑水泥,烧制成功!各项指标,初步检测,符合要求!”
“成功了!”
“我们有自己的水泥了!”
刹那间,现场爆发出排山倒海般的欢呼声!掌声、呐喊声、哭泣声交织在一起,很多人激动地互相拥抱,跳着,叫着,泪水肆意流淌。
王团长走上前,从宋书羽手中接过那块尚且温热的熟料,双手紧紧捧着,仿佛捧着世间最珍贵的宝物。他低着头,看着这块灰扑扑的“石头”,肩膀开始微微耸动。
这个在枪林弹雨中不曾皱眉,在饥寒交迫时不曾屈服,在面对任何艰难险阻都一往无前的铁血硬汉,此刻,竟当着所有人的面,流下了滚烫的热泪。
那泪水,滴落在水泥熟料上,迅速洇开,消失不见。
他抬起头,泪眼模糊,却声音哽咽、无比清晰地说道:“好啊……真好……有了它,我们就能扎下更深的根了……我们,真的把家,安在这里了……”
这一刻,没有人觉得团长失态。所有人都理解这份泪水背后,所蕴含的艰辛、付出、以及梦想成真的巨大喜悦。
这第一窑水泥,产量或许不高,品质或许还有提升空间。但它是一个里程碑,标志着独立一团在材料工业上迈出了从零到一的最关键一步。它象征着一种不可摧毁的、用意志和智慧凝结而成的力量。
薪火相传,结出了又一枚沉甸甸的果实。前方的道路,依然漫长,但手握“奠基之石”的独立一团,步伐必将更加坚定,更加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