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义领命而去,没过多久,杨士奇便匆匆赶来。
朱高见他进来,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说道:“杨大人,父皇驾崩的消息,你已知晓,如今朝局危急,本王有一事,需你陪同前往。”
杨士奇疑惑地问道:“殿下,不知是何事?”
“去狱中,见夏原吉大人。”朱高炽语气坚定地说道。
杨士奇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夏原吉原是户部尚书,当年因坚决反对朱棣第五次北征,触怒了朱棣,被下狱关押,至今已有二十载。
夏原吉精通财政,当年朱棣南征北战、督造紫禁城,都是靠夏原吉打理财政,才确保了粮草和银钱的供应,是大明难得的治世能臣。
如今朱棣驾崩,朝局动荡,财政又面临压力,朱高炽此刻去见夏原吉,显然是想重用他,让他辅佐自己稳定朝局。
“殿下英明!”杨士奇连忙点头,“夏大人忠心耿耿,又精通财政,若能重用他,必能助殿下稳定朝局。”
随后,朱高炽带着杨士奇,坐上马车,匆匆赶往监狱。监狱的狱卒见太子殿下亲自前来,连忙上前迎接,不敢有丝毫怠慢,连忙打开关押夏原吉的牢房。
牢房里阴暗潮湿,只有一扇小窗,透进些许光亮,夏原吉穿着破旧的囚服,正坐在床榻上,翻看手中的旧书,虽已年过花甲,又被关押多年,却依旧精神矍铄。
听到脚步声,他抬头一看,见朱高炽走进来,连忙起身,躬身行礼:“罪臣夏原吉,见过太子殿下。”
朱高炽快步上前,一把扶住夏原吉,声音哽咽:“夏大人,快免礼。父皇……父皇在榆木川驾崩了,本王今日来,是想请夏大人出山,与本王一同商议丧礼安排,一同稳定大明的朝局。”
听到朱棣驾崩的消息,夏原吉浑身一震,眼泪瞬间流了下来,他踉跄着后退一步,瘫坐在床榻上,悲恸至极,哭倒在地,久久无法起身。
他想起当年,自己本是建文朝的官员,朱棣登基后,不仅没有治他的罪,反而看重他的才能,将他提拔为户部尚书,把国家的财政命脉放心交托给他;
想起这些年,他辅佐朱棣,打理财政,确保了一次次征战和工程的顺利推进;想起当年反对北征,虽触怒朱棣被下狱,却仍心系大明的财政……
如今,那位信任他、重用他的帝王,就这样远去了,怎能不让他悲痛?
“夏大人,节哀。”朱高炽蹲下身,轻轻扶起夏原吉,“父皇虽已远去,但大明的江山还在,百姓还在,本王知道,您心中牵挂着大明,还请您以大局为重,助本王一臂之力。”
夏原吉渐渐平复了悲痛,他擦了擦眼泪,看着朱高炽,眼神中满是坚定:“殿下放心,罪臣虽被关押多年,却从未忘记自己是大明的臣子,从未忘记为百姓谋福祉。
如今陛下驾崩,朝局动荡,罪臣愿尽绵薄之力,辅佐殿下稳定朝局,绝不辜负陛下的厚望,也绝不辜负殿下的信任。”
随后,夏原吉便向朱高炽提出了几条建议:“殿下,如今首要之事,一是稳定财政,赈济各地饥民,减省百姓的赋役,让百姓安心;
二是暂停下西洋的行动,下西洋虽扬大明国威,却耗费银钱无数,如今朝局动荡,需节省开支;
三是停止向云南、交趾地区派出采办金银的使团,那些地区百姓本就困苦,采办使团只会加重百姓负担,容易引发民怨。”
朱高炽仔细听着,连连点头,每一条都记在心里:“夏大人说得极是,这些建议,本王一一采纳。
今日起,就恢复你户部尚书的职位,还请你立刻着手处理这些事务,稳定大明的财政。”
夏原吉躬身谢道:“谢殿下信任,罪臣定不辱使命!”
从监狱出来时,夕阳已西下,余晖洒在京师的街道上,给这座城市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
朱高炽坐在马车上,看着窗外的百姓,心中满是坚定——他知道,父亲的离去,是他人生的一场考验,也是大明的一场考验。
但只要有夏原吉、杨荣、杨士奇这些能臣辅佐,只要他坚守初心,为百姓谋福祉,就一定能稳住朝局,开启大明的一个新时代。
朱高炽的一生,像是被命运反复摆弄的棋子,既有“临危受命定乾坤”的高光,也有“忍辱负重守储位”的低谷。
他自出生起,便因是燕王朱棣的长子,被视作燕王爵位的继承人,若是没有后来的变故,他或许会像其他藩王一样,
一生无需操劳政务,靠着朝廷的供养,过着优渥安稳的生活,体重两百斤的体态,也只会是“安乐王爷”的寻常模样,而非被人议论的“缺陷”。
明代的藩王,虽身份尊贵,却受着诸多限制——不能参与朝政,不能随意离开封地,不能拥有私兵,甚至连与其他藩王往来,都要经过朝廷的批准。
对朱高炽来说,这样的生活,虽平淡,却也安稳,他早年喜好读书,尤爱儒家经典,若是能安稳做一辈子燕王,或许还能成为一个“饱读诗书、善待百姓”的贤王。
可命运偏不给他这样的机会。
建文元年,他的堂哥朱允炆登基后,急于“削藩”,先后削去了周王、湘王、代王等几位藩王的爵位,湘王甚至被逼得自焚而亡。
很快,削藩的矛头,就指向了手握兵权、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朱允炆的削藩,不仅触动了朱棣的利益,更让朱棣感受到了“身家性命难保”的危机,
最终,朱棣以“清君侧、靖国难”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彻底改变了朱高炽的人生轨迹。
靖难之役爆发后,朱棣要带着二儿子朱高煦、三儿子朱高燧,率领精锐骑兵出征,北平作为燕王的封地,是大军的后方,也是粮草、兵器的供应基地,必须有人留下来守护。
朱棣看着身边的三个儿子,二儿子朱高煦作战勇猛,适合跟着自己出征;三儿子朱高燧年纪尚轻,难当大任;
唯有长子朱高炽,虽体态臃肿,不善征战,却心思沉稳,做事细致,最适合留守北平,守护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