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流转,悄然进入了贞观八年的十一月。长安城的秋意愈发浓重,早晚时分,空气中已然带上了凛冽的寒意。太液池的水面虽未结冰,但泛起的涟漪也透着清冷。宫人们早已换上了厚实的冬衣,各宫各殿也开始储备炭火,准备迎接漫长的冬季。
清晖园内,林昊站在窗前,望着窗外略显萧瑟的庭院,不由自主地紧了紧身上的衣袍。一股难以言喻的思念涌上心头,并非思念具体的亲人,而是思念那种记忆中冬日里的温暖——那是来自后世北方老家,盘踞在卧室一隅,散发着恒定、干爽热量的火炕。
习惯了暖气空调的他,对于这个时代主要依靠炭盆取暖的方式实在有些难以适应。炭盆不仅热量不均,容易让人燥热上头又脚下冰凉,而且若不注意通风,还有中毒的风险,烟熏火燎也让人不适。
“得想办法改善一下……”林昊喃喃自语。他毕竟是来自后世,拥有超越千年的见识,解决取暖问题并非难事。想到这里,他立刻召来了侍奉在清晖园的内侍。
“去禀报陛下,就说我有些私事相求,想请陛下调派几名手艺好的泥瓦匠和懂得砌灶的工匠过来。”林昊吩咐道。
内侍领命而去。林昊则回到书案前,铺开纸张,凭借记忆,开始勾勒火炕的结构图。他画得十分仔细,烟道如何盘旋,炕洞如何留设,灶口与烟囱的位置关系,以及如何保证排烟顺畅、热量均匀,都一一标注清楚。这对于经历过农村生活、见过老人盘炕的他来说,并不算太难。
不久,李世民便派来了几名看起来就经验老到的工匠,同时他自己也带着几分好奇,亲自来到了清晖园。他很好奇,林昊这次又想出了什么新奇物事,竟然是为了“私事”。
“先生,可是这清晖园有何处需要修缮?或是又有什么巧思妙想?”李世民笑着问道,目光落在了林昊书案上那张刚刚完成的图纸上。
林昊将图纸拿起,解释道:“陛下,并非修缮,只是近日天寒,臣有些怀念家乡的一种取暖卧具,名为‘火炕’,故而想将这寝殿改造一番。”
“火炕?”李世民接过图纸,仔细观看。只见图纸上画的是一个与卧榻结合的砖石结构,内部似乎有复杂的通道,一端连接着灶口,另一端通向烟囱。
“此物有何妙处?”李世民饶有兴趣地问。
林昊便详细地讲解起来:“陛下请看,此火炕,乃是以砖石砌成中空的床体,内部留有迂回的烟道。使用时,只需在灶口处燃烧柴薪或煤炭,烟火并不直接排出,而是顺着这些烟道在炕体内循环一圈,将热量充分留在砖石之中,最后才从烟囱排出。如此一来,整个炕面便会持续散发出均匀、温和的热量,人卧于其上,从头到脚都是暖烘烘的,且不似炭盆那般燥热呛人,睡眠极为舒适。可谓‘一炕暖,满屋春’。”
他一边说,一边指着图纸上的关键部位:“关键在于这烟道要设计合理,确保排烟顺畅,不能倒烟;炕面要平整,缝隙要抹平,防止漏烟;灶口与烟囱的高差也要注意,以形成足够的抽力。”
那几名工匠围在一旁,听着林昊的讲解,看着那清晰明了的图纸,眼睛越来越亮。他们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一听就明白了其中的关窍和妙处。
“妙啊!此设计真是巧夺天工!”为首的老工匠忍不住赞叹,“如此一来,热量蕴于炕体,徐徐散发,不仅取暖效果极佳,更能节省燃料,且安全得多!林先生真乃神人也!”
另一名工匠也激动地说:“先生放心,此物结构看似复杂,实则原理清晰,依图施工,小的们定能给您盘好!明日一早,小的们便带着青砖、黄泥、坯料等一应材料过来,保准三两日之内,就让先生睡上这暖炕!”
李世民在一旁听着,看着图纸,眼中也闪烁着浓厚的兴趣。他自幼习武,不惧寒冷,但身为帝王,深知冬日严寒对百姓,尤其是对老人、幼儿的威胁有多大。每年冬季,长安乃至各地都难免有冻馁之人。若此“火炕”果真如林昊所言,取暖效果好又相对节省燃料,那对于大唐的黎民百姓而言,无疑是又一桩莫大的福音!
这似乎不像千里镜、火炮那般关乎军国大事,也不像高产作物那般直接决定国本,但这等贴近民生、改善百姓具体生活质量的发明,其意义同样深远。它能实实在在地提升无数人在寒冬里的生存质量和幸福感。
“先生此举,又是惠及万民之善政啊!”李世民感慨道,“待先生这火炕盘好,朕定要亲自来体验一番。若果真妙用无穷,朕当令将作监学习此法,或可在宫中、官衙乃至民间逐步推广。”
林昊谦逊道:“陛下过誉了,臣只是畏寒,取巧罢了。此法若真能对百姓有所助益,自是再好不过。”
李世民拿着那张火炕图纸,越看越是满意。他发现,林昊带来的,不仅仅是那些惊天动地的军国重器、农事祥瑞,还有这些看似细微,却能实实在在提升生活品质的智慧。这让他对这位来自后世的年轻人,更加钦佩和依赖。
第二天,工匠们果然准时到来,热火朝天地开始了清晖园寝殿的改造工程。而李世民,则已经开始在心中盘算,如何将这“火炕”之利,尽快惠及他的子民,让大唐的冬天,不再那么难熬。
三日后,清晖园的寝殿改造工程顺利竣工。原本普通的卧榻区域,被一座宽大、平整的砖石结构所取代,炕面用细泥抹得光滑平整,一侧连接着新砌的灶口,另一侧通往改造过的烟囱,整体看起来朴实无华,却透着一股扎实的暖意。
消息传到两仪殿,李世民立刻来了兴致,他本就打算亲自体验这“火炕”之妙,索性便带着长孙皇后,以及闻讯好奇跟来的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长乐公主李丽质,连同怀里抱着的小兕子,一同摆驾清晖园。
这帝后一家子出动,动静自然不小。恰逢程知节(程咬金)在宫中当值,一听闻林先生又弄出了“好东西”,还是个能让人冬天睡得更舒坦的“暖炕”,他那大嗓门立刻就嚷嚷开了:“啥?林先生又搞出新花样了?陛下都去看了?那俺老程也得去开开眼!”
他这一嚷嚷,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石子,房玄龄、长孙无忌、李靖等人虽不似程知节那般咋呼,但出于对林昊“出品”必属精品的信任和好奇,也纷纷放下手中事务,不约而同地往清晖园而来。一时间,清晖园外可谓是冠盖云集,大唐权力核心层几乎到了一大半。
林昊见这阵仗,也是有些哭笑不得,连忙将众人迎进已然改造好的寝殿。
殿内,众人围着那座新砌好的火炕,上下打量,啧啧称奇。
程知节伸出粗糙的大手摸了摸冰冷的炕面,瓮声瓮气道:“先生,就这么个砖石台子,真能比炭盆还暖和?俺老程咋有点不信呢?”
房玄龄仔细观察着灶口和烟囱的结构,抚须沉吟:“此物构造,似乎暗合烟气引流之理,若真能如先生所言,让热量蕴于炕体,徐徐散发,确比炭盆直接炙烤高明许多。”
长孙皇后也微微颔首,她对暖意需求更甚,每年冬日炭盆的烟火气总让她觉得不适,若此物真能解决此患,那真是再好不过。
李世民笑道:“既然诸位爱卿皆在,先生,不如便当场一试,让大家都见识见识这后世取暖之法?”
林昊自然应允,吩咐内侍取来早已准备好的干燥木柴。他亲自示范,将木柴放入灶口点燃,随着火焰的升腾,烟气顺着炕体内的烟道盘旋而过,最终从烟囱袅袅升起。
起初,炕面依旧冰凉,程知节还有些嘀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约莫过了小半个时辰,神奇的变化发生了。
先是靠近灶口部分的炕面开始变得温手,接着,那暖意如同活水般,顺着炕体内部的烟道布局,缓缓向整个炕面蔓延开来。不过一个时辰,整个宽大的炕面都变得温暖均匀,手触摸上去,是一种持久而舒适的温热,绝非炭盆那般灼人。
更令人称奇的是,随着火炕的升温,整个寝殿内的空气也变得暖融融的,寒意被驱散殆尽,而且因为没有明火和烟尘在室内直接燃烧,空气十分干爽清新,丝毫没有炭盆带来的那种闷热、窒息和烟火气。
“神了!真神了!”程知节这回是真心服口服,他直接一屁股坐在温暖的炕沿上,感受着那从臀下传来的扎实热力,舒服得眯起了眼睛,“哎呦喂,这玩意儿!坐着都这么得劲,这要是躺上去睡一觉,还不得美死了!”
李承乾、李泰等年轻人也好奇地伸手触摸炕面,感受着那均匀的热度,脸上都露出惊奇的表情。长乐公主李丽质站在一旁,感受着满室的暖意,看着林昊的目光中,钦慕之色更浓。
长孙皇后细心体会着这与炭盆截然不同的温暖,尤其是那清新无烟的空气,让她因气疾而时常感到憋闷的胸口,似乎都舒畅了许多。她轻声对李世民道:“二哥,此物……真好。温暖而不燥,洁净而无烟,于调养甚为有益。”
李世民看着皇后那舒缓的眉头,心中一动,再想起她每到冬日便容易加重的气疾,立刻有了决断。他拉着皇后的手,走到温暖的炕边,对林昊和那几位工匠道:“此火炕果然妙用无穷!不仅取暖高效,更能避免烟火之气,于凤体调养大有裨益!工匠何在?”
“小人在!”几位工匠连忙上前。
“尔等即刻前往立政殿,依照此法,为皇后寝宫也盘设此火炕!务求尽快完工!”李世民下令道。
“臣妾谢过二哥。”长孙皇后柔声道谢,眼中满是暖意。
这时,小兕子也在母亲怀里咿咿呀呀地伸手去摸温暖的炕面,咯咯直笑。李泰、李丽质等皇子皇女见状,也纷纷围到李世民身边,这个说“阿耶,儿臣的寝殿也好冷”,那个说“父皇,也给儿臣盘一个吧”,一时间,清晖园内充满了孩子们的央求声。
李世民被儿女们围着,看着他们期盼的眼神,又见程知节、房玄龄等人也跃跃欲试,不由哈哈大笑:“好好好!都有份!待立政殿完工后,尔等寝殿,还有诸卿府上若有需要,皆可令将作监派遣工匠前去盘设!让大家都过个暖冬!”
众人闻言,皆是大喜,纷纷向李世民和林昊道谢。
程知节更是拍着胸脯对林昊说:“先生,回头俺老程府上也得麻烦您派工匠去指点指点!这好东西,可不能落下!”
看着眼前这其乐融融、温暖如春的景象,林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没想到,自己一个畏寒之念,弄出的火炕,竟能引来如此多人的喜爱,甚至可能改善许多人的冬日生活。这让他感觉到,自己带来的知识,并非只有那些宏大叙事的军国重器,这些贴近生活、改善民生的“小”发明,同样意义非凡。
贞观八年的这个冬天,似乎真的要从这一铺铺陆续点燃的火炕开始,变得格外温暖起来。而这温暖,正从清晖园、立政殿,悄然流向更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