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组成功烧结出合格陶瓷球的消息,像一股强劲的东风,瞬间吹散了笼罩在b组头顶最后的疑云,也彻底点燃了整个研发部的激情。
最艰难的“卡脖子”问题被攻克了!这个胜利,意义远不止那几颗小小的白色滚珠,它向所有人证明了:只要有决心,有方法,哪怕是横亘在眼前的技术大山,也终有被夷平的一天!
在钱秉义教授的指导下,A组立刻开始了小批量的陶瓷球生产,他们要为第一台样机的装配,准备出足够多的、质量最可靠的“弹药”。
与此同时,李晓宇带领的b组,也对那套“分段动平衡补偿算法”进行了最后的优化和验证。他们反复测试了十几次,每一次,软件给出的补偿方案,都能让测试转子在低速下的平稳性,达到一个近乎完美的理论值。这套“以软补硬”的独门绝技,已经彻底成熟。
两大核心技术,均已取得决定性突破。万事俱备,只欠“合体”。
“同志们,”李晓宇将A、b两组的成员召集在一起,他的声音里,带着一种压抑不住的兴奋,“是时候,让我们自己的‘孩子’,诞生了!”
他宣布,红星厂第一台高精度电主轴样机的总装配工作,正式开始!样机代号——“红星一号”!
总装配的地点,被定在了那间象征着工厂最高技术水平的恒温恒湿精密测量室里,以确保整个过程,在绝对无尘的环境下进行。
这一天,测量室的玻璃窗外,站满了人。李建国、张建华、刘福贵……所有工厂的领导和核心骨干,都来了。他们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透过玻璃,注视着里面那场神圣的“仪式”。
室内,李晓宇和钱秉义教授,亲自上阵。几位最优秀的年轻工程师,则在一旁担任助手,负责传递工具和记录数据。
气氛庄重而肃穆。
第一步,安装定子。经过特殊绝缘处理的铜线绕组,被小心翼翼地嵌入主轴外壳,确保其绝对的同心度。
第二步,安装轴承。那十几颗由A组亲手烧结出来的,洁白温润的氮化硅陶瓷球,被一颗一颗地,用特制的非磁性镊子,装入轴承内外圈。每一个动作,都轻柔得如同在安放稀世珍宝。
第三步,安装转子。那根经过b组“软件平衡”的,闪烁着金属光泽的核心转子,被缓缓地、垂直地,插入定子和轴承的中央。当它与轴承完美啮合的瞬间,发出了一声极其清脆悦耳的“咔哒”声。
冷却水路连接、密封圈安装、传感器内置……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当最后一颗螺丝,被李晓宇用扭力扳手,拧到指定的力矩时,他直起身,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一台外观或许还有些粗糙,但每一个核心零件,都凝聚着红星厂心血和智慧的,崭新的电主轴,静静地躺在了测试台上。
它,就是“红星一号”!
最后的时刻,终于来临。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李晓宇亲自连接好了电源和控制系统。他的手指,悬停在测试台的启动按钮上,整个房间,安静得能听到彼此的心跳声。
他深吸一口气,按下了按钮。
一阵微弱的电流声响起,主轴在一阵轻微的抖动后,开始缓缓旋转。控制台的显示屏上,转速的数字,开始跳动。
“五千转……震动值0.2G,温升2摄氏度,一切正常!”王浩在一旁大声地报告着数据。
李晓宇的手,稳稳地推动着调速旋钮。
“一万转!震动值0.3G,温升5摄氏度,在设计范围内!”
“一万五千转!震动值0.4G,温升9摄氏度,非常稳定!”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因为他们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李晓宇的目光,锐利如鹰,他没有丝毫犹豫,继续提升着功率。
“两万转!”
主轴的旋转,已经快到肉眼无法捕捉,只发出一阵“嗡嗡”的,极其悦耳的高频声。那声音,像一把利剑,撕开了陈旧的空气,奏响了新时代的乐章!
“两万两千转!”
“两万三千转!”
终于,李晓宇将旋钮,推到了最终的刻度!
“两万四千转!满载运行!”
“红星一号”电主轴,在测试台上,以它设计的最高转速,平稳地、不知疲倦地旋转着。测试仪器上,最终的数据,被清晰地锁定:
震动值:0.5G!
温升:15摄氏度!
轴心跳动:2微米!
虽然,这个数据,相比那台德国的原装货,在温升和跳动上,还有着微小的差距。但是,它已经将国内所有同类产品的性能,远远地甩在了身后!它已经迈过了那道曾经看起来遥不可及的,世界先进水平的门槛!
我们,成功了!
不知是谁,第一个喊了出来。随即,整个测量室,整个工厂,都爆发出了一阵经久不息的,雷鸣般的欢呼和掌声!
钱秉义教授,这位一辈子都献给了科研的老人,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他摘下老花镜,用手背,擦拭着眼角滚烫的泪水。
李建国看着自己的儿子,看着那台正在高速旋转的,完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电主轴,激动得嘴唇哆嗦,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李晓宇缓缓地走到窗边,看着窗外那一张张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的,质朴的脸庞,他的心中,同样豪情万丈。
他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一个属于红星厂,属于中国工业,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正拉开序幕。
(第一卷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