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深夜,红星厂的招待所灯火通明。
72小时的连续测试,不仅考验着设备,也几乎耗尽了所有技术人员的精力。大部分人都已经沉沉睡去,唯有几个核心人物,还在为第二天的测试,做着最后的准备。
招待所的二楼会议室里,钱秉义教授正带着几个学生,一遍遍地核对着“红星一号”的设计图纸和材料清单,确保每一个细节都万无一失。
突然,会议室的门被轻轻敲响。
走廊昏暗的灯光下,高工的身影显得有些孤单。他换下了一身严肃的干部装,只穿着一件白衬衫,手中还端着一个搪瓷缸,里面泡着浓茶。
“钱老,还没休息?”高工走了进来,脸上带着一丝歉意,“冒昧打扰,只是有些技术上的问题,想跟您私下请教一下。”
钱秉义教授有些意外,但还是热情地请他坐下:“高工太客气了,有什么问题,我们随时交流。”
高工点了点头,他沉吟了片刻,似乎在组织语言,最终还是开门见山地说道:“钱老,恕我直言。今天白天,你们李总工那手‘在线热修复’的绝活,确实让我大开眼界。我承认,在软件和算法层面,你们已经走在了国内,乃至世界的前列。”
他的话锋,却猛地一转。
“但是……一个顶尖的电主轴,软件是魂,硬件才是骨。恕我直言,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国内目前在高性能轴承钢、特种合金材料以及精密热处理工艺上,和德国、日本等工业强国,至少还有十年以上的差距。你们红星厂,成立时间不长,底子也相对薄弱。我实在有些担心,你们的硬件基础,能否经受住明天那种‘地狱级’的考验。”
这番话,虽然客气,但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一种根深蒂固的怀疑。这不是针对红星厂,而是对整个国家基础工业水平的客观评价。
钱秉义教授闻言,却只是微微一笑。他扶了扶自己的老花镜,眼中闪烁着智慧与自信的光芒。
“高工,你的担忧,我完全理解。你说得没错,在常规材料领域,我们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他话锋同样一转,语气中,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自豪。
“但是,谁说我们用的,是常规材料呢?”
……
第二天清晨,测试再次开始。
“红星一号”样机,被请入了一个巨大的,如同白色冰柜般的环境测试箱中。这里,是它的下一个,也可能是最后一个考场。
“测试项目:高低温冲击循环。”
高工亲自宣读测试流程,他的目光,不时地瞟向站在一旁的李晓宇和钱秉心,似乎还在回味着昨晚钱老那句意味深长的话。
“测试流程:首先,将环境温度,在三十分钟内,从常温25摄氏度,急速降低至零下40摄氏度,并稳定运行一小时。然后,在三十分钟内,从零下40度,急速拉升至零上80摄氏度,同样稳定运行一小时。此为一个循环,共计十个循环。”
“主要监控指标:主轴在不同温度下的运行精度、功率损耗,以及……核心部件的内部应力变化!”
随着他的话音落下,环境测试箱的厚重舱门,缓缓关闭。
一场冰与火的淬炼,正式开始!
测试箱内的温度,开始急速下降。白色的寒霜,肉眼可见地,在样机的外壳上凝结。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他们都清楚,这种剧烈的温度变化,对材料科学而言,意味着什么。
不同的材料,热胀冷缩的系数不同。主轴内部,由数十种不同的金属材料精密组装而成,在巨大的温差下,它们之间会产生强大的内应力。一旦这个应力,超过了材料本身的屈服强度,就会导致不可逆的永久性形变。哪怕只是几微米的变形,对于电主轴而言,都是致命的!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零下10度……零下20度……零下40度!
样机在极寒的环境中,依旧平稳地旋转着。各项运行参数,虽然有轻微的波动,但始终维持在安全范围之内。
第一个小时,安然度过。
然而,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开始!
“开始升温!”
高工一声令下,测试箱内的加热模块启动。温度,开始从零下40度的冰点,向着零上80度的沸点,急速爬升!
这,才是最致命的时刻!
“警报!警报!”
监控计算机上,代表着“内部应力”的那条曲线,如同坐上了火箭一般,陡然向上疯狂飙升!
红色的警示灯,在每个人的脸上,映照出一片紧张的光芒。
“应力值,已经达到了450兆帕!”一名年轻的技术员,声音颤抖地报着数。
“天哪!这已经接近普通王牌钢的屈服极限了!”
“还在升!480兆帕!500兆帕!”
钱秉义教授和李晓宇的脸上,也渗出了细密的汗珠。尽管他们对自己的技术有信心,但如此惊心动魄的场面,还是让他们感到一阵窒息。
高工的拳头,不知不觉间,已经紧紧攥住。他的心中,既有一丝“果然如此”的了然,又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惋惜。
难道,终究还是倒在了这最后一道,也是最难的门槛上吗?
然而,就在应力曲线,即将触碰到600兆帕那条代表着“永久性损伤”的红色警戒线时,异变再起!
那条疯狂上扬的曲线,仿佛撞上了一堵无形的墙壁,势头猛地一顿!
然后,在所有人不敢置信的目光中,它开始缓缓地,但却坚定地,掉头向下!
580兆帕……550兆帕……500兆帕……
随着测试箱内的温度,最终稳定在零上80摄氏度,那条惊心动魄的应力曲线,也奇迹般地,回落到了200兆帕的安全范围之内!
整个过程,如同一场最精彩的悬崖勒马!
“这……这怎么可能?!”高工再也无法维持镇定,他失声喊道,“在如此巨大的温差冲击下,内部应力,居然……居然能够自我释放和恢复?这……这违背了金属材料学的基本定律!”
李晓宇和钱秉义,对视了一眼,两人脸上,同时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高工,”李晓宇的声音,带着一种揭晓谜底的从容,“谁说,它违背了定律?它只是,遵循了一个,你们还不知道的,新的定律。”
他走到高工身边,指着屏幕上那条完美的应力恢复曲线,一字一句地说道:
“因为,我们‘红星一号’所有的核心承力部件,从主轴轴心、轴承内外圈,到外壳的预紧螺栓,全部采用了一种全新的合金材料。”
钱秉义教授接过了话头,他的眼中,闪烁着一个科学家,此生最大的骄傲与光芒。
“这种材料,是我和我的团队,耗费了近十年心血,才研发出来的。我们在传统的马氏体时效钢的基础上,通过精确配比,加入了微量的‘铼’和‘钇’等稀有元素,并配合一套极其复杂的‘深冷处理’工艺。”
“这种工艺,可以消除材料在铸造和加工过程中,几乎百分之九十九的残余奥氏体,使其在宏观上,呈现出一种近乎完美的‘无相变’特性。也就是说,在零下100度到零上200度的温度区间内,它的热胀冷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我们,将它命名为——‘龙纹钢’!”
“龙纹钢”三个字,如同惊雷,在高工的耳边炸响!
他呆呆地看着屏幕,看着那台在80度高温中,依旧平稳运行的“红星一号”,大脑中,一片空白。
无相变钢!深冷处理!
这些只在世界最前沿的材料学论文中,才偶尔被提及的,神话般的技术,居然,被眼前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工厂,变成了现实?!
他终于明白,昨晚钱秉义那句话的真正含义。
他们,不是在追赶世界,他们,是在创造世界!
高低温冲击测试,毫无悬念地,完美通过。
但高工,已经没有心思去关注最终的结果了。他的心中,早已掀起了滔天巨浪。
他看着李晓宇,这个从始至终,都表现得从容不迫的年轻人,心中第一次,涌起了一股近乎于“敬畏”的情绪。
软件算法,深不可测。
硬件材料,更是藏着惊天王牌。
这家红星厂,到底还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高工,”李晓宇的声音,将他从震撼中拉了回来,“现在,可以开始最后一项测试了吗?”
高工回过神来,他深吸一口气,郑重地点了点头。
“开始吧。最后的考验——强振动与抗电磁干扰测试。”
他的语气,已经没有了丝毫的考验意味,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于“见证奇迹”的期待。